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不想上学的背后……

2018-05-10杨红

关键词:辅导内心家长

杨红

一、背景描述

(一)人口学资料

小王(化名),女,13岁,北京市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独生子女,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遗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与现状

1.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中等,母亲本科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父亲中专学历,职业是司机。

2.家庭成员关系:当前家里共有三口人一起居住,爸爸、妈妈和小王。但在5岁前,小王由姥姥,姥爷抚养,5岁以后才接回父母身边,但是寒暑假会被送到老人家里。孩子与姥姥关系不好。五岁前在姥姥家的时候,姥姥每天早上都会打她,经常被姥姥掐大腿,孩子每天都希望父母能够快点把他接到身边。将孩子接到身边后,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较少,很少全家出游,亲子活动少,孩子与父母关系淡漠。据父母介绍,孩子最后一次主动称呼妈妈是在5岁的时候,接回身边之后,孩子很少主动称呼爸爸妈妈。父母关系正常,没有明显矛盾。

3.学习情况:从上小学开始,成绩始终处于中等偏下,尤其是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其他学科尚可。在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有厌学情绪,不喜欢上学。

4.社交情况:孩子性格内向、孤僻,社交能力较弱,交友不多,喜欢玩手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但也没有明显的矛盾。父母反馈,小王喜欢玩手机。

(三)学生主要情况描述

1. 家长的描述:孩子有厌学情绪,不愿意去上学,对学习有抵触情绪。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灵活,对学习没有主动性。回家后不主动做作业,每天回家就会玩手机。父母催促他学习,他不说话,但是也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学习,还是会继续玩手机。孩子在社交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在学校很少说话,回家也很少说话,没有朋友,孩子在家很少主动谈论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2. 辅导教师的观察:孩子衣着整洁,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略低落,话少,较害羞。对父母没有依恋,较冷漠,没有自信。

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

(一)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

女生,处于青春期。

2.社会原因

(1)未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1-5岁时与父母分离,在与姥姥姥爷生活的时期,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而且受到老人的虐待。5岁之后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较忙,性格也比较急躁,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未建立,未获得父母的积极关注。

(2)安全感较差:5岁前的寄居生活,让他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且每年需要定期送回到老人身边,没有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安全感建立较差。

(3)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统:父母不能即时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一味强调孩子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情绪和感受。

3.心理原因

(1)认知上:幼儿时期未能得到父母的积极关注,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感和人际关系模式,严厉的姥姥和性格急躁的父母形成的权威型教养环境,造成孩子自信心缺乏,久而久之导致自暴自弃,思维不灵活。

(2)行为上:缺乏进行社会交往和学习的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模式。

(3)性格上: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

(二)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能表达出内心的想法,父母与孩子能相互理解,达成和解。

长期目标:完善孩子的个性,教会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方式,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父母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创建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

(三)辅导过程

本案例的辅导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问题澄清,促进家长与孩子相互理解;2.制定行动计划,保证行为落实。

1. 问题澄清,促进家长与学生的相互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收集来访者的相关资料,对个案进行概念化,分析来访者不想上学的原因。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了解到父母的感情状况,在孩子教育上的价值观以及角色定位,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情感联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母回答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和追问,发现如下问题:(1)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来源于没有情感寄托,没有自信,对知识学不会,父母也不给出有效的建议,对学习没有动力,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2)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向父母敞开,父母也没有想要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但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面对孩子的问题,只会单方面提出要求。(3)孩子内心有深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没有勇气跟同学进行交流和人际交往,担心被他人看不起,被他人拒绝,所以导致性格孤僻,而性格的孤僻加剧了这种不良的人际交往。孩子缺乏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能,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方法。

在问题相对明晰后,可以发现,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心理咨询,涉及的内容太多,很难通过一次心理辅导达到效果。因此,确定当下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家长与孩子进行相互澄清,让孩子看到家长对他的关心,让孩子坦白自己的内心,让家长承认自己的行为失误,双方坦诚面对,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在这个阶段,引导双方表达自己,父母认识到孩子内心对爱的需求,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内心的痛苦;孩子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理解父母爱自己的心。双方达成一致,希望通过双方共同的力量去面对生活,度过这次困难。

2.制定行动计划,保证行为落实

为促进双方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缓和关系,逐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辅导过程中,要求家長与孩子根据各自的角色制定相应计划,促进行为落实。

(1)家长制定陪伴计划,加强高效、有质量的陪伴,提升孩子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依恋。针对目前亲子之间交流较少,父母对孩子陪伴较少的情况,家长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制定陪伴计划,包括每周家庭出行情况,每天的共处时光,谈论话题等。通过加强陪伴与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同时规定,在陪伴过程中,如果有遇到一些事情导致家长情绪激动,家长需要有意识控制自身情绪,再进行交流与沟通。除了与孩子沟通学习情况外,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内心的想法。

(2)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有效控制手机使用频率,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由于孩子在家很少主动学习,将大量的时间用到了玩手机上,所以让孩子结合自身情况,将玩手机的时间进行控制,将学习主动纳入计划中,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四)辅导效果

第一次辅导以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孩子能够主动叫爸爸,妈妈。玩手机的时间也减少一些。第二次辅导以后,孩子和父母都制定了相关的行动计划,父母意识到情感联系对孩子的重要性,父母与孩子会慢慢谈论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孩子比之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

三、经验和反思

在本案例中,家庭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问题时,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当下,而在更早期。孩子的问题并不会及时显现出来,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也许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治愈期。不过一切都不算晚。关于本案例,触动了笔者内心很多的思考,下面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简述。

(一)幼年时期的安全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心理学上,安全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需要。有人说,安全感是人类的心理免疫系统,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对父母、对他人、对世界、对自己的信任。正是有了安全感,我们相信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乐于与他人建立关系,我们愿意去探索世界,追求知识,我们会变成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如果没有安全感,那我们对父母、对他人、对世界、对自己将不再信任。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的研究结果,该项研究结果揭示了爱的本质。爱并不仅仅是为孩子提供物质的满足,而是让孩子有情感的依赖,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当幼猴受到惊吓时,它能够到绒布妈妈身边寻找安慰,获得鼓舞,学会面对。尽管妈妈没有做任何的干预,但只要妈妈在那儿,安全感就有了,反抗外界的勇气就有了。

因此,在幼儿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对于每一个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我们都要充分重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行为能力去表达自己、照顾自己,他们需要来自成年人的帮助和关怀,让他们去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得以生存。所以,这就对父母提出了要求。父母需要在孩子幼年时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让其对这个世界产生足够的安全感来面对未来。

(二)隔代养育对孩子的影响

有时候因为一些条件限制,很多家庭会将孩子寄养在父母家。然后等孩子上小学时,接回家里。幼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情感发展,性格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隔代养育容易造成孩子产生一些问题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孩子与父母没有建立很深厚的感情,父母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跟孩子顺畅地交流。2.面对同龄的其他孩子都是父母在身边照顾,而自己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照顾,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抛弃感,会对父母形成逆反情绪。久而久之,与父母之间会形成隔閡。3.大部分时候,祖辈的教育理念与当下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同,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容易对孩子的很多行为不满意,从而加深隔阂。

基于此,如果因为客观现实条件,只能选择隔代养育的方式把孩子寄养,一定要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孩子内心中对于父母的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建立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读懂孩子的核心在于读懂孩子背后的内心需求

很多时候,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认为只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孩子就应该满足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也有他内在的心理需求,也有他自己的内在世界。因此,父母不应该强加自己的观念在孩子身上,而是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才能做到对孩子真正的爱。

因此,当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父母不要只关注到问题,同时需要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期待,问题背后的需要,问题背后的动机,问题的成因,只有读懂问题背后的东西,才能与孩子更好地共情,更好地理解孩子,更能读懂孩子。

猜你喜欢

辅导内心家长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