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合作在提高小学生心理素养中的作用

2018-05-10王琳代淑娥赵鑫

关键词:家校合作

王琳 代淑娥 赵鑫

摘要:本研究通过家长心理课堂等方式增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结果发现:家校合作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依据此结论,提出家校合作的几点思考:①关系决定着合作②有序的家长心理课堂为家校合作提供平台③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使得家校联合更具有可能性④亲子心理辅导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生心理健康;家长心理课堂;亲子心理辅导

研究背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其进行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它对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团体所不可替代的,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心理健康、人格和学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诸多因素中,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是亲子关系,因此,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服务既是他们的权力也是他们的义务。据介绍,1945 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以后,服务对象逐步从以学生为主,发展到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美国学校心理健康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心理教育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与教师或家长之间的咨询会诊、项目评估和学术研究等。家长干预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德国,心理健康工作者重视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组织起来;在日本,学校心理辅导者要治疗学生已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需要教育咨询所、儿童咨询所,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等专业机构的帮助。从以上资料来看,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有比较完备的理论基础,且工作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这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我国也有必要在认识上、行动上更加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本研究试图通过家庭辅导、家长心理健康课堂、亲子团体辅导的实验干预,将“家长干预”引入我校心理健康工作中,以期借此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丰台一小3-6年级共32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年级小学生共152名,占总人数比例的41.3%,高年级小学生173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7.0%;男生16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7%,女生15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2.4%;调查对象中有205人目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20人未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研究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干预的方法,通过家长心理健康课堂、家庭心理辅导、亲子团体辅导三种形式,改变家长的养育方式和亲子沟通技巧,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使用MHT(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前测后测对数据进行对比,以分析家校联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两方面测定,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其结果以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和全量表总的焦虑倾向的标准分来表示。其中,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以上者,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

研究结果

5.1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依据MHT的分数解释:全量表的总分从整体上反映被试焦虑程度,得分越高,说明被试人群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测试结果共分为三个等级:总分为在1- 55分之问者为正常,在56 - 64分之间者为心理健康有问题,在65分以上者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被视为心理障碍。本次测试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表2 所示:

通过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测试人群中有8.11%的学生心理健康有问题,6.93%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

5.2实验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以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分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除过敏倾向维度外,其他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前测分数均低于后测分数,由此可见,通过增加家长心理健康课堂、家庭心理辅导、亲子团体辅导,改变家长的养育方式以及亲子沟通技巧,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5.3高得分人群实验前后MHT测验结果的比较

分别取总人数的27%作为高分组,对各维度总分进行数据排序,以以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分为自变量,以实验前后为因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高得分人群在对人焦虑(p<0. 01)、过敏倾向(p<0. 01)、孤独倾向(p<0. 01)、身体症状(p<0. 01)、恐怖倾向(p<0. 01)、冲动倾向(p<0. 05)维度和总分上(p<0. 01)均呈现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在降低人际交往焦虑、恐惧情绪、敏感性、行为冲动以及对自身状况认识上均具有显著性效果。

5.4低得分人群实验前后MHT测验结果的比较

分别取总人数的27%作为低分组,对各维度总分进行数据排序,以以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分为自变量,以实验前后为因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低得分人群在实验前后在各维度和总分上均呈现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对于低得分人群,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具体见表5。

6. 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家校合作的启示

6.1关系决定着合作的程度

在与父母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尽力为他们的孩子做到最好。要争取与父母的合作,就要学会尊重这个事实。我们和父母之间,并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是合作者的关系。父母在感觉自己和孩子很好的时候,不会向我们发出求助,正是他们觉得自己不好时,才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每当接到一个求助,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分析问题,而是接住父母带来的情绪,这些情绪大多以焦虑为底色,以无助为终结。在他们感到孩子的生活并不如意时,我们试着对父母情感的脆弱性保持深切的关心。“要让父母感觉到好”,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父母与学校合作的力量。当然,这不是合作的终点,我们要和父母一起看到:尽管我们永远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出错,但我们必须要睁大眼睛仔细查找答案,考虑所有的可能性,以便更有利地解决问题。

6.2有序的家长心理课堂为家校合作提供平台

通过近三年的家长心理健康课堂,我校心理教师渐渐摸索出家长心理健康课堂的范式。课堂类型主要分为知识传授型、活动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三种。①知识传授型。该类型的课堂以心理老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心理老师引入学生与家长常见的矛盾冲突案例,贯穿科学的心理育儿知识进行讲授。例如“家庭养育中的方与圆”一课。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爱”的重要性,也能尝试着“接纳”、“包容”孩子。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有些父母会反馈——“我知道包容、接纳孩子,给孩子爱是很重要的,也想一直这么做。可又怕太溺爱孩子”;網络上也出现了一些文章,说“给孩子关爱、无条件的爱孩子等是一种心灵鸡汤,对家庭教育是一种误导”……收集到这些信息,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对于如何做父母,每一个人都很重视。家长愿意学习,愿意吸取知识。但在知识向实践转化的阶段,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家长无法确切地知道,到底是爱孩子重要,还是给孩子建立规则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堂中向家长发起了一些倡议:“先养后教”、规则源于边界感、“爱无边界,教有边界”。②活动体验式课堂。养育如果是一项职业,那么它属于操作性很强的职业类型。而关于家庭养育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体验式课堂效果更佳。因此,设计活动时我们会引入具体的养育情境,引导家长使用养育技能。在这样的活动互动中,扮演孩子的家长往往会体验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③问题解决式。养育是一种问题解决,所以,我们的目标本来就是解决养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家长课堂中,我们尝试着设计了问题解决的课堂中。例如,在情绪那些事儿的课堂中,我们用以下的策略引导家长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暂停角、情绪魔法盒、安静椅等技术的使用,使得家长们有更多的方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6.3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使得家校联合更具有可能性

研究者发现,小学生对父母的养育是有需求的,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养育方式,但又因他们深深认同成人的权威,而不敢向父母提出。研究中试图了解孩子的这些需要,除了调查父母养育方式,还对小学生在家庭中的情绪管理、父母是否体罚,自己如何看待父母的体罚、如何面对父母的唠叨等进行前期调研,根据调研设计家长心理课堂,并在家长心理课堂和家长互助小组上了解家长在类似情景下的感受。我们知道,大部分亲子冲突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并没有很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可以承担起促进亲子沟通的平台。例如,根据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往往与父母过干涉,过控制,过偏爱和保护以及拒绝否定等具体的养育方式有关,但这并不代表父母不爱孩子,关于这一点,学生们内心也深知:父母是爱他们的,但爱往往又有唠叨、责罚、否定、苛刻的要求等方式来表达。根据研究结果在小学高年级设计《面对父母的唠叨》一课,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体验父母唠叨时的感受,使学生在切身体会之后了解唠叨背后的原因,并试图寻找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

6.4亲子心理辅导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孩子,如测试中每个班都有单亲的孩子,大部分单亲孩子因没与爸爸或妈妈一起生活过,而不知如何感受父母的爱。经过某个孩子身边时,发现他的母亲一栏全部空着,他告诉老师,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出生后就没有见过妈妈;一个六年级的大男孩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着“我请父母不要让我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还有一个学生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道:“关于父母,我不想提任何建议,提了他们也不会改变”……这些语言提示着亲子关系的恶化,心理老师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录下来,并将这些学生作为个别辅导的对象,同时也将家长列为个别辅导对象,同时在辅导中设置家庭辅导,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父母与孩子寻找合理的亲子沟通技巧,并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从而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辅导。以往的辅导,往往限于有了问题就辅导一次,暂时没有问题就可以搁浅,有问题再重新拾起。而且传统的心理辅导,仅限于孩子,从未涉及过家长。但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中,我们以持续性的心理辅导为特色(每个个案,持续每周1次,每次50分钟,至少持续1学期)。并且我们每次接到新个案,会与家长主动预约,初期与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和家长一起制定辅导目标,并邀请家长加入到心理健康育儿的统一战线中。大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老师而言,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会郑重其事地邀请家长,必要的时候会有合约的签订。对于一些特殊的家长,我们会邀请他们介入到辅导中,但这里的辅导仅限于围绕孩子成长的问题,主要源自于父母养育中的无助感和焦虑。

参考文献

[1]何程研.苏州市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0

[2]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11

[3]陈凤梅.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4]李仲莹.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基础教育,2009(11)

[5]李松.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许昌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
拉近家校心理距离,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关于教师教育管理权运用的思考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校合作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校携手,共筑和谐育人环境
家校合作与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