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云小区新生活

2018-05-10刘悦

当代贵州 2018年43期
关键词:水城县新家易地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刘悦

美好生活从搬迁开始。图为水城县千户彝寨搬迁户组成的野玉海景区舞蹈队在排练舞蹈。(野玉海景区供图)

2017年1月,长顺县白云山镇的王文华搬入镇上的白云小区安置点,一年来搬入新家的他们过得怎么样,离开土地的他们能适应城镇生活吗?记者决定回访王文华。

王文华的家在白云小区的一栋一单元五楼,一年前,王文华一家六口人从几公里外的改尧社区外坝组搬到了这里,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和一个敞亮的大阳台。

“欢迎欢迎,快坐快坐,老伴去逛集市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王文华呵呵地笑着,刚刚结束早上工作的他还穿着“黄褂子”。去年2月,搬进新家的第二个月,他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小区护理员。

“其实就是环卫工人。”王文华笑着说,今年已经61岁的他身体状态十分不错,“我们上了年纪,体力不比年轻人,又没有多少文化,其他的工作干不了,环卫的工作就很适合我,干起来也不累。”如今,王文华每个月可以拿到1800元的工资。

王文华的老家在距离白云山镇7公里的改尧社区外坝组,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已经住了几十年,每逢下雨家里就漏水,居住条件不好。

“当时他们家的主要收入就靠家里的4亩地种粮食,儿子王彪和媳妇也在家照顾小孩,家里条件十分艰苦。”白云山镇扶贫工作站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人龙治雨说。当时为了送女儿去镇上上学,王彪每天早上5点就要出发,打着手电筒,走两个小时,才能将女儿送到学校。

搬迁,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娃娃。

在被问到环卫工这份工作是否适应时,王文华表示“早上会起不来”。在老家每天睡到八九点的他,起床成为了最大困难,但是也正印证了那句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王文华的脱贫路就是从“早起”开始的。

儿子王彪和媳妇在搬进新家的3个月后,去了杭州一家家具厂务工。“有了新房,父母生活稳定了,小孩上学也不担心了,我才能放心的在外面赚钱。”王彪在电话里说。对于他来说,搬迁才让他又放心的出去打工,为家里的幸福去奋斗。

如今,王文华老家的4亩地已经流转到合作社,按照每亩300元的价格,年底在土地分红上保底收入有1200元,加上每个月自己1800元工资和老伴公益性岗位收入的300元,王文华一家通过搬迁让自己脱了贫,“以前都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有这么稳定的收入,真的很满足。”

在白云小区安置点,像王文华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楼房的群众一共有158户930人,入住率达到100%。

采访临近尾声,王文华下楼准备开着环卫专用车开始下午的打扫。“今天赶集,可能会比较忙,一会儿只能叫老伴去接孙女放学了。”王文华笑着说,笑容里浓浓的幸福由心而发。

易地扶贫搬迁不但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图为长顺县长寨街道易地扶贫安置点锦顺小区。(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刘悦/摄)

【小故事】

搬出来的美丽生活

水城县野玉海景区是贵州省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之一,在景区里,有一个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镇——千户彝寨,和其他的民族风情小镇有所区别的是,这里住着的是一群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而来的搬迁户。

见到35岁的陈玉时,她正在野玉海景区的广场上排练舞蹈,身穿彝族传统服饰的她,显得特别美丽。而两年前,陈玉的家还在距离野玉海23公里外的坪寨彝族乡。

“以前在家就种地,家里几亩地种出来的粮食也只够吃,日子过的很苦。”陈玉回忆道,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丈夫王顺华6年前就开始出去打工,每年只能过年回来。“那时候孩子都快不认识他了。”

这样的生活在2017年得到了改变,他们和水城县玉舍、勺米、坪寨、发耳、都格、杨梅等6个乡(镇)的65户286名贫困户搬入了野玉海景区的千户彝族小镇。

“从大山里面的土墙房搬出来,住的是景区里的小洋楼,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房屋会倒塌,水泥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人背马驮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了。”望着坐落在黛山与花海之间的小镇,从水城县都格镇垭口村营盘一组搬迁过来的贫困户刘华祥感慨地说。

搬入新家后,王顺华回到了家里,和陈玉一起谋划新的生活。“我们家在镇上开了个手工饰品店,做点小生意。如今也能陪在孩子身边,不怕他认不出我了。”王顺华笑着说,陈玉则加入到了景区的舞蹈队,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

猜你喜欢

水城县新家易地
小雨点找新家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
小鸟的新家
大瓜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