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2018-05-10杨红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初中生

杨红

摘要: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初中生的调查,了解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并考察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对7097名初中生的调查,得到如下结果:(1)亲社会行为呈现出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2)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权威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而独裁型和心理控制型家庭家养方式与亲社会关系呈负相关。

关键词: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家庭教养方式

一、文献综述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直接影响着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姚本先, 1994)。家庭成员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孩子的发展。

Steinberg等在1991年就指出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分,会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能力产生影响(毕旭军, 李永超. 2006)。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权威型家庭的青少年在心理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上(如自立、自尊、個人能力等)、问题行为(如滥用药物、过失行为、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均表现为适应最好,而来自忽视型家庭的儿童其适应最差(刘泽文, 赵爱玲, 2009)。还有研究显示,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对儿童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权威方式下,儿童的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水平均显著低于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三种不良的教养方式(邢燕雷, 2009)。不仅如此,Anton, Victoria, Luis(2005)发现,那些好斗的人认为其父母对待他们缺乏温暖,而和善,负责任的人则认为其父母更加温暖。由上述的研究可知,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在家庭教养方式是否会影响亲社会行为这个问题上,国内外的研究者们给出了较为一致的答案:家庭教养方式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刘文、杨丽珠(2004)对3~5岁儿童的研究发现,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儿童表现出的利他行为要比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儿童多。宗爱东, 李丹(2005)对2岁左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母亲惩罚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Zahn –waxler& Yarrow(1976)等也发现母亲惩罚孩子的方式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比例明显相关,母亲的情感解释与儿童高频率的亲社会行为相关联;不加解释的禁令和体罚与儿童低频率的亲社会行为相关联;中性解释对两种事件都很少有影响。Roopnarine, Krishnakunar, Metindogan,& Evans (2006)也有研究表明,父亲权威性的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尽管如此,也有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没太明显的影响,甚至有研究者发现了与以往结论不一致的结果,刘志军, 张英, 谭千保(2003)调查了258名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与亲社会行为存在密切关系,且对亲社会行为有积极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早在1972年,Baumrind就研究发现,对于非洲以美国人来说,独裁型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有关。也有研究指出单独的父母亲的温暖与亲社会行为没有始终一致的相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父母亲的温暖和支持的关系是复杂的(吴小琴, 2009)。

国内外有很多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并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上基本达成共识,如:助人动机,移情能力,家庭教养方式等。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的分类主要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并未考虑被研究者眼中的亲社会行为,寇彧等人的研究指出被研究者眼中的亲社会行为与研究者眼中的亲社会行为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寇彧等人, 2007)。所以本研究采用寇彧等人对亲社会行为的分类对亲社会行为进行测量,以能更客观地了解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状况。

其次,我国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的研究上,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显得有些不足,但是随着近年来少年犯罪率的增加,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探讨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本研究根据整群抽样的原理,抽取了某市的9所初级中学,并以其中的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 最后得到有效数据7097份,其中初一学生2157人(30.5%),初二学生2463人(34.8%),初三学生2451人(34.7%);男生共3779人(53.4%),女生共3292人(46.6%)。

(二)施测程序

本调查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施测。在施测之前,对主试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保证施测过程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三)问卷编制

本研究一共包括两个问卷,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这是一个自编问卷,由学生填写,在该问卷中将家庭教养方式分成独裁型、权威型、心理控制型、纵容型四个维度。独裁型教养方式共12道题,其α系数为0.91;权威型教养方式共16道题,其α系数为0.94;心理控制型共10道题,其α系数为0.84;纵容型共10道题,其α系数为0.71。

亲社会行为问卷:该问卷是一个自编问卷,由学生自己填写,本问卷将亲社会行为分成了四个维度:利他性亲社会行为、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在每个维度有3个小题,共12道题。本研究关注总的亲社会行为,并不关注亲社会行为的某一个维度,总体亲社会行为的α系数为0.913。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年级,性别亲社会行为的差异

1. 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状况

对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初一年级男生的亲社会行为平均分为3.10,标准差为3.098,初一年级女生的亲社会行为平均分为3.21,标准差为0.558;初二年级男生亲社会行为平均分为3.20,标准差为0.624,初二年级女生亲社会行为平均分为3.04,标准差为0.578;初三年级男生亲社会行为平均分为2.92,标准差为0.624,初二年级女生亲社会行为平均分为2.95,标准差为0.582。由此可知,学生们的亲社会行为处于中等水平。

2. 不同年级,性别之间的亲社会行为差异

以年级,性别为自变量,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2,7056)=76.3,p<0.001),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7056)=25.53,p<0.001),交互作用不显著(F(2,7056)=2.25,p>0.1)。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知道,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不同年级的亲社会行为分数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之间在亲社会行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年级学生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最多,初二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居中,初三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最少。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将独裁型、权威型、心理控制型、纵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亲社会行为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各种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独裁型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80,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7,心理控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064,纵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75。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只有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其他教养方式均与亲社会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

四、讨论

(一)不同年级、性别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初一年级学生表现的亲社会行为最多,初三年级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最少。这与Staub的研究结果是基本吻合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呢?随着年级的增长,初中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他们渴望独立自主、摆脱家长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而家长对他们的管束也相应地变得越来越严格,从而形成了一种双向作用,这就可能引起初中生们的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减少的现象。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味的选择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进行压制,则会导致他们产生更多的反叛情绪,做出更多反社会行为,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尊重并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反叛思想可能会减少,从而导致更少的反社会行为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初二、初三的学生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讲,他们更加熟悉学校的环境,社交圈也在不断扩大,同伴之间的压力也会影响学生们的行为。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十分成熟,自己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而对同伴的趋同,可能也导致了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大量的研究显示,青少年药物成瘾等问题与同伴压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亲社会行为上,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这个结果与以往的很多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大量的研究显示,移情能力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李丹, 2001),而女生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感知更敏感,他们更容易看出别人的需要,具有更强的移情能力,从而给予更多的帮助,而男生在情感上相对较迟钝,他们很难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所以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就相对较少。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独裁型、心理控制型、纵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呈较低程度的负相关。这与以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学生,可能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他们更懂得如何与人协作,从而导致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独裁型、控制型、纵容型家庭教养方式被认为是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攻击性水平可能更高(Eisenber, 1996)。Heaven, Newbury和Mak (2002) 的研究显示:抑郁与父母的低关怀和过度保护有关,少年犯罪与父母的低关怀和母亲的过度保护有关,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原因可能是榜样学习作用。运用独裁,心理控制和縱容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而运用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其子女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习得家长处理事情的方式,从而表现出与家长类似的亲社会行为。

对这一结果的另一解释是: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格特质。Houston, Vavak(1991) 的研究显示,惩罚型,过度控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更有敌意,并有更多的不满。 Furnham和Thompson的研究显示,严厉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少年犯罪和抑郁有关(Heaven, Newbury,& Mak, 2002)。Arrindell 等人(1999, 2005)的研究显示,拒绝型家庭教养方式与神经质正相关,与外向型负相关,情感温暖与外向型正相关,正是这些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子女人格特征上的某些缺陷(钱铭怡, 夏国华, 1996),从而也可能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减少。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无疑是一种较科学的教养方式,不仅有利于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把孩子教育成一个身心更加健康的人。

如果家长更多的采用权威性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形成健康的人格观,产生更多的责任感,并能更好的习得与人交往的能力,在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果家长更多的采用独裁型,控制型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有较少的责任感,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和较少的亲社会行为。

五、结论

对于初中生来讲,亲社会行为随年级增长而减少;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独裁型、心理控制型、纵容型家庭教养方式能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Anton, A. , Victoria, D. B. ,& Luis, F. G. (2005).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olescents memory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social values and socialisation behavior trai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9, 903-912.

[2]毕旭军, 李永超. (2006). 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山东精神医学,19, 108-110.

[3]寇彧, 付艳, 张庆鹏. (2007).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 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社会学研究,3,154-173.

[4]寇彧, 张庆鹏. (2006).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 社会学研究, 5, 169-187.

[5]刘泽文, 赵爱玲. (2009).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 中国校外教育, 2, 342-343.

[6]刘志军, 张英, 谭千保. (2003). 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5, 112-115.

[7]钱铭怡, 夏国华. (1996).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0, 58-59.

[8]吴小琴. (2009). 自尊,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9]邢燕雷. (2009). 执行功能、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主动性及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10]姚本先. (1994). 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20-326.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