APP下载

白家庄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诊断及对策

2018-05-10吴江颖

关键词:诊断心理健康小学生

吴江颖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小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本文以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探索白家庄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策,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对策

一、诊断的起因

白家庄小学于1956年成立,学校现在一校五址。其中本部北校有三至六年级,教学班30个,学生1040人;教职工73人,是一所示范小学。

学校在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向学生家长下发了一份家长听课意见反馈表,其中一项内容请家长谈一谈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或想法,共下发意见反馈表520份,收回506分,其中有56%的家长谈到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何通过学校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满足家庭、社会的需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次诊断试图以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我校学生心理状况,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探索出适应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个性品质,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二、诊断过程

为了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我们做了调查问卷,主要步骤和过程如下:

(一)调查对象:我校三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10个教学班,每班调查20名学生,共200人)

(二)调查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200名学生发放统一问卷进行调查。然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占9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缺乏关心别人的意识,索取爱多,回报爱少。有72%的学生都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喜爱的食物、父母的身体状况等等 。

2、学生的闲置物品大多都卖了废品或扔掉。

3、时尚文化作为新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调查中,16.3%的学生经常用“酷”这个词,36.56%的学生偶尔用这个词。“酷”作为一种时尚在少年儿童中的流行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少年儿童对明星的崇拜、对流行文化的热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少年儿童缺少真正适合自身的文化,同时也反映出少年儿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对于流行文化的追求有着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4、孩子们喜欢由自己设计、主持的班队活动。有63%的学生的都提出班队活动少一点成人主导,多一点儿童自主,少一点表演装饰,多一点即兴创造。

5、75.5%的学生受到委屈时为自己辩解;14.5%的学生受到委屈时与人争吵;10%的学生受到委屈时独自生闷气。

6、学校在注重环境,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努力构建师生平等、互助、合作、友爱、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95%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环境比较好;92.7%的学生在学校心情愉快;5.3%的学生在学校心情一般;2%的学生在学校心情烦躁。

7、55.4%的学生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家长;33.8%的学生心中的秘密可以告诉老师;10.8%的学生谁也不说,选择自己默默承受。

8、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方向,没有过多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造成孩子学习心理压力过重。调查中12%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40%的学生周六、周日班上各种特长班,学生渴望在校、在家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80.5%的学生期末考试时有信心,不紧张;10.3%的学生期末考试时有点紧张;9.2%的学生期末考试时心情紧张。

9、教师在给学生留作业时习惯于一刀切,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完成起来很困难。教师应提高课內教学质量,根据学生情况分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调查表明90%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5%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边做边玩;5%的学生偶尔完不成老师留给的作业。

10、学生对教师家长的说教不感兴趣,表示消极。例如清明前后,很多学校都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孩子们从听到消息起就异常兴奋。但是,他们的兴奋点不是要去瞻仰革命先烈,却是在想要带什么吃的、喝的和玩具。老师们在烈士陵园中讲了什么,孩子们根本没记住,他们脑海里留下的只是这次郊游的乐趣。

11、75%的学生希望自己的班主任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71.5%的学生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学生十分渴望得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2、65%的学生做事不成功时,不服气,再做;20%的学生做事不成功时,请别人帮助;

13、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学生的好习惯要早养成,强训练,严管理。调查显示85.5%的学生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能够自觉遵守;10%的学生有时违犯;3%的学生老师来就遵守;1.5%的学生经常违犯。

14、55%的学生竞选干部时认为我能行 努力争取;12%的学生认为我不行;18%的学生认为当干部要多做事;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5%的学生不愿当。

(二)结果分析

1、主观因素

(1)学生知识面广,兴趣广泛,但学习内在动力不足,主动性差;

(2)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喜欢依赖别人,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

(3)追求个人的发展性、独特性,认同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但在舒适的环境中缺乏磨练,自立更多停留在心理层面,实际能力不足;

(4)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生理性发展、心理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5)接纳推崇社会现代观念,对权利义务、契约、竞争、自然保护、效率、法律等现代价值高度认同,但行动上与思想上缺乏一致;

(6)作为优良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新文化的宣传实践者、不良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在民族新文化建设中面临角色的矛盾与冲突;

(7)积极探索,追求新鲜、刺激、新奇,反感束缚、训诫、灌输,文化内涵中体现着进步性、创新性的主流和生命力的本质但对新文化往往有一种盲目性,缺少辨别 。

2、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我校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家长的一厢情愿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同时,在教养方式上,也有一部分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错误观念和方式来教育孩子,“方向不对力量大”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随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根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如: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弃。

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紧张的节奏和巨大的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学生在出现问题时,教师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

四、我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应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不能用德育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传授和心理学理论教育。

2、建立并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管理体制

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学校对教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教师要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学期初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或请专家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积极引进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人才,建立以兼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深入挖掘资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内容的综合化趋向不断增强,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从关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到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教育,通过探索和发现他的潜力来促进其健康成长。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使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欣赏音乐法;体育锻炼法;散步谈心法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2)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发挥了“主导性”的功能;则各科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便是副渠道,发挥了“濡染性”功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一个心理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科都可以针对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

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咨询教师。由于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涉及到学科教学的一切,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因此,要求教师转换其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线索,并努力实现教学目的观、教学效益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整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活动的设计。

这是学科教学的中心。即如何从提高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

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

良性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在课堂管理上,教师要善于合理应用表扬和批评,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能形成学生好奇、探究、坚持和精细等理智的习惯,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之中,克服接受式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达到好学、乐学的理想境界。

学习困难生的个别教育。

由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教学上某些弊端的原因,在班级里总有些学习困难生。教師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5、开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

家长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主动的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的途径,它比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对家长的影响更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他们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此外,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6、利用主题班会,培养健康心理

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高年级学生碍于面子,怕人说“出风头”而又羞于表现自己。为帮助学生冲破这一层心理障碍,我校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一次“学名人 ? 做名人”——“感动六一”十大名人评选活动。先是带领学生回顾了姚明、濮存昕等十位“感动中国”的名人事迹,使学生明白: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而表现,并非“个人主义”,相反应该大力提倡。这项活动,既打消了学生怕遭非议的顾虑,又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表现欲望”,很得学生好评。在这种健康心理的驱使下高年级各项活动中,能自己主持、排练节目,每年的毕业生汇报演出时,我校毕生班学生都能成功地向家长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受到社会与家长的好评。

7、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

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心理问题咨询信箱等,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把烦恼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使他们有自己情感的发泄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烦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五、诊断后的反思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学生差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润物无声应该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身教永远比言教更有效。关心孩子,在孩子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之前,发现他们的优点与潜能的萌芽,发现他们一切可以形成善良品性的好的行为与认识基础,在不动声色的鼓励与人格影响之下,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人际温馨、和谐的氛围,在他们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些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教育义务,也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猜你喜欢

诊断心理健康小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我是小学生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