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初探

2018-05-10张博飞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

张博飞

摘要:幼儿心理教育形式是从现实教育经验中抽离出来的,将幼儿心理发展状态的问题与现状研究清楚,对教育形式中的原则与相关的改善方式掌握起来,利用最科学的教育手段,创造良好的课堂教育形式,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做好准备。从学习、生活、身体健康等内容上,进行结合研究,培养幼儿独立、健康、自主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实施手段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概念

首先,应该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认识上入手,了解基本的教育形式,带动我们更好地认识幼儿心理教育的发展状态。

(一)养成性教育形式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培养是最能影响人的一生的,在幼儿时期,能够较快地发展生理、心理状态的提升。在进行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利用全新的手段,总结过去的经营教训,在幼儿的潜意识矛盾协调、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等,面面俱到,有益于幼儿健康的全面发展。

科学方法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变化的状态,在他们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解决,将他们带入正规。现实操作中,教师与家长都应该引导幼儿走向正确、健康的境地,在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等内容的细节培养,做到相辅相成,使幼儿能够在潜意识里行政一个道德准则,从各个方面的对准确的心理健康促成起到较好的补充效果。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定势与反射形成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心理品质、情感情绪、社会适应能力等,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促成效果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补偿性教育形式

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的促进中,不可能将全面系统的科学方法都实施好,因为不同类型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状况,在进行一体化的教育中,势必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在幼儿表现出偏激、情绪障碍的时候,这些缺陷不仅能使幼儿脱离实际,不合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带给他们更多的心理障碍出现。在环境塑造人的定理下,我们又不可能对每一个幼儿都进行各个细节的了解,找不到较好的解决措施,阻碍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这样,就应该设立独立的心理咨询、治疗技术的教育“专场”,对个别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在解决幼儿现实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干预幼儿正确的前进,不能阻碍他们健康发展的脚步。同时,幼儿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多是因为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导致的,所以要从现实状况分析,研究家庭、学校的综合环境成因,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全面进步打好基础,取得补偿性的心理教育形式的成功发展。

二、教育形式实施原则

教育形式要依靠更多的教育原则来进行完善,在进行全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过程中,了解其中的原则所在,取长补短,不断前进。

(一)发展性原则

从心里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的目的是改产幼儿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从现实方面看,我们要发挥积极的手段,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心理活动的演变认识清楚,才能从基础入手,解决更多的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是单一性的,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更要进行思路的转换,倾向于更加合理的一面,而不是对相关的内容一用再用,这样,不但不会使幼儿得到全面的进步,还会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的出现。所以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内容上找到发展的原则,延伸心理教育的健康手段,对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的延伸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

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依靠自我意识的全面进步来实现的,对幼儿的个人尊严、意志与人格进行关注,不要轻视幼儿的人格及言行,理解他们的行为,在确保准则性强化延伸的同时,灵活转变实施手段,适时测量、诊断幼儿的现实状况,尊重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中来。呈现幼儿的参与积极性,灵活捕捉更多的教育活动,从娱乐项目、精神活动的开展上,打破幼儿的心理障碍,取得相应进步。

(三)协同性原则

不要只为了搞心理教育而教育,要适时选择有效的科目来进行辅助,比如对游戏、音乐、体育、美术等内容的结合实施,把握主体性教育与相关内容的全面实施标准,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他们转移心理视觉,突破个人障碍。

其次,对幼儿的个人行为、情感情绪、个性等进行协调促进发展,了解幼儿对相应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到身体力行,精益求精。

另外,将养成性原则与补偿性原则结合起来使用,捕捉更多的发挥效果,教师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将幼儿的心理活动了解清楚,随时随地进行解决,打破他们的心理障碍,运用积极的手段与精神思想感染他们。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手段

上面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讲述了一下,但是要想真正将这些原则运用到现实工作中来,还是要靠学校与家庭的通力合作,加上幼儿自身的调节,来建立更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好准备。

(一)营造创新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课堂上,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学习与发展中,得到自我的发挥展示的平台,为自己的思维训练与心理素质的提升做好准备。

幼儿园的基本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等多个层次的环境构成的,幼儿在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增进过程中,要将相对新颖、独特的环境中的引导材料、设备、玩具、物品等事物运用起来,对相关的能力培养与自我总结的事项了解清楚,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满足幼儿的自我操作、探究的心理需求,利用全新的教育方案,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快速进步。

首先,对物质环境的创设应该是建立在安全、卫生、舒适、使用的基礎上,给幼儿一个健康、独立、美好的环境,并且在环境内容的增设上,突出丰富多彩的效果,能够给不同需求、不同爱好的幼儿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充实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购进器材设备的时候,要求将科学合理、健康的内容凸显出来,把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状态,使幼儿能够感受到身边环境的协调性。在让幼儿对周边环境产生精神依赖感的时候,促进他们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协同合作的状态形成。教师方面,要给幼儿更多的关爱与照顾,在帮助他们进行自由探索的同时,通过贴心的关怀,促成他们对教师的信任感。可以通过对一些关怀照顾的现场活动,来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带动不同性情、不同兴趣的幼儿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幼儿的心理状态还是很稚嫩的,所以在进行全面的心理治疗与相关的问题解决上,通过对大环境的改变,促进和谐进步的建设效果来带动更多的幼儿看到光明,不论是对自然的、社会的,还是其他的环境,都要提升上来,为幼儿的心理保留一块美好的圣地。

其次,以爱心建立最优良的心理环境,在教师与家长的通力合作下,将自身的美好形象展示出来,建立一个互敬互助、和谐美满、平等对待的精神环境。这首先要靠教师与家长从自身做起,树立一个文明的形象,给幼儿起一个表率作用,在幼儿进行模仿与心理咨询的时候,能够看到更多的希望。教师与家长可以通过微笑服务与贴心的疏导,化解孩子的现实心理矛盾,让他们敞开心扉,在合理的情绪疏导与相关的帮助提升上,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立思想,将他们的意识中的崇高节操激发出来,并积极鼓励他们独立完善地成长。

(二)实际生活与教育方式的结合

参加日常活动,保证幼儿在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能够通过对现实环境的认知与感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素质发展的最好途径。可以通过“一日活动”来帮助孩子在整天的生活习惯养成、精神状态提升、自身素质强化的不断前进,并且在相关的教育活动中,利用养成性原则与补偿性原则的相关内容,全面渗透教育内容,对音乐、美术、体育等集体性的活动来说,使幼儿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各项能力的挑战。在心里素质促成的环节中,教师扮演知道的角色,而幼儿自身是主角,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帮助他们现场解决问题,并教育与指导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突出个性化、独立化的建设发展的能力促进效果,避免在一个地方跌倒多次。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灵活的教育手段,捕捉幼儿的不同情绪的形成原因,找到适宜转变他们基本思路的重要办法,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态度,带动幼儿的思想步入成熟化。在相关活动与开展的集体劳动的同时,可以领到他们进行互相交流,在思想内容的综合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利用课间活动的时间,帮助幼儿解除疑难杂症,为孩子们的心理扫清障碍。

(三)记录幼儿心理教育发展过程

幼儿自身的成长很重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交流,他们应该会看到自己发生的变化,不论是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还是对适应生活的能力,都是要进行自我关注的。所以教师应该带动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记录发展历程的习惯,一边做记录,一边进行自我总结,善于解决个人问题的幼儿,是一个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对幼儿的“成长档案”做全面的记录,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应该做深刻反思,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带动幼儿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某一个重要时期的能力培养中,观察幼儿的心理发展轨迹,对这一时期的前中后期的相关内容延伸的效果做个总结性的调查,在分清主次关系与时间发展历程上,对幼儿自身的的主动性参与活动的能力的提升做好记录,在出现差错或者失误的时候,要做明显的标记,在下一次遇到相关的问题的时候,能够一次性解决好。比如当幼儿遇到自身不合群、情绪激动的时候,善于改变,能够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今后活动团结合作中,转换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善于进行引导,找到相关的解决措施,通过对记录中的不良现象,进行重点观察与总结,给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以细心指导、热情关怀的态度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善于利用文字记录,灵活转变自己的态度,将重点标记过的生活记录进行深入调查,对于幼儿自身的过激行为、哭闹表现要研究清楚,理解他们,并细心指导他们,理清幼儿的思路,带他们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四、总结

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形成完美的教育体系,给孩子一个充实的人生感悟体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带动幼儿自身能力的提升。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来帮助幼儿形成美好心理健康的培养信心,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J]. 李润苹.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16(01)

[2]家园合作有效途径新探[J]. 游达,沈丽丽. 现代教育科学. 2016(10)

[3]生态体验下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策略初探[J]. 孟庆,汪淙. 贵州教育. 2015(15)

[4]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李灵,刘伟伟.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6(11)

[5]两例美国科学教育模拟软件评析[J]. 孙江山,侯新杰. 上海教育科研. 20014(07)

[6]幼兒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运用[J]. 王悦娟,徐志芳. 上海教育科研. 2014(07)

[7]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 姚本先,邓明. 教育科学研究. 2014(01)

[8]推进家园共育 提高幼儿素质[J]. 方明. 学前教育研究. 2012(01)

[9]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 曾琦,芦咏莉,邹泓,董奇,陈欣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2)

[10]重视家庭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J]. 董群. 石油教育. 2016(11)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