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会报道做好三件事

2018-05-10■张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检察工作日报检察

■张 立

1992年3月20日,创刊尚不到一年的《中国检察报》(《检察日报》前身),一版刊发了关于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的消息,这是《检察日报》首次对全国两会进行报道。此后,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检察日报》最重要的一次报道活动,报社精心选拔采编骨干参与,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求新求精。

两会报道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集北京,许多重要的法律在两会上审议,其间蕴含着无数新闻素材,堪称是“新闻的富矿”,值得媒体去挖掘;另一方面是因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要在两会上作最高检工作报告,向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递交一份答卷,接受他们的评判,作为最高检的机关报,《检察日报》承担着宣传报道检察工作、为检察机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职责。

每年的两会报道根据会议日程的不同,报道内容和重点自然不相同,但其中的规律是一致的。要做好两会报道,不外乎做好三件事:一是唱响检察主旋律,把检察工作的亮点展示给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二是汇聚法治好声音,把代表委员关于法治方面的建议观点及时有效地传播;三是下活“媒体融合”这盘棋,整合各种形态媒介资源,实现全媒体报道。

唱响检察主旋律重在“精”

每年的两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作工作报告,接受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监督,两会成为展示检察机关过去一年工作成绩的绝好时机。做好检察工作正面宣传报道,唱响检察主旋律,是《检察日报》两会报道的首要任务。

宣传报道好检察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既要有声势,又要有细节,做到点面结合,实现报道的可读性。《检察日报》的两会报道对此作了不懈尝试。连续多年的两会前铺垫报道,比如“高端访谈”“检察回眸”等栏目文章,从全局的角度展示检察工作特色。2006年两会期间推出“回访首届全国十佳检察院”,这是以个体院的事迹来展示检察机关的风采,让代表委员对检察机关的认识更直观。2014年以来,《检察日报》推出了“印象检察”图示版,以图示的方式,形象地反映检察工作主要领域的做法与成就,把工作报道变得可视化。

工作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故事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染力和亲和力。1998年两会期间,《检察日报》刊发《没有休止符的人生——全国模范检察干部刘义小记》,报道了吉林省通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义“严格执法,狠抓办案”的事迹。此后几乎每年两会期间,《检察日报》都会推出先进典型报道,有与病魔抗争、在患病期间坚持工作的,有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还有十大杰出检察官、全国模范检察官,等等。他们的故事传递着检察官这个群体拼搏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让人觉得检察官是可亲、可敬、可近的。

如果说关于检察工作和检察人物的报道是静态的,那么两会期间对检察工作报告的报道则是动态的。每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作检察工作报告后,两会报道就掀起了真正的报道高潮,前方记者围绕报告采访代表、委员,“代表委员热议检察工作报告”是每年的必备内容。最近两年,报社注重对检察工作报告的挖掘,比如去年推出了《史上最多!最高检工作报告“修身记”》,详细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带领最高检工作人员,认真聆听代表审议和委员讨论最高检工作报告,根据代表委员的意见修改报告的过程;今年推出了《2018年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始末》,揭示了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鲜为人知的事情。这些报道拉近了检察工作报告与代表委员的距离,体现了最高检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检察工作报道、检察人物报道、检察工作报告报道,构成了两会期间检察主旋律报道。唱响检察主旋律,重在做“精”。两会前夕和两会期间,集中展示检察工作的精华和检察精英人物;检察工作报告的报道常常集中在作报告后的几天时间内,高强度采访、高密度报道,要做到取材精准、制作精良、立意精深。

汇聚法治好声音突出“准”

全国两会是代表委员集思广益、共商国是的舞台,基于法治媒体的定位,《检察日报》对代表委员的报道,重在报道他们的法治声音,选择标准一是根据《检察日报》的定位选取重点;二是紧扣当时的社会关切,让文章合为时而著。

每逢重要法律的制定或修改,两会上代表委员的声音是报道的重头戏。2012年两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刑诉法修正案草案,《检察日报》连续两天推出“代表委员法学家热议刑诉法修正案草案”,采访了两会上来自法律界的代表委员,包括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律师,同时又采访了国内著名的刑诉法专家,深度讨论了刑诉法修改的难点热点,报道出声势,彰显了《检察日报》在刑诉法领域的权威性。

与法律相关的民生话题是两会报道的又一重点。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听民声、传民意是他们的职责之一。捕捉两会上代表委员关于改善民生的法治声音,传播他们关注民生的理性建设性建议,这样的报道既出彩又有分量。2008年《检察日报》两会报道推出“两会关键词”专版,白色污染、股市涨跌、高校评估、农民工、看病难、劳动合同、学生就业等民生话题,皆为入选关键词。

检察机关是重要的反腐职能部门,反腐是两会报道又一热门话题。1994年3月19日,《中国检察报》二版推出报道《反腐败不能手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反腐败》开启了《检察日报》对反腐败的两会报道。此后每年,反腐败报道都是记者竞逐的焦点。《反腐倡廉:人民的呼声》《反腐败要重视“官德”建设》《反腐败三大举措背后有新期待》《家风,反腐败的“家庭防线”》……这些关于反腐败的报道,体现了《检察日报》对反腐败话题的持续关注。

汇聚代表委员倡导检察工作的声音,为检察工作鼓与呼也是重要报道内容。2017年全国两会,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呼吁,授权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检察日报》进行了积极报道。这些代表委员,有来自检察系统的,也有来自其他行业的。他们肯定了检察机关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建议从立法上确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地位和程序保障。这些代表委员的建议,为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赢得了广泛支持。

两会上代表委员的法治声音是丰富多样的,涵盖各个领域。汇聚两会代表委员的法治声音,“准”是首要的。代表委员的声音要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要有理有据,报道出去能够推动问题解决,引发社会共鸣。

下活“媒体融合”这盘棋意在“新”

2005年《检察日报》两会报道,推出了“视点·网络”版,正义网网络访谈的内容在这个版上落地。这可以视作最早的媒体融合,仅限于报网融合。后来进一步拓展了网络资源的利用,如开设了“网络博文”“两会微博”等栏目,把博客、微博的内容在报纸上落地,丰富了报道内容。

2015年以来,随着媒体融合潮的兴起,检察日报社的两会报道也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积极探索。2016年,报社组建两会报道组新媒体专班,派出新媒体采编人员驻扎在两会报道前方,紧跟两会议程,一方面制作微博、微信、音频等原创新媒体作品,另一方面把报纸上的文章重新包装,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开启了两会报道的新篇章。这一年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是采用H5的方式,把报纸上“走进代表团”的内容重新包装,各个代表团的H5以当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乐为背景音乐,画面展示代表发言的高清大图、亮点言论,H5的报道形式让“走进代表团”这个延续了多年的报纸栏目活了起来,得到了各个代表团的称赞。

2017年、2018年两会报道在媒体融合方面进一步创新,生产的新媒体产品涵盖微信图文原创、H5、微视频、快闪、动漫、MV等,实现了“文、图、音、视一体联动,报、网、微、端一起发力”。

纵观这些新媒体作品,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新”。

首先是形式新。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要敏锐地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报道中。快闪是一种流行的传播方式,2017年两会新媒体报道推出快闪作品《SO酷!90秒读完最高检工作报告民生干货》,2018年又有快闪作品《赛眼力!最高检工作报告民生亮点,60秒闪读!》,短短几十秒,把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的民生亮点干净利落地表达出来,极富冲击力。又如,《2017政府工作巨给力!检察机关惊现“神默契”》运用九宫格动图的配图,令人耳目一新。这件作品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中国人大新闻奖网络作品新媒体三等奖,成为检察日报社第一篇获得人大新闻奖的新媒体作品。

其次是创意新。2017年两会期间,校园欺凌问题是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焦点,检察日报新媒体工作室在两会期间推出MV作品《川普魔性怒怼校园暴力,这节奏让人停不下来……(儿童防欺凌神曲)》,由成都市未检检察官与小朋友共同演唱,视频对白是四川普通话,标题简称之为“川普”,把《大王叫我去巡山》这首歌的歌词换成儿童防欺凌的内容,极富娱乐效果的传播方式实现了寓教于乐。

第三是角度新。2017年的两会新媒体作品《史上最多!最高检工作报告“修身记”》,一改往年正面解读最高检工作报告的报道方式,把镜头对向了作报告之后,最高检检察长和工作人员征求代表委员的意见,夜以继日进行修改的工作,揭示了最高检修改报告的“幕后故事”,满足了广大受众的好奇心。

新媒体具有更新奇的传播形式、更充足的传播容量、更广阔的传播平台,这既为两会报道提供了更大空间,也带来了更多挑战。脑洞大开,出奇制胜,是一件件成功新媒体作品的共同特点。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如何变换,两会报道都要符合检察日报的媒体定位,围绕检察工作的中心工作,传递代表委员的法治好声音。

结 语

两会报道是对报社采编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对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一次大练兵。每年两会都会催生一批优秀作品,值得回味。比如,1999年3月6日,《检察日报》二版刊发上会记者肖玮的文章《设个宪法节如何?》,记者采访了多个代表团,根据多个代表团的呼声,提出“设立宪法节,公职人员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的建议,以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体现对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尊崇。15年后,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虽然不称作“宪法节”,但同样体现了对宪法的尊崇。而关于宪法宣誓的内容,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今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订;今年两会,宪法宣誓制度写入宪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宪法宣誓。现在回头看《设个宪法节如何?》这篇报道,其前瞻性愈显珍贵。

1992年首次上两会的记者高洪海、王运声、秦树业(从左至右)。

检察日报“老报纸”

左图为1997年3月7日检察日报二版开设的两会特刊“大会堂传真”专版,右图为2005年3月4日检察日报首次推出的“声音周刊·两会特别报道”。

新闻是易碎品,但新闻作品会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希望我们的两会报道,每年都能留下几篇意味隽永的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检察工作日报检察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努力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跨越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灵感日报
以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