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情绪背后的心理密码

2018-05-10梁涧溪

关键词:青春期

梁涧溪

摘要:本文从中学生突发情绪危机事件入手,分析了中学生情绪危机背后的原因,提出“离开危机事件现场——教师倾听陪伴——辨别、积极反馈学生突发事件背后的心理需求——利用班会创设体验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处理策略,以期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

关键词:青春期;情绪危机;危机对策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不稳定、起伏较大, 进入初中以来,班级突发的情绪危机事件如同“暴风骤雨”席卷而来,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心理发展、人际关系与自我成长。因此,关注学生的情绪,及时给予学生情绪辅导与帮助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班级心理环境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突发情绪危机事件描述及分析

“是小梁老师吗,快过来看看你们班学生吧,我可管不了了!你赶紧过来!”一天晚上,我正在办公室备课,突然宿管老师怒气冲冲地打来电话。我赶忙跑到住宿生自习室,看到班里的庭庭正站在宿管老师边,昂着头梗着脖子,小嘴撇得老高,也是一脸的怒气与不服;宿管老师愤怒地列举出孩子的行为:自习课私自下座位,问庭庭原因,她还振振有词地说自己就是给同学送下练习册,没有错。这学生不严加管理是要“逆天”了! 听完宿管老师的描述,我带着庭庭回到办公室,我首先表达了对庭庭现在情绪的理解(“被老师批评了很生气、也可能有些委屈”),等她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我了解到原因——庭庭是由于宿管老师之前批评了她“学不好数学、学习成绩不好”而一直心中觉得委屈,今天爆发的。我告诉庭庭在我的心中她很努力、进步很大,宿管老师可能是由于和她接触少、对她了解不全面才导致了这样的偏差,但是本意都是为了她进步,更反映了宿管老师格外关注她等等。经过和庭庭的沟通,她的情绪得到了缓和,理解了宿管老师的批评,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和宿管老师道歉后,继续进行自习课学习。后续几天,我在班里对于庭庭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关注她情绪的变化;与宿管老师及时沟通,老师反馈庭庭表现良好、自习课效率较高。

庭庭突发的情绪危机事件背后,隐藏的更多地是她强烈地自尊心、渴望自己的能力被老师认可、被老师鼓励、表扬的需要。

“你赶紧回来看看浩浩,第四节语文课我就说他这次小测考的不好要找原因、写反思,他就使劲儿把笔和书一把推到地上、还用力踢桌子,其他同学都吓坏了!中午让他吃饭他也不去,一直叉着腰气鼓鼓坐在那儿”教研回校的路上,突然接到了语文老师的微信消息。我赶忙思考着“对策”赶回学校,回到班里,我拉着浩浩的手说带他去看看春天、于是我们一起来操场,伴随着习习春风,我一边走一边从他最近参加的足球赛作为切入点,试探性地和他聊着生活中的话题,看到他的表情渐渐放松、情绪有了好转,开始跟他沟通了今天语文课是突发情况,通过他的表述,我分析发现:原来浩浩是觉得自己努力学语文了,这次小测阅读他实在没明白导致丢分,语文老师还要求自己写反思,他觉得自己努力了却没有收获到肯定。了解了浩浩情绪爆发后隐藏内心的需求后,我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心理辅导,告诉浩浩语文老师最近经常在办公室说他很有进步!这次可能语文老师也是想帮助他更好地找到原因、提升成绩,才让他回去写反思的,并不是一种“惩罚”。浩浩脸上久久不散的阴云终于有了好转。随后,我又同语文老师进行了沟通,语文老师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及时给予浩浩鼓励,让浩浩努力后获得肯定,至今浩浩表现一直不错,语文成绩也在稳步提升。

浩浩突发的情绪危机事件背后,则反映了他渴望被关注、希望老师及时认可、鼓励他进步的内心需要。

二、情绪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

進入初中之后,面对着崭新的环境和多科目的学业,部分学生感受到了不适应和压力,无论是对于学习成绩,还是对于在初中阶段的人际相处,都有一种不安和迷茫,往往格外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加之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内激素的分泌变化,也时刻影响着他们感受,所以,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表现为容易生气、烦躁;也容易委屈、难过。

(二)家庭方面

处于人生成长这个特殊时期的学生,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注。但是,由于部分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不够、缺乏养育孩子的相关专业知识、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需要,导致在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时,没有能够及时地理解和疏导,而是一味地采用“打压”策略,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私自翻看孩子的手机、日记,导致孩子长期压抑自己的想法、无法通过恰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容易产生情绪危机。

(三)教师方面

同时,作为学生心中的重要他人,老师的一言一行、比如来自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批评与惩罚,更是对学生的情绪、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学生犯错误时,有的教师由于方法得当,不但帮助学生改正了错误、增强了能力、塑造了人格、升华了道德,同时还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但也有的老师由于方法不妥,不仅没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反而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激动,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乃至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困扰。

三、情绪危机的处理策略

(一)离开危机事件现场

学生在引发情绪危机发生的事件现场,容易不断回想起令他产生不良情绪的事件、并深陷其中、无法平复自己的情绪,首先让学生暂时离开危机现场,可以有助于学生平和情绪、逐渐脱离危机事件。当然,对于到达的场合也要有所选择,舒适的休息室、温馨的心理咨询室、阳光正好的户外都是不错的选择,当学生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再开始进行辅导。

(二)认真倾听、陪伴学生宣泄不良情绪

美国两位亲子教育专家阿黛尔和肯伯利在自己的研究中表明,倾听孩子,一是要全神贯注地听,不要心不在焉;而是要用“嗯...”“这样啊...”来回应孩子的感受,不要直接进行建议;三是要说出他们的感受,不要否定他们的感受。起初由于学生情绪刚刚稍有缓和、尚存戒备、不满,可能难以启齿,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件入手,以学生放松的话题展开,适当加以引导、耐心等待、认真倾听,让学生讲述情绪事件的经过。

同时,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学生的自身内在成长和价值,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 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其内在核心是学生的自我价值,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潜能”,因此,当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时,也是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并进行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

(三)教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

积极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本注意的角度提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层可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会具有乐观的前景,进而激励个体的潜能、支持个体寻求更大的挑战与进步。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倾听学生情绪宣泄的过程中,需要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烦恼,通过学生的讲述,分析其行为背后内心的真正需求、进而与之共情,接纳学生的感受。同时,由于收到年龄、阅历等实际因素的制约,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容易对他人的言行产生较为片面的判别,无法正确理解重要他人(特别是家长、老师)言行背后的真实情感出发点,因此教师要一步步“抽丝剥茧”,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言行、分析老师行为背后的出发点,对家长和老师的言行给予正面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批评学生的情景,一般情况下在课堂上、自习课上暂不适宜批评学生。不少教师习惯于利用上课的时间来批评学生,或者要学生离开教室到办公室接受批评,这样一来变相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二来对学生在集体中的自我形象受损;也有的教师不分场合,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批评学生,这样的环境一方面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学生会产生一种“被示众感”。这样的批评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学生对于教师的出发点的理解自然也会出现偏差,从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四)有效利用班会课进行心理素质提升教育

作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在心理课堂上,我发现不少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心理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条件限制,仍有部分年级没有专门的心理课,可以尝试利用班会课时间,安排学生开展各种联系生活的体验性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可以在班会课中设置一些难度不高、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容易实现的分享环节,比如知识分享——趣味小百科、爱好分享——我心中的美与趣、身边事分享——班级新闻联播等,让学生就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整理、演讲分享。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要完成的如收集资料、讲稿撰写、ppt制作等任务由易到难地加以组织,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就能使学生不断获得阶段性成功,强化其成功體验。成功体验的不断累积,将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对自我作出更多的积极评价,树立自信心。

2.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抗挫能力

改进班会形式,设置形式多样的生活情景,引入心理情景剧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一起探索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良方。在起初的情景剧排练阶段,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更容易遇到困难,学生小组讨论产生意见分歧、遇挫时,容易情绪烦躁、想退缩。此时,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给予鼓励、关心和指导,引导其认真分析,肯定其努力,帮助其正确归因。通过生活心理情景剧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一方面也在活动中也有意识地培养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3.开展团队合作活动,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中学阶段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们情绪变化、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建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班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合作活动,最初可以采用3人的小组方式参与活动,便于教师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有利于每位学生合作、责任意识的培养;伴随着学生团体合作活动的逐步展开,学生的能力、合作技能都将逐步得到提升,此时再逐步扩大小组合作人数,进一步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相互意识到彼此的不同、尊重个体间的差异,能与周围的人积极交往,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沃建中, 曹凌雁. 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J]. 应用心理学, 2003, 9(2): 11-15.

[2] 高翠翠. 中学生情绪智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06.

[3] 余闲. 2018.你在为谁读书5:青少年情绪管理[M].武汉: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猜你喜欢

青春期
大学生早年经历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被伪装的问题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发育期提前的影响
生命的勇敢与脆弱:对《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和《折翼天使》的比较研究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积分激励机制在生物课堂教学《青春期》中的运用
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
艺术治疗在智力障碍、自闭症人群艺术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