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策略研究

2018-05-10李兰婷

关键词:习惯培养一年级意识

李兰婷

摘要:教育实践表明,小学生上学后长时间的不适应是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怎样使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小学生学习的成败、品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笔者从成因分析,对如何解决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适应问题进行了策略研究,并从教育、教学两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各种行为意识、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一年级;心理适应;策略;习惯培养;意识

对于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情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对新环境、新角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热爱学校,为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而感自豪。而另一才面,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伴又有一种孤独感和惧怕心理。尤其是入学之后学校智力活动的增多,游戏活动的减少,课业的增加,小学一年级新生会感到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一时难以适应以学习为主导的学校生活。不少学生怀念幼儿园的生活,甚至有少数新生产生怕学和厌学情绪,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普遍嫌上课时间长、游戏活动时间短、学习凭兴趣出发、缺乏学习方法、不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等等。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不适应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龄前与学龄后两个阶段主导活动的不同及小学生主动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所适成的。怎样使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小学生学习的成败、品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教育实践表明,小学生上学后长时间的不适应是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问题的表现

(一)不合群。

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下课时别人都在一起谈笑风声,有的孩子自己默默地坐在椅子上;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喜欢打别人。最主要的就是很长时间不知道自己班级的同学的名字,不能和别人沟通,聊天。

(二)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时答非所问,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想自己的心事,或者发呆,或者拿出玩具玩,好像上课与他没关系。玩玩具,玩弄铅笔、橡皮等文具,玩指甲,或做一些不知名的小动作等。

(三)不习惯学校作息时间。

很多学生下课不知道要喝水、上洗手间、做好课前准备,也不知道一节课下课后该上什么课,课间活动时不会听铃声。

(四)不会学习,缺乏学习方法。

主要体现为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不理解,不知道该怎样做、怎样思考、怎样表达,听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弱。有的不会寻求帮助,有的又太过于依赖别人的帮助,不知道该怎样听讲。

二、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问题成因分析

(一)心理的不适应。

造成一年级新生不适应的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断层:一年级新生刚刚离开与之生活了几年的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老师、小伙伴,对新的小学老师和同学一时难以产生亲近感,因而出现了情感依赖的断层。

2.动机迷惘:动机产生于需要。一年级新生都会问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为什么要上小学?”他们对于进入更具教育实效性的小学生活,并不能深切理解“我”这一行为的目的,所以并不能形成明确而强烈的驱动力,因而出现了动机的迷惘。

3.自我意识的调整: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同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的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因此,在自我意识上需要重新调整。

(二)各种环境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新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环境等。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一年级新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1.学习环境的改变:幼儿园那种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小学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一年级新生一进入小学立即面临的是新的作息时间、陌生的课堂规则、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上的许多规矩。

2.教育内容的不同: 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的教育内容是已成体系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教学内容的差异让一部分学生感到吃力。

3.教学方法的差异:学前期是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活动,生活规则比较松散,学习主要借助实物、图片和动作。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个别课程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需要孩子长时间地有意识注意。

三、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能力培养策略

国外学者們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一)重视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为了克服新生刚入学时的那种陌生感,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新生们尽早消除对新环境的不亲近感和不信任感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班级内有一个乖巧的小女孩昕依,刚入学的时候每天早上在校门口都会哭哭啼啼的,后来老师经常与她聊天,让小朋友们和她一起玩,课上、课下经常表扬她守纪律,经过一段时间,她脸上的笑容多了,上学后第一次不哭,老师们都表扬她、鼓励她,现在她已经很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每天高高兴兴的和爸爸妈妈道别进学校。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她找到了家的温暖,接纳了学校、接纳了老师和同学,在充满阳光和爱的环境中她心中的恐惧消失了,学习的状态也越来越稳定了。

(二)循序渐进培养好习惯,加快心理适应期。

1.低起点,用耐心引导学生度过心理适应期

一年级的学生小教育不可太心急,只有耐心,对学生所设定的目标要求低起点,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承受,学生才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步步走好。例如,学生开始坐不住,就让学生们练习坐,开始先练2分钟,然后加到5分钟,训练学生们的专注力和自控力。对于做到的学生老师发放小奖励,学生们积攒着自己的奖贴感觉特别光荣。这样要求低,学生很容易就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这个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这样不断学习设置台阶,使其不断进步。

2.培养多种意识,树立集体归属感

(1)责任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评判各种行为的后果,让学生形成应该做的事就必须完成的意识和想方设法去完成的能力。

教师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他在集体中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责任意识。老师教给每个孩子整理桌椅、摆放书本的方法,课间每个学生都要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这既是自理能力的训练也是任务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老师还给每个学生一个小任务,有的负责发书本、有的负责写课表、有的负责提醒学生们个人卫生、还有的做图书管理员,每个学生在班级内都能有自己的任务,参与班级的管理和劳动,任务意识的培养 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主意识。

(2)规则意识的培养:用浅显的道理给新生们说清楚在小学所应遵守的各项规则,例如编儿歌:铃声响,进课堂,身坐正,脚放平,静等老师来上课,比比哪个做得好。通过对各种文明进行鼓励和表扬,强化具体行为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建立班级评比机制,用小贴画换微笑卡,用微笑卡换通用卡,通用卡可以跟老师换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当一周纪律小老师,自由换一次座位,还可以玩班里的玩具一周等等,学生们兴趣浓,都想换一次特殊的权利。这样,在日常的习惯养成评比中,以此培养学生通过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来遵守规则的意识。

每个人都急于想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会得到人们怎样的评价,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训练、检查过程中细心观察、记录典型情况,好的、进步的要及时表扬。表扬的方式很多,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由衷的赞扬、送一颗小星星等等。不好的,退步的更要及时提醒。提出了一些细小的要求,如果不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等于是空话一句。而且训练要严,要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虽然刚开始是要花很多时间,但经过强化教育,行为要求会深入学生心田,并化为自觉行为。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3)独立意识的培养:进入小学后,学生们必须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自料理生活,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师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如“小小能手”等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良好渠道。

(4)群体意识的培养: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的范围扩大了,这就需要他们重新去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教师通过各种事例树立新生们的集体意识。例如,一个学生受伤了,身旁的小朋友要帮助他,可以扶起来、可以安慰他、可以帮他拿水等,让大家感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利用学校的评比,建立学生们的群体意识,要为集体争光,鼓励各种受到集体欢迎和肯定的行为,让学生们体验到“我是集体一分子”的的荣誉感。

小学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容易出现循环反复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检查是督促学生长久做好一件事情的良方。平时要对提出的要求强化检查。

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习惯方面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些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寻找原因,多加帮助。教师要通过耐心教育,父母的行为指点,同学的榜样熏陶培养,想方设法,使其上进。

(二)教学有效衔接。

小学一年级教学应该注意把握对初入学儿童的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具学具的运用、教学环境的布置以及教学语言的组织都应当进行有效的衔接。减少呆板式的上课,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方式,增加游戏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重视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具学具的使用,减少单调的机械练习;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加比赛、小组和个人的多种活动形式;把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符号和语言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体现出来。幼小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既保护了新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才能达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幼小衔接从学前进入小学,跨两个学段;从儿童身心上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儿童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儿童的发展以及他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并不完全是自然发生的。如果教師作好新旧环境之间的衔接,既保持连续,又明确差别,以连续带动差别,同时使儿童意识到已经发生的环境变化、新旧环境的一致和差别,在连续发展中攻克一个个的“陡坡”,从而做到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这一变迁过程本身就能成为促进儿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儿童进入小学后充分利用幼儿园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发展自身的潜力,并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家校紧密联系。

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只是学校注重而家长不配合,是很难取得实效的。而家长有的因为没有比较,对学生的习惯的现状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及时的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习惯上培养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不足等等。这样,有的放矢,双管齐下的注重培养,必将比任其自由发展效果要显著得多。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心理建设工作,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进行了家庭问卷调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最喜欢老师对他说什么……对解决一年级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十分有帮助。

1.做好典型学生心理的疏通工作。

猜你喜欢

习惯培养一年级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