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元素在多动症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应用

2018-05-10陈蓓

关键词:音乐元素心理健康

陈蓓

摘要:多动症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精神失调。主要特征是不专注、过动和冲动。近几年,我们发现学校中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了,随着国际上有关多动症诊断标准逐渐统一,粗略估计,我国约有1461-1979万多动症患儿!面对现实问题,我尝试运用音乐元素帮助我校多动症学生在音乐中感知快乐,促进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元素、多动儿童、感知情感、心理健康

多动症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精神失调。1902年,由一位对孩童疾病有兴趣的乔治史提尔医生在伦敦发表了相关文章。他发现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来,情绪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烦。主要特征是不专注、过动和冲动,这些症状多会造成他们很难遵守规则行为。

近几年我们发现,身边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了,随着国际上有关多动症诊断标准的逐渐统一,现在国内外学者报道的多动症患病率已比较接近,如美国3.4-4.7%、德国3.9%-9%,我国各地报道的多动症患病率约为1.3%-13.4%,如北京8.6%、上海4.0%、天津3.8%等,粗略估计,我国约有1461-1979万的多动症患儿!( 摘自:百度百科)

面对这些孩子的实际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我尝试充分发挥音乐多元化的元素帮助我校多动症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中感知快乐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发挥音乐欣赏的听觉优势,为多动症儿童开启静心的大门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倾听是现阶段学生重要的学习习惯,对于多动儿童倾听的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让他们安静下来仿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军军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眼神是涣散的,聊天的时候也不会看着你,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也从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时候也固执地“管闲事”。有的时候因为自己学不会,又不愿意听别人的建议,内心的愤怒便会随时爆发出来。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利用音乐欣赏对他进行静听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为军军选择了歌曲《拯救地球》,这首歌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之作。选择这首歌曲是因为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正能量的歌曲。我首先介绍了作者迈克尔杰克逊传奇的一生,在我手舞足蹈的表演之下,军军对这位传奇的流行音乐家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让我把这首现代流行歌曲放给他们听,看着他期待的表情我却把音量调得很小,他只能屏住呼吸贴近手机安静的听,生怕任何一个声响干扰到他,听到高潮部分他还随着激烈的节奏晃动起来。初听的目的达到了,他在安静中体会到了动感的节奏,此时,他是专注的,运用听觉感知着变化的音符。播放结束后,军军表示还要再听一遍,我说:好啊!但是刚才你是用耳朵听的,现在我们尝试一下用你的心听一遍,他听完这句话不屑的大笑起来,哈哈老师您没事吧!心有耳朵吗?我说:你知道吗?其实每个人的心都能听到耳朵听不见的东西。而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双眼睛,现在你闭上双眼静静地再欣赏一遍。这一次,他边听,我边用充满感情的声音给他讲:这是一首献给世界和平和儿童的歌曲,这首歌里有非洲饥饿儿童渴望的眼睛,也有战争过后的凄凉,这首歌里有艾滋病患儿妈妈的哭声,也有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这时,我感觉一切都安静下来,静静的只能听见孩子呼吸的声音。教室里只有那优美的旋律在回荡,我知道这黄金三分钟里的他一定在联想,一定能用心里的眼睛看見躺在床上的艾滋病儿童,看见战争过后在硝烟弥漫中哭泣的孩子……这样的感知过程,突出了音乐的听觉优势,让孩子通过听觉体验,抒发情感,教会他用心聆听音乐,引导他把注意力放在听的上面,从而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二、指画旋律线感知音乐,帮助多动症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做学生的朋友决不能停在口头上,特别是这些更需要教师帮助的多动儿童,帮助他们找到抒发情感的窗口。

默默是个听话的小姑娘,上课时,她会用大眼睛认真的看着老师,但是总不能迅速准确的执行教师的指令,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我的课上,默默总是低着头,小声哼唱。一边唱眼睛还要看着左右的同学是不是在看她。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仔细地听。原来,她根本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嘴巴随意的嘟囔。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到了座位上。这时候,我邀请所有同学演唱一遍歌曲,她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佯装地完成了演唱。

我利用中午的时间,把默默叫到了办公室,对她说:“我给你唱首歌吧,你听听我的歌声优美吗?”我自弹自唱了一首我很喜欢的歌曲《春来了》并告诉她,只要是充满情感的歌声都是动听的,音乐是有神奇的力量的,你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歌声表达出来,你会感到很愉悦。不要苛求自己的声音像歌唱家一样,你只做你自己,也不要怕别人会笑话你,因为我永远是你忠实的听众。

说着,我打开了这首歌曲的原唱音频,扶着她的小手,在纸上画着旋律线,她的手开始的时候是有些僵持和抗拒,她不知道音乐的旋律是可以用线条描绘出来的,但是,慢慢的她的手开始放松起来,任由我的牵引进行指挥,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很舒服的,内心是松弛的,她专注的融进了音乐的海洋。

这些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注意力难以集中,心手眼不能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样的练习让孩子很好的松弛下来,专注的用手勾画音乐的旋律,感觉到音乐的意境,并且在画旋律线的过程中,内心是安静和自然的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在我带领了四遍以后,我尝试让她自己完成,虽然她画的不标准,而且走走停停并不连贯,但是,这个时候孩子是放松的,是专注的,是有感情投入的。此时,我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个陪她感知音乐,抒发情感的大朋友。

三、开展家庭音乐学习,延展多动症儿童的快乐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发展非常必要,尤其是多动儿童,他们的快乐指数并不是很高,家校合力能使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帮助,有效拓展他们感受快乐的空间。

为此,我把音乐引深到孩子的家庭。每到假期,我都会推荐一个音乐家,一个主题音乐会,或是一部音乐电影,一部歌剧,让家长带着孩子去欣赏。让音乐渗透到每个家庭,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树立良好的音乐审美形象。音乐家贝多芬身残志坚,肖邦一位不畏艰险敢于面对战争的作曲家,瞎子阿炳没有被悲惨的命运压倒等等,这些美好的音乐形象一定会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精髓,家长也会获得一些引导和力量,这些音乐家的故事和作品会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我认为对于多动症的儿童,感知快乐是十分重要的,而让这些孩子感到快乐,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中不能全部呈现的音乐元素,让孩子们回到家里以不同的形式欣赏,跟家长共同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不仅形成了温馨健康的生活氛围,更延展了多动儿童享受快乐的空间。

四、运用打击乐器强化音乐体验,提高多动症儿童的专注力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讲“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必须让学生深入的参与音乐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发现特别是对于多动儿童,簡单的打击乐练习是提高他们专注力的灵丹妙药。

通过观察我发现注意力缺陷的学生,在参与打击乐练习的时候,感到非常有兴趣,并且愿意与人合作。我利用这个优势进行了尝试,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专注力。

特别在课程设计上我强化多变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教师给出的打击节奏达到教学目标,但显得较为枯燥、乏味,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多动儿童更是无法参与。在教学中,我通过节奏、音量、速度、演奏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多样的方法中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我们在学习完一首乐曲时,当基本旋律学会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打击不同版本的节奏。有的同学改动了力度,有的同学改变了速度,通过这些变化让音乐有了更多的音乐形象,更多的音乐体验,从而使孩子们感知到音乐的魅力与享受音乐的快乐。我会让注意力缺陷的学生,担任打击乐中音量最大乐器的演奏者,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的参与学习与体验,有效的提升了他们的专注力,培养他们在音乐的魅力中承担角色的责任感,感知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多动症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已引起了广大家长、老师、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多动症不仅会影响学习,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不是医生,不能进行专业的治疗,但是,我们必须有一颗职业道德高于一切的心,用我们的爱去关爱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孩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帮助多动症儿童寻找快乐,自我完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更要加强学习与实践,让这些多动症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温暖,感知快乐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音乐元素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谈音乐元素的融入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探讨动漫人物性格表现和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