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的关注,同样的期待

2018-05-10李墨丹

关键词:随班就读干预措施

李墨丹

摘要:随着国家特殊教育日益完善,一些在肢体或智力方面存在轻微残障的少年儿童也通过随班就读的形式参与到健全同龄人的学习生活中。但是,随读形式也在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对这类特殊学生造成不便,并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他们健康、和谐成长。

关键词:随班就读;心理预警;干预措施

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就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恐慌、自卑、紧张、敏感等。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干预,则有可能影响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而难以达到特殊教育融合的实施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随班就读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领,帮助特殊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并能够在实现自我的基础上有所超越。通过这些相辅相成的方式、措施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开朗性格及健康人格,最终实现特殊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恐慌心理

随班就读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度较低。从原来的家庭生活环境转变为学校环境,和普通孩子一起生活学习,这样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随班就读学生的恐慌心理:不知道如何与教师、同学相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被老师、同学所接纳……这样的心理虽较为普遍,但是会给特殊学生融入常规教育环境时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

(二)自卑心理

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身体方面存在轻度残障,所以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这样的认知往往造成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进而表现为不愿意和老师沟通、不会主动和同学交往、对于教师的提问互动表现得不够积极、很少参加课外活动等。自卑心理会使这些学生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缺少自信和勇气。

(三)紧张心理

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自身缺陷,会特别关注自己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比如能不能听懂教师的问题、自己平时的表现是不是能让老师和家长满意、怎样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娱乐、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这些担忧会让随班学生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这样的心理在随班就读学生中不在少数,因此需要教师切实引起重视。

(四)敏感心理

由于身体原因,随班就读学生大多心思敏感。他们非常在意周围人怎么看待和评价自己,而且对于自己的缺陷会不自觉地予以主观放大,认为这样的自己难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表现在行为上则是胆怯、消极、叛逆或者具有攻击性,别人无意中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都可能引起随班学生的不适与警觉。其导致的不良后果比如让自己变得更加封闭,或者与他人发生言语乃至肢体上的冲突等等。总之,心理过于敏感使得随班就读学生安全感严重不足。

二、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照和干预措施

(一)注重存在,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

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自身情况较为特殊,所以更渴望被教师关注,以获得更多的心理慰藉。这就需要教师开启教育智慧,在平日的班级生活中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切实的爱和关怀,在头脑中真正将他们视为班级的“普通”一员。同时,教师又要充分认识到随班就读学生特殊的身心状况,创设平台让这些孩子在班级其他同学面前恰到好处地展现自己,进而得到同学的认可,拥有满满存在感。在教学实践中,随班就读学生可能存在听不懂、写得慢、说不清、注意力分散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于课上多观察,自课外勤了解,在备课时注意预设出适宜不同学情的层级化教学目标,让这些学生也能在课堂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体味学习的快乐。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一阶段很难进入较为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在保护随班就读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找其谈心,提供一些关乎心理层面的疏导与帮助,并对学生给予为师者角度的适度主观期待。这样长此下来,学生就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进而主动地约束自身行为,最终对随班就读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起到有力助推。此外,教师还要对随班就读学生抱有一颗“平常心”,在点滴生活中耐心引领、化雨春风。不急、不弃、不强求,多赞美,勤鼓励。通过多种方式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存在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和其他同学没有什么不同,从而促使随班就读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更为顺畅地开启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二)注重价值,引导其正确评价自我

教师要为随班就读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来实现自身价值,让这些孩子拥有更多展示自己才华能力的舞台。例如: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在最初接触随班就读学生时可以提问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在逐渐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后循序渐进地增加提问的广度和难度。这一系列做法可以较大程度地缓解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不适——从简单易答的基础问题入手能让学生尽早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积极的反馈会有效增加这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师的评价与期待中,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将会得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另外,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不能仅限于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的学业成绩变化,更要关注学生在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上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激发随班就读学生的向上动机,促进个体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评价。

(三)注重关怀,引导其正确信任自我

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关注,需要教师从细节处入手,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例如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分层化设计,让随班就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范围内的功课,这样在保证作业完成率的同时,也有益于幫助特殊学生建立信心。在评价作业时,教师的批改也要体现出对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不能使用与普通学生同样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做法可以让随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进而加强其学习自信。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时察觉他们的心理发展情况及当下成长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准根源对症施策,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并坚实自己的生活自信。在教师日复一日的关怀下,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品质会随之不断提升,他们会以一种更为平和、正面、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四)注重成长,引导其正确完善自我

教师要结合随班就读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特点、认知偏好等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设定合理的成长目标,突出个性化心理教育特色,帮助学生发掘自身优势,让这些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有着与众不同的优势,这些“闪光点”往往是随班就读学生建立自信、发展自我的强大动力。例如有些学生有美术天赋,教师可以鼓励其参加绘画小组,或者参加班级板报组,发挥特长展现优势的同时还能服务学校和班级;有歌唱天赋的学生则鼓励其进入文艺队、合唱团,积极参加排练演出,进一步提高特殊学生的集体心理融合度;如果学生对历史、自然科学、文学等方面感兴趣,那么可以在班会上为同学们讲一讲这里面的故事,或者去学校广播站做个播音员,成为校园“故事家”……总之,教师只有注重对随班就读学生闪光点的发掘,才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教育契机,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这些学生实现自我成長,推动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理,达到对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完善。

(五)注重情感倾注,引领其正确超越自我

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中,亲情化的引领往往是培养学生自尊和自信的不竭动力。随班就读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较普通学生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尊和自信的不足。所以,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倾注真心,重新唤起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正面引领,以心换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诚关爱。但是,这种关爱并不是“纵容”,而是要做到严爱并重,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规则和纪律的不可侵犯性。只有将这些“边界问题”处理妥当,才能收获更好的交往,最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带动全班学生行动起来,如结成帮扶对子、安排随班就读学生与学习成绩较好或是热心助人的学生同桌、在班级活动中为随班学生找准角色定位等……浓厚的班级互助氛围有利于这些特殊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验到交往合作的乐趣,这些对于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心理、实现他们对自身的超越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结语

随班就读是帮助轻微残障的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环境、促进特殊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切实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营造和谐、友爱、宽容、阳光的成长环境。借助环境施加影响,逐步提升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另外,教师在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要注意找寻其中的“共性”和“个性”,以便后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引导、激励和启迪,进而帮助这一群体建立坚实的自信、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最终实现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稳步发展,特殊融合教育的实施目标得以切实达成。

参考文献

[1]潘婷婷.克服随班就读学生的自卑心理[J].辅导员.2017(Z3):98-99.

[2]谢骏.随班就读学生心理问题解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5(11):115-117.

[3]朱昆,杨婷婷.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心理干预的相关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01):94-95.

[4]昝飞,谭和平,陈建军.随班就读学生行为问题调查[J].现代康复.2016(23):65-67.

[5]周文琴.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J].现代特殊教育.2016(Z1):102-103.

猜你喜欢

随班就读干预措施
对随班就读中SEN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研究
对随班就读中SEN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研究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强迫症现状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
高职生网络依赖的不良症状与干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