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挑战与发展

2018-05-09周丽娜

科学与财富 2018年8期
关键词:挑战发展

摘 要:马克思创造的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说的根基,对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指导工人阶级革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应用,产业结构的调节和价值分配的改变,使得传统的劳动价值论遭到了新的挑战与质疑。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挑战;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知识经济的繁荣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创立之时差别巨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遇到的挑战是各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研究,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根本来源。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借鉴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价值规律理论等,这一理论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当今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引导作用。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 商品二因素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应该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就是商品的二因素。在商品中可以找到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分歧,也唯有经过交换才可以解决二者之间的分歧。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在一个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彼此依存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会有价值的;如果一个物品仅有使用价值,而人类在其形成中没有付出劳动,也不能称之为商品,因此二者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它们是商品的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属性,使用价值属于自然属性,是每个商品共同拥有的性质,属于永恒范畴;价值属于社会属性,是商品的特有性质,属于历史范畴。

2. 劳动二重性理论

马克思首先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并且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商品生产者进行具体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有抽象劳动的支出,二者是商品生产者同一个劳动过程中不可以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属于劳动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抽象劳动属于劳动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相互的社会关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殊性来入手的,是不同性质的劳动,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性来入手的,是一般人类劳动,只存在量上的不同。

3. 价值规律理论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商品的价值量体现出来的,价值必须通过价格来表现,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它在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产商品的经济活动中,价值规律对生产与交换活动都起着支配功能,体现在价格变化上面,表现为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价格随着价值而上下波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着双重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可以自觉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可以自觉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可以自觉地调节收入分配。另一方面,可能引起垄断的发生,可能引发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衡。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1. 对劳动及劳动二重性的创造性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劳动是我们区别于動物的根本属性,也是生产活动的根本属性。在经济活动中,人类的劳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是脱离不了劳动的,我们所有历史都是由我们的劳动缔造而成的,物质资料要想在商品生产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借助于人的劳动。以劳动二重性为起点,马克思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价值仅仅与劳动力消耗的一般抽象劳动有关,但与具体形式的劳动无关;其二,在商品经济活动中,新价值仅由抽象劳动而形成,具体劳动仅发挥部分价值转移的功能。劳动二重性学说在劳动价值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首创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确立劳动与价值的关系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并说明了抽象劳动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应是不同的。

2. 为建立剩余价值理论和关于剥削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奥秘。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定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结论,同时也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中得出其所有奥秘都藏在剩余价值当中,其基本逻辑顺序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形成价值,资本家苛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劳动形成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依赖于对物质资料的所有权而占据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但其中的生产资料最初是依靠原始积累掠夺来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提供理论支持,并最终找到了资本主义会走向衰落的真正根源。

3. 对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揭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英国为分析对象,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中研究商品交换而总结出来的,其中对商品生产、商品销售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论述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原理。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由价值决定,受到供求关系、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商品生产也要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如何在商品生产、分配和销售过程中,更好地生产商品和实现其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其进行了论述,并对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生产与流通进行了指导。价值规律理论规定着商品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存在于经济运行的所有过程的始终,掌握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命运。只要发展市场经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都会起到指导性作用。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遇到的现实挑战

同任何理论的发展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一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也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和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些改变,都会使劳动价值论遇到着极多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管社会如何发展,都要始终坚持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内涵的改变对劳动价值论的新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的内涵上有了新突破。在劳动的内涵上,创造价值的劳动中不仅重视体力劳动,还应重视脑力劳动。马克思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体力劳动在创造价值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在研究中也重视体力劳动,而当今时代脑力劳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更应该重视脑力劳动。其主要变化是:社会中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分工环节越来越丰富、体力劳动的比重在逐渐缩减,而脑力劳动的比重在逐渐增大;在资本有机构成中,活劳动的比重在逐渐缩小,物化劳动的比重在逐渐增大;在商品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贡献比例不断提高。由于科学技术的投入使脑力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贡献率持续上升,体力劳动的地位逐渐下降,这已超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当时对于劳动内涵的定义。在生产自动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加入使得劳动的内涵与马克思当时定义的有所区别,随着劳动内涵的发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二)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要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超过百分之六十,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同样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劳动在外延上,不但包含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还应拓展到第三产业的劳动。“三大产业的所有劳动,无论是工农业劳动,还是服务劳动,只要他们能创造出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就创造价值。”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出现及人们需要的变化,劳动的种类、规模与形式也需要不断地发生变化。从物质资料生产领域看,创造价值的全部劳动的领域史无前例的增大,总体的数量迅猛增长,直接生产劳动的比例大幅降低,间接生产劳动如信息、服务、管理的比例在增长;从整个社会的生产来看,劳动在物质资料生产范围内的占比连续减小,而第三产业中劳动的比重大大增长。面对这样的现实,第三产业中的非物质资料劳动如服务劳动、从事精神产品的劳动等也可以创造价值,对于只有物质资料领域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

(三)价值分配的变化对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通过讨论,理论界认识到,从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本来意义看,按劳分配主要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条件决定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公有制范围内展现出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价值过度凸显体力劳动这一因素的功能,从而忽视了脑力劳动这一因素的功能。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不光有劳动者的劳动参与价值创造,同时也正是由于各种资本、技术、信息等非物质资料生产要素也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既然以上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发挥作用,理应成为衡量价值分配的一个尺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下,商品通过交换后进行分配,不仅仅是针对个人劳动还要对参与价值创造的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总之,价值分配离不开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综合作用,在我国不仅仅是按劳分配,还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对马克思预测的按劳分配提出了挑战。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历着来自现实的各种攻击与否定,但这并不能抹杀其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相反应该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已被实践证明了的部分,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使其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的需要。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其理论的发展,还有这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其更好的指导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江帆.第三產业劳动是创造价值劳动[N].人民日报,2010-5-25(第三版).

[2] 佟亚辉.对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5(3):12.

[3] 马恩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逄锦聚等.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新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7.

[5] 冯春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与出路[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

[6] 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7] 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刘冠军.科技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界,2008(03).

作者简介:

周丽娜(1993-),女,河北省张家口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挑战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来挑战(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存 挑战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