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安全感去哪了”尝试重建高一学生安全感的心理辅导案例

2018-05-10张静

关键词:咨询室沙盘来访者

张静

摘要:随着社会及家庭变化,中学生的“安全感”缺失及如何获得,成了一个逐渐显露的问题。学校心理咨询中遇到学生安全感缺失,如何帮助学生重建安全感是值得探索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安全感

当一个人在关键成长期,除了需要承担必要的成长任务,更需要建立稳定的安全感。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安全感是与情感需求有更多关联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则体现了这种情感性——“渴望亲密的感情,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如果能在与家庭、学校互动的过程中,从家人、老师、同学那里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情感支持,相信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融合,会从容和安全的进行。而缺失了这种带有强烈归属与爱的性质的安全感,除了拼命寻找之外,对一个未成年的还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高一学生而言,借助学校心理辅导,为这种寻找增加了一分慰藉和一份希望,并种下建立属于他自己安全感的种子,是另外一种可取的形式。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刘xx,男,北京市航天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年龄16岁。母亲在他初三年级得癌症去世,现在和父亲一起生活,并由父亲照顾。曾经去过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但自述效果一般。这次由高一年级组长找到心理老师,提出希望为该学生做心理咨询。

(二)性格特点

性格内向,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学习成绩中等。

(三)来访者自述

“妈妈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查出了癌症,总是被父亲,姥姥姥爷照顾,母亲没有能力照顾我,但我很依赖我妈妈”“我总觉得没有安全感,别人的一句话,一次不友善的行为,我都会和我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联系到一起”“为什么我总是想的很多,但是不表现出来,我宁可和女生在一起说说话,她们还能安抚一下我波动的情绪,和男生在一起,我感觉有时候我的情绪变化会被她们忽视掉”

(四)对来访者印象

外表穿戴校服干净整洁,面部表情略显拘谨和紧张。嘴角向下的时候多。给人一种沮丧且伤心的第一印象。听老师说话的时候,注视老师,非常专注,说话相对谨慎,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心世界与情绪感受,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但似乎用语言表达的不够准确。

(五)来访者咨询辅导次数

共三次,分别为2018年3月28日,2018年5月9日,2018年5月16日中午12:00——12:50。

二、輔导过程

(一)创设安全的交流环境、释放悲伤;用倾听技术、聚焦当下的建议为来访者创设具有安全感的心理辅导关系和环境

1、针对来访者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情况,创设宽松、安全、平等的充满安全感的咨询环境

刘xx第一次来咨询室时,甚至都不敢进咨询室的门,半个身子探进咨询室,脚却在门外。心理老师鼓励他走进来,自己参观咨询室,用“你可以随意触碰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沙发和位置坐下来”“我们这里有许多毛绒玩具,你喜欢哪个就可以抱着,来这里的许多同学都喜欢抱着”的鼓励性语言,为刘xx创设相对平等、安全、非问题的咨询氛围。于是,他尝试摸了沙盘里的沙子,并选择在咨询辅导过程中抱着一个小羊的毛绒玩具,三次心理咨询都会边谈话,边用双手拨弄小羊的耳朵。心理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放松自己,获得更多安全感的方式。

2、针对母亲去世这一悲伤重大事件,帮助来访者释放情绪,并聚焦当下,获得安全感

刘xx在心理辅导中提及母亲及母亲去世这件事情,都会泣不成声,心理老师为他递上纸巾,并且静静陪伴着等他哭完。事实证明静静的陪伴比刻意的安慰效果要更好一些。在心理老师用倾听及共情技术,帮助他释放并平复了情绪后,刘xx说“ 母亲去世后,我自己总是没有安全感,找班主任老师、年级组长都说过我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心理老师帮助他意识到哭泣释放情绪、找成年老师倾诉的方式都是有价值的;也是获得更多关注、更多安全感的有效方式。同时心理老师在刘xx情绪平稳后,提出了聚焦当下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集中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没有安全感的情绪即使有,也不会扩散和放大。“凡正事不足者,必症事有余,凡正事足者,症事溜之大吉”。几周后第二次心理辅导,刘xx笑着来到心理咨询室,并向心理老师反馈聚焦当下问题的良好效果。

3、针对缺乏安全感这种主观的情绪体验的描述,鼓励来访者客观评价自己的情绪

刘xx在三次咨询中最常提到的就是安全感,描述的事件及引发的情绪最后都被他认可为“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不论是高中交女朋友,女朋友并没有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安慰自己;还是小学时要好的朋友背叛友谊,破坏他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即使听到刘xx母亲去世的消息也只是哭了一会儿,然后继续破坏刘xx和其他同学的友谊;还是自己高一期中考试就是相信不复习能考好,结果就是没有考好,自己后悔这些事情来看,的确是产生了负面的令自己困扰的情绪,但是由于刘xx爱面子,又内向的不善于表达这些情绪,心理老师就用“你给这个事件打分,影响最高的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你给你的不安全感打分,给你的内心波动的情绪打分,影响最高的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等问题,帮助他客观澄清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刘xx每次为自己打分,都在6分以上。于是心理老师就会问他“这样的影响,你都是怎么处理的”然后再倾听刘xx表达出的需求是什么,再继续给予回应。

(二)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倾听,共情等技术围绕着来访者的感受进行辅导咨询

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主张以来访者为中心,注重人的尊严,柔和温暖对待来访者。基于来访者刘xx在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失去母亲,缺乏安全感和爱的现实情况,除了第一次辅导用认知疗法聚焦当下提出建议外,第二次和第三次辅导都是以刘xx为中心,特别是以他的感受为中心,采用“我知道母亲去世对你的影响,你的感受我感受到了,你这些年做为一个孩子,很坚强也很不容易”“你是说人际关系的相处,有时候反而给你带来情绪的波动,这种波动特别真实”“你认为安全感对你很重要”的共情技术,在倾听完刘xx的叙述后作出简短且富于感情的回应。

(三)努力尝试运用分析治疗中的客体与移情的关系,重建来访者的安全感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心理老师与刘xx商量下次来辅导的时间,同时心理老师建议刘xx如果中午学习任务不多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找自己。但是刘xx没有给予明确答复,从心理老师的角度,是非常希望通过长期的心理咨询,尝试借助自己这个客体,将刘xx渴望爱、寻求安全感的注意力逐渐移情向心理老师,然后借助心理老师与他的互动,建立更为信任、更有力量的成长关系。可能由于心理老师现实生活中非母亲的身份、或者来访者刘xx并未从心理老师这里获得有效地移情客体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咨询辅导并没有一直继续下去,而是单纯解决了刘xx母亲去世后,他把许多问题的归结到没有安全感的这一事情上的处理上。但是心理老师依然向他表达了如果他自己独立处理不了自己欠缺安全感,依然可以找心理老师交流的希望和想法。

三次的心理辅导,心理教师都本着关注来访者情感、情绪的方式开展咨询的。给予刘xx更多的情感支持,鼓励他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并非不安全感侵扰自己时,感受到的那么脆弱和痛苦,他还有许多重要的人生目标和幸福去追寻。对一个16岁的高一学生而言,也许还无法懂得接受和允许这种失去是必然要到达的解脱彼岸。苦苦追寻从母亲身上失去的母爱带来的独一无二的安全感的时候,母亲也许还能以这种方式活在他的心里。而在短期的心理咨询中打破这种幻境,是否残酷和不近人情呢?虽然心理辅导并没有帮助他接受母亲的失去,但是,相信一颗被人爱、感受爱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刘xx的心里,期待他的成长,期待他对安全感的理解也能更加客观和成熟。

三、辅导反思

(一)反思来访者的“安全感”到底去哪了

关于刘xx反复强调的“安全感”,随着母亲的去世,似乎消失了。亲情与母爱的载体不存在了,刘xx的爱无处而得。用相似的、甚至相同的女性与母性之爱进行填补,似乎是唯一方式。但事实上,刘xx又具有极强的自发的捕获、寻求爱的能力,比如找女朋友,找到均是女性的班主任和年级组长来诉说自己的经历等方式。填补爱与安全感的方式出自本能。但是否在咨询辅导中,启发来访者意识到一个人是可以给自己安全感的,虽然这需要时间,需要智慧,需要坚持。回想第一次辅导,并没有明确表达这种态度,是否让刘xx本能的把心理老师的辅导也当做了填补安全感的救命稻草。重建自身的安全感,允许母亲给的“安全感”随风而逝,不是寻找“安全感去哪里了”,对刘xx和心理老师,虽然都是挑战,但却是要尝试的合理有益之道。

(二)反思来对访者试探性的提问的回应的处理方式

刘xx在三次辅导中,经常喜欢详细叙述某个在他人看来不存在任何需要解决问题的事件。比如高一期中考试,觉得不复习就能考好,反而没有考好而沮丧和懊悔;比如女朋友不能及时用自己希望的方式安慰自己;班主任老师似乎有时候也不理解他的心情等等。这种无意识的叙述,最开始,心理老师以为他需要心理老师给予某个具体的指导,但后来发现这种回应方式,虽然刘xx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失望,甚至极其专注的听心理老师的分析与指导。但辅导结束后,心理老师反思,是否应该多询问他对这些事件中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之所以会说这些事情的原因等等。心理老师的回应,也许有的符合刘xx的期待,也许只是无意识的试探,如果心理老师没有他想要的试探结果,或者并非他期待中的带有母爱般的安全感,那么也许会对咨询关系将会带来伤害,会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因此,善意的回应应该分情况具体处理,心理老师要及时、甚至先于来访者分辨清楚来访者提问及叙述的真实目的。根据他们的意图进行回应,或者向来访者提问,帮助他们澄清自己对问题及事件的认识及感受。

(三) 反思未使用沙盘进行心理咨詢的原因

当来访者刘xx在参观咨询室时,心理老师注意到他只是用手轻轻摸了一下沙子,就再也没有没有主动触摸沙盘和沙具的意愿。鉴于这种情况,心理老师考虑到提出用沙盘进行咨询的方式,可能会给想拒绝但不敢拒绝的刘xx带来压力和负担。其实对于这种亲人去世、缺乏母爱、缺乏安全感的学生而言,沙盘辅导会有强烈的自发性,并且还能缓解和心理老师有过多交流带来紧张和焦虑的感受,但是,对是否让刘xx使用沙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老师一直处在犹豫之中,如果让他被动接受沙盘辅导,他的敏感会否质疑沙盘是心理老师窥探自己不想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的一个借口、一个工具。不管心理老师将沙盘的作用说的多么明确和安全,刘xx对沙盘的认知如果停留在不安全、不确定、缺乏安全感的层面上,那么即使他做了沙盘,效果可能不会太好。

咨询反思,在咨询辅导结束后,是对咨询的总结和思考。这个案例是心理老师在学校咨询过程中,反思分量较重的一个。心理老师认为这个案例是成功的,但是深入挖掘来访者刘xx的言谈举止,样貌神情,和最初来咨询室时的区别并没有发生天壤之别的变化,耐人寻味的是,来访者刘xx把自己的困惑问题合盘脱出,表达着自己的不安全感的时候,这是他平时向其他成年女性长辈表达自己的一种常态,抑或是在咨询室中,因为信任心理老师的表现,心理老师通过咨询结束后的反思,反而不能确定。只能通过和高一年级组长沟通,才得到了一些相关信息。所以,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并非要对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的所思所想做相应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对来访者在与班级、老师、他人互动的时候,是否有在不同环境,不同表现的倾向。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对每个人而言,它的意义具有独特性。某个人认为安全的心理领域,对他人而言也许已经越过了自身的安全界限。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亲人的丧失、重大的挫折、学业的挑战,也许都会引发一次关于安全感的灾难。外表的风平浪静,学习成绩尚可,懂事听话、谨慎小心,往往掩盖了这场灾难对心理成长的实际破坏力与杀伤力。也会让没有经历过安全感缺失的人,很难理解那些缺失安全感的学生内心世界的迷茫与苦楚。老师的关心与体谅、同学的和谐相处,都可能为不知道去哪里的安全感,弥补空缺,寻得慰藉。而更远的追寻之路,坚定走下去的办法,唯有一个,让缺乏安全感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坚强、给予自己支持和爱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愿成为他们这这条路上助一臂之力的人。

参考文献

[1]保罗G..安全感,孙向东,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2]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 李健鸣,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咨询室沙盘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奇妙的沙盘游戏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拒绝入侵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中谈“共情”
马尔科夫链在企业沙盘模拟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马尔科夫链在企业沙盘模拟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