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代教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青少年自尊的中介作用

2018-05-10赵芳洲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赵芳洲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隔代教养、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自尊之间复杂的关系。本研究随机选取北京市青少年、他们的(外)祖父母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自尊在隔代教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隔代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

1 文献综述

1.1隔代教养方式

国内外研究者对(外)祖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不同。

一种观点,正式型(formal style)、寻乐型(fun seeker style)、保持距离型(distant figure style)、代替父母型(surrogate parent style)、智慧型(reservoir of family wisdom style)。Neugarten 和 Weinstein(1964)确定了(外)祖父母角色的三个维度:安慰(comfort)、重要性(significance)和类型(style)。

在国内一些研究中,使用PBI(父母行为问卷)问卷的(外)祖父母版PBR((外)祖父母行为问卷)施测,将(外)祖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指导型、包容型、专制型、忽视型(裴丽颖,2005)。本研究正是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1.2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自尊

1.2.1本文中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概念界定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Greenwald等提出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双重结构模型,外显自尊是指在外显测验中,人们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倾向。Schimmacki的研究则发现:个体外显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相关较显著,内隐自尊同主观幸福感之间呈较低相关(Schimmacki ,2003)。本研究中的自尊借鉴这一发现,采用的是外显自尊这一指标。

1.2.2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

中外已有研究结论均表明: 作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影响重大。父母温暖、关爱、接纳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则产生消极作用(郑立新,2001)。生活在宽容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报告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高于生活在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个体(Raboteg-Saric,2014)。父母理解关心孩子,孩子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就多,主观幸福感就越高(王极盛,丁新华,2003)。

1.2.3教养方式与自尊

罗森伯格研究发现,自尊作为个体的自我态度,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Rosenberg, 1965)。生活在宽容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报告称他们的自尊高于生活在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个体(Raboteg-Saric,2014)。Coopersmith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形成和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Coopersmith,S,1967)。

在国内,已有研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钱铭怡等学者认为父母情感温暖等教养行为与子女自尊水平存在正相关,父母惩罚、严厉的教养行为与子女自尊水平存在负相关(钱铭怡,肖广兰,1998)。

1.3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

Schimmacki等的研究发现:个体外显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Schimmacki,2003)。耿晓伟和郑全全通过实验证实了外显自尊预测外显主观幸福感(耿晓伟等,2008)。以上研究都说明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

家庭教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还通过自尊间接地部分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自尊起到中介作用(刘米娜,2013)。已有研究发现,自尊在很多研究中均对主观幸福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张林发现自尊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情感维度存在中介效应(张林,2009)。

2 问题提出

2.1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价值

第一,本研究以情绪安全假说、依恋理论为基石。针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主要从情绪安全假说和依恋理论进行诠释(Davies,P&Cummings,E,2002,Mann,BGilliom,L,2002;Du Rocher-Schudlich,T,2007)。情绪安全假说是指倘若孩子能感知到父母教养行为的温暖、支持、引导等特质,那么这父母教养行为可以增加孩子情绪安全的感受,带来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引自刘米娜,2013)。依恋理论是根据鲍尔比的依恋风格提出的。鲍尔比认为,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儿童通过与他们的照顾者的互动来调整自己的情感和行为(Bowlby, 1973)。本文正是以情绪安全假说和成人依恋理论为理论基石,并进一步验证该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隔代教养。

第二,从系统研究的角度来讲,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自尊在社会适应等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很少进一步研究三者之间更深层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研究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综合起来系统考虑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将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2.2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隔代教养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自尊水平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青少年被试共287名,年龄范围在14 -17岁。其中男生124 人, 女生163 人,平均年龄为15.8岁。(外)祖父母被试 253人,男女比例为1:3, 平均年龄为63岁 。

3.2 测量工具

3.2.1(外)祖父母教养行为问卷

本研究所使用的(外)祖父母行为问卷,是由父母行为(PBI)问卷修订而来(裴丽颖,张文新,2005)。該问卷为3点记分(1=“不像”;2=“有点像”;3=“非常像”),养育分量表包括12个题目,得分越高表示(外)祖父母对儿童的温暖、关爱越多;心理压力分量表包括10个题目,得分越高表示(外)祖父母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越大,对儿童的要求、管束越多。根据 Schludermann(1988)教养方式分类方法,以养育得分和心理压力得分的中位数划分为四种教养方式。

3.2.2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3.2.3 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

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测查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该量表包括两个部分: 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的项目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 相加,分数越高表明被试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越高。

3.3施测程序

以青少年学生为被试,在课上由学生如实认真完成个人信息、主观幸福感量表、自尊量表的填写。并将(外)祖父母教养行为问卷带给(外)祖父母,请他们按照提示语,根据自己的教养行为如实填写。

3.4统计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

4 研究结果

4.1隔代教养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自尊的影响

以(外)祖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包容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忽视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7.675,P<0.01)。进一步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包容型教养方式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专制型、忽视型。在自尊水平得分上,四种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2.316,P>0.05)。

如表3所示,(外)祖父母教养得分、心理压力得分、主观幸福感、自尊两两之间相关。

其中(外)祖父母养育得分与自尊、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即(外)祖父母越多使用温暖、支持的教养行为,孙子女的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越高。(外)祖父母心理压力得分与自尊、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外)祖父母养育得分与心理压力维度之间得分存在负相关。这符合情绪安全假说,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

4.2 隔代教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为探讨隔代教养、主观幸福感、自尊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更为复杂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以(外)祖父母教养方式(包括两个分量表:养育分量表得分、心理压力分量表得分)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自尊水平得分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养育分量表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压力分量表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加入青少年自尊水平之后,回归模型对各变量的解释率均提高了。这说明自尊水平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外)祖父母教养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外,自尊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5 讨论

5.1 隔代教养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自尊

本研究发现,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包容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忽视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包容型教养方式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专制型、忽视型。在自尊水平得分上,四种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青少年得到的来自(外)祖父母的温暖、支持、引导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这与已有的情绪安全假说与依恋理论相符合(Davies,P&Cummings,E,1994;Crowell, Fraley, & Shaver, 1999; Zhang & Labouvie-Vief, 2004)。

一方面,这是由于生活在支持、理解的氛围中,青少年能体会到安全感、信任感,产生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外)祖父母通过教养方式,耳濡目染地把自身观念、态度等价值标准传递给孙子女,从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主观幸福感等方方面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故青少年得到的来自(外)祖父母的温暖、支持、引导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反之亦然。

本研究还发现,(外)祖父母养育得分与青少年自尊存在正相关,心理压力得分与青少年自尊存在负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Coopersmith研究抚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高自尊儿童的抚养方式具有以下特点:接受、关心、参与、民主等(Coopersmith,1975)。当儿童感受到抚养者是温暖、关爱、可信赖的,他们就会建立一种安全的模型,形成安全的依恋风格。相反,则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风格(Bowlby, 1973, 1988)。而依恋风格是塑造个体自尊的重要因素(Bowlby, 1973)。

5.2隔代教养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外)祖父母的教养行为除了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外,自尊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已有的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一方面直接影响着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自尊途径间接部分影响着青少年的幸福感(刘米娜,2013)。抚养者通过教养方式影响着孙子女的自尊水平,自尊作为个体的自我态度,对个体行为、主观幸福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从更积极的一面看待自己,从而会产生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6 结论

1、不同隔代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影响差异显著,包容型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方式。

2、(外)祖父母养育得分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自尊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外)祖父母心理压力得分与青少年自尊、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存在负相关。

3、青少年自尊在隔代教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獻

[1]耿晓伟, 郑全全. (2008). 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0), 243-246.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
城乡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关于体育参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幼儿教师流动与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吉首市城区青年女性参加瑜伽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