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不断调整中让幼儿能真正游戏起来

2018-05-10龚雪苗

关键词:调整游戏幼儿

龚雪苗

摘要:自主性游戏,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引领下,不断调整游戏环境、游戏材料及自身的观念,教师的改变,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游戏的发展。

关键词:调整;幼儿;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决定了在游戏活动中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幼儿的游戏是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但往往在老师的眼里孩子们不会玩,也玩不好,和老师心中的理想差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室里的环境太固定,材料不适宜,老师高把控,使得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得不到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被扼杀在老师的“好心”里,使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大受挫伤。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让幼儿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主动得到发展,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过程的主体。让班级里的孩子真正能玩起来,玩的开心。我在班级的游戏环境、材料以及自身的一些观念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调整班级游戏环境和材料,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和有创造力

1.环境——从固定到开放的转变

我班幼儿升入中班后,班级的游戏模式沿用了小班的风格,由老师创设好固定的游戏环境和内容,幼儿在游戏时间进入活动。例如教室里有小医院、小餐厅、警察局,但这些游戏内容的格局、位置没有不变,即便比起小班,孩子们的模仿操作行为少了,同伴间互动的行为多了,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制,孩子们的游戏内容始终得不到拓展和深化。

为了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和有创造力,我将整体环境融为一体,以幼儿为主,进行自主性建立游戏场馆和内容。每天的游戏前分享,幼儿会和同伴商定好玩什么,和谁一起玩,老师也清楚今天会有哪些游戏主题,然后所有的幼儿就开始在教室里搭建自己的游戏场所(例如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就可以把他们需要的桌子、椅子以及需要的医疗器具搬到他们想要造医院的地方,可能今天在窗口,明天就到了门口或是楼道内,每天的场地不固定。由医院里的游戏主角们进行决定,每天医院的造型也会不同。又如表演区的幼儿可以到家庭区里拿需要的服装进行表演,演出的场地不固定,也可能是巡回演出,也可能是到娃娃家里演出。),这样的多变性让孩子们从被动进入,到主动搭建,主动游戏。有了这样的变化,孩子们就敢于创新了,有时搭建的医院还会随着他们的游戏剧情的需要进行改造,便于他们游戏的进一步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观察,在他们搬桌子、椅子时适当的搭把手,在创建游戏场所的过程中注意孩子们的游戏安全,将游戏的自主完全交给孩子们。

2.材料——从固定到互通的转变

由于游戏场地的固定,使得游戏场馆内的游戏材料也相应变得固定,造成孩子们有了思维定势——娃娃家的材料就是在娃娃家用,其他地方不能用。使得孩子们的游戏材料使用有限,阻碍了替代行为的发生。我及时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材料替代行为,结合游戏分享活动逐渐帮助幼儿扭转已有的定势思维,除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材料(针筒,熨斗、饭锅等),其余材料均能互通互用,既激发幼儿对于材料的想象力,又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替代行为的产生。

在材料互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幼儿冲突,老师需要进行帮助和调解,起到一个调解员的作用,(例如,A幼儿没有经过幼儿的同意,拿了幼儿B家里的养乐多瓶子,想要放到家里做花瓶,B幼儿不同意,结果产生了冲突,老师了解原因,进行调节,利用解决冲突六步法,帮助儿解决了矛盾),随着孩子们游戏能力的增强,处理类似的小纠纷已经能够交给游戏中的“小警察”来解决了。

随着班级里的孩子年龄增长,游戏能力的增强,出现了教室里的一些具象性的材料渐渐无人问津,使得班级里游戏材料显得贫乏,不够幼儿游戏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做加减法:减少游戏中的形象玩具,留取有限数量。增加游戏中的素材玩具(小棒、纸、笔、瓶子、碟子、扭扭棒等),来帮助幼儿增强游戏中的创造性行为,想象力,替代行为的出现。

在调整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明白幼儿游戏水平与材料提供之间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的游戏,教室提供的游戏材料也要适宜的进行改变。

二、调整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来助推幼儿游戏的深度和趣味性

1.“管住嘴,管住手”不等于不说,不看,不听,不想

(1)从纠察兵到欣赏者的转变——心态上的转变

在以往的游戏中,孩子们是在老师的高控下游戏,在老师的想法里游戏,出现一些兴奋的状态,开心的行为,老师就会把这些“出格”的行为拉进来,让孩子们进行转变,玩一些让老师觉得该这样玩的游戏。这样的结局——老师累,孩子也累。我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接纳孩子的行为,理解他们的行为,思考他们的行为产生, “放任”孩子们的游戏状态,学着去悦纳和欣赏孩子们的游戏。

例:已经装扮好的警察坐在自己警察局的位置上休息,使唤着医生和护士在帮她造医院的大门和围墙。她一边看着一边说“这里的大门不够结实,再造高一点。”一会又叫来了另一个小朋友说:“你去帮我拿张纸,我要进行记录。”同伴就去为她拿了笔和纸。

这样的一段游戏行为放在以前,我的行为就是让警察自己把警局搭好,医生和护士去医院里做自己的事情,老师用自己的高控把孩子拉到自己心中的“正轨”上。而现在,老师只是在旁边做一个欣赏者,这个警察虽然有点“懒”,但她有办法让医生和护士听她的话,帮她做事,这也是一种游戏能力,去指挥别人一起游戏,也打破了以前不同游戏之间的无互动状态。对医生和护士而言,今天帮警察造了警察局也是一種愉快的体验。转变自己的心态,让看不下去的游戏行为变得有内容,有意思。

(2)从指挥家到同伴的转变——行为上的转变

以往在游戏中,我会忙着从中介入:“厨师应该这样,这个应该这样搭建,警察要做些什么”,像一个指挥家,忙碌着,不停介入孩子们的游戏,打断他们的游戏,扭转他们的游戏活动,让孩子的游戏“不知道怎么玩了”。现在我会以老师的身份转变为同伴的角色,以共玩的形式适当的调整幼儿的游戏行为,传递给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适当的递进游戏内容。

例:在游戏中,医生没有在医院里忙着,而是坐在一旁用老师大椅子和小朋友小椅子搭成的汽车上玩着,心里想:“怎么不在医院里玩,去开小汽车了”。实际上,走进问道“医生在忙什么?”医生说:“我在开救护车呢,要去人家家里接病人”,我听完,理解了他的游戏行为,瞬间把自己变成一名交警:“道路有点拥挤,我来给你指挥交通,让你的救护车最快的开到病人家里。”在“交警”的指挥中,救护车开到了病人家。回程的路上,警察也模仿我刚才的动作指挥起交通来。

我从教孩子怎么玩,转变成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的接纳度更高,状态会更自然,避免了由于老师的直接接入中断了孩子的游戏。而是以同伴共玩的方式即增加了游戏趣味性又给予了孩子们一定认知经验。交警可以给救病人的救护车开辟绿色通道。

2.“大心脏”接纳幼儿的游戏过程

(1)理解——游戏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当幼儿在乐此不疲的重复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幼儿自发练习性行为

例:几个女孩在班级里表演《白雪公主》的游戏主题,她们从家里带来了公主的服装、头饰帮助她们在游戏中进行装扮。最近一段时间,她们每天在游戏中进行自主性排练,重复着几个动作的练习,他们在排练中有的当老师,有的当小朋友,互相指导练习,即便每天重复着相同的游戏内容,可她们玩的很开心。我给予她们需要的材料支持——音乐,在音乐背景下,他們会更自信、大胆的进行表演。自己就是一个观众,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2)等待——幼儿是在无数次的游戏中累计经验的,幼儿的发展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宽容与等待是最好的支持

例:一连几天几个男孩一直热衷于用乐高玩具组建挖掘工具,在想象挖恐龙的化石。穿梭于教室里的各个角落,这里戳戳,那里刺刺,同伴间还在不断兴奋着大叫:“我挖到恐龙化石了”,“这是我新造的恐龙化石探测器。”连着几天,一直在做同样的游戏,兴致不减,反而加入的人数有增无减。终于在等待的一天里,听到一个幼儿说:“我们要把挖到的恐龙化石放在恐龙博物馆里吧。”,我们一起搭一个恐龙博物院吧。几个男孩开始用木头积木在地板上搭建起了恐龙博物院。

孩子们的游戏行为都是依靠他们的生活经验来支撑的,运用游戏材料来再现他们的生活认知、经验。当经验达不到时,孩子们就会满足当前的行为产生,重复重复再重复,等到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游戏行为就会开始转变和拓展。所以在重复的过程中,老师需要的就是等待,耐心的等耐,期待孩子们突破和转变的过程。

(3)思辨——要在真正地追踪后才能甄别这“脏、乱、差”的评判结果到底是成人标准还是儿童的“自然状态”

例: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在拖着一条大地毯,所到之处乱七八糟,一些锅碗瓢盆、超市里的食品都散落在地上。我走进问:“爸爸妈妈,你们在干什么呢?”爸爸妈妈异口同声的说:“我们要去野餐”,要找一块空地方才能放得下这块野餐垫。

原来如此,如果不加以询问、了解,肯定会上去批评孩子们的“脏乱差”,但在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了解他们的游戏出发点,就会默认、赞同他们的游戏行为,但会相应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并给予一些帮助:提供他们一些托盘、小碗,给他们整理野餐的食物和物品,这样野餐垫看上去就会变得很整洁。幼儿的游戏也会变得有序。

3.在分享交流中善于接住孩子的话题

每个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开展游戏讲评由此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以下的游戏讲评即达到了这一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例:幼儿甲:“今天,我在水果店当营业员,有人要买菠萝,可是店里没有菠萝。”老师:“你是怎么解决的呢?”幼儿甲:“我用橡皮泥给他做了一个。”老师:“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其他小朋友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接住孩子的话题,很自然地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幼儿。)幼儿乙:“可以用纸画一个菠萝,再把它剪下来。”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都能从“客人”的需要出发,想方设法地满足“客人”的需要,这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其他孩子在下次游戏中碰到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有利于孩子下次游戏的进一步推进。

老师也在一次次的分享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和捕捉问题的敏感性,久而久之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是共赢的。

自主性游戏作为一种让幼儿“全神贯注”的活动,是儿童生理、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身心要素的整体卷入,其中孕育着幼儿“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他们对游戏中的学习也因喜欢而快乐,因快乐而主动。

参考文献

[1]张俊著.《幼儿园科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庞丽娟著.《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网.《幼儿探究能力发展》.

[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幼儿园指导纲要》.同心出版社.

猜你喜欢

调整游戏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工位大调整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股指震荡调整 创投概念兴起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