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NS 被动防护系统在崩塌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2018-05-09项文江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5期
关键词:落石危岩岩土

项文江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北京 100050)

崩塌属于规模大且破坏性较强的地质灾害问题,在发生时可能会对周边居民的房屋或是各项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在国内地质灾害统计资料中有记录,山西省某地发生黄土崩塌地质灾害,崩塌体积2.5万立方米左右,厚度9米左右,灾害的发生造成了高达20余人的死亡。从此案例中便能够看出,崩塌地质灾害的重大危害性,为此,需要有关部门不断开展对此种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

1 崩塌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及危害性

1.1 内在因素分析

导致崩塌发生的内部因素包括三种:其一,岩土类型与结构。不同类型的岩土均有发生崩塌的可能性,但在崩塌特点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坚硬的碳酸盐是或是变质岩等的崩塌,其特点在于数量多、规模大;互层岩石与松土层等,基于风蚀等外部因素影响导致其耐受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发生崩塌时以坠落与剥落形式最为常见,危害性相对较轻。总结而言,岩土结构完整性与均一性与崩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1]。其二,地质构造条件。巨大断裂发育的构造活动带,属于大规模崩塌的多发地带,此种结构面发育中斜坡越倾斜则崩塌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其三,地形地貌条件。从以往大量崩塌地质灾害案例来看,经常发生崩塌的地区多具有着坡度大、切割剧烈特征。

1.2 外在因素分析

引发崩塌的外在因素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地震与火山等活动对边坡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从而增加崩塌发生可能性。其二,冰雪融化或是雨水较大的环境下,地表水会深入到坡体中,从而软化岩土与软弱面,促使其之间形成孔隙,此种孔隙便是属于崩塌的引发因素。其三,河湖、水库等地表水长时间浸泡与冲刷,导致坡体的支撑能力受到影响,致使边坡的稳定性降低,从而引发崩塌。其四,基于各项工程的建设,认为的进行爆破与开挖等,会导致周边地质环境的坡体稳定性受到破坏,比较容易引发崩塌。其五,岩土体中原本存在的裂隙在外部环境的侵蚀下进一步发展,加之昼夜温差的影响,在自身稳定性以及平衡性上均有所弱化,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崩塌发生可能性[2]。

2 崩塌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分析

2.1 方案概述

(1)坍塌特征

坍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山坡处于斜核处,属于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陡坡,标高368m~410m,山体基岩出露,坡度为64°~81°,部分危岩体近直立状,高度为16m~33m,长度超出250m,陡崖山露岩层属于寒武系中统中厚层灰岩,表层岩石表现出的分化程度较大,且伴随着裂缝的发育[3]。基于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此地区比较频繁的发生落石情况,周边存在居民区,在雨季时,崩塌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急剧上涨,促使村民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4]。

(2)方案设计

针对悬崖位置的危岩、险石及时的给予清除;针对崖腔与空洞等给予支撑或是镶补;控制坡面岩土体的风化剥落,合理的应用SNS主动防护系统。结合当前所了解到的边坡信息,坡面没有出现明显的崖腔与空洞,支撑与镶补等措施不能够起到效果;陡崖受到风化侵蚀的面积较大,危岩与险石众多,若选择危岩与险石清除措施,则会面临着较大的工作量,且危险系数较高,无法在根本上对问题进行解决;锚固措施的应用比较合理,但应该完全的了解坡面的危岩与险石,实际工作执行会遇到诸多阻碍因素,且施工风险较大,为此,以上措施均存在着不合理之处[5]。SNS主动防护系统具有着一定的工程适应性与施工安装便捷性优势,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应用SNS主动防护系统左坡面加固不符合经济性原则,且施工条件不够理想,为此,主动防护系统也不适合应用。

2.2 方案对比选择

若处于落石的物源区范围过大,可能滑落或是坠落的石头数量过多的条件下,在中途对滚石进行拦截的方案有效性较强,为此,制定两种具体方案。

其一,拦石墙+落石槽。此方案的优势体现在对施工材料的要求不高,可就近取材,经济性较高,投入成本较小;劣势为用刚性的结构进行动力冲击的阻拦,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需要建造一个规模巨大的拦石结构。同时,基于工程规模的影响,导致施工过程所需时间较多,若在此过程中发生崩塌,则会导致施工人员面临着生命安全的威胁[6]。

其二,SNS被动防护系统。此系统应用中结构支撑为钢柱,拦石结构具有柔性特征,其优势体现在整体的柔性较强,能够有效的分散动力冲击力,同时此系统对地形的适应性较强,且所应用的材料具有环保属性。另外,此方案的施工便捷性优势较为明显,施工过程不会受到过多因素的干扰,实现快速安装,快速施工效果,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崩塌情况。

2.3 防护网设计

(1)参数设置

为确保SNS防护系统应用安全性,在方案设计中根据最不利参数组合进行计算,陡崖段高度取最大值,坡度根据直立进行计算,斜坡取最大度数。山坡参数为:陡崖段:90°,坡高31m,坡脚长度256m;斜坡段:坡度42°,坡高50m,坡脚长度340m。落石参数:落石体积为1m3。岩体参数:岩性:中厚层灰岩;密度:2.76g/cm3。

(2)落石运动计算

图1 落实运动简图

陡崖段坡面危岩体,脱离母体下落,运动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坠落-碰撞弹跳-滚动。陡崖段危岩在坠落后会形成自由落体运动,后在下落的过程中与突出的岩壁发生接触,接触后改变原有的运动轨迹,且出现碰撞的次数不固定,之后会向居民区方向运动。落石运动计算分析将落石视为球体,从坡体最高处位置(H-82m)出现崩塌落石,计算方式如图1所示,落石的初始速度为v0=0m/s,重力加速度为d=9.8m/s2,落实碰撞弹跳发生在斜坡段,斜坡表面多有植被覆盖,表层多为风化岩石与碎石土,因为接触面为风化岩石或是碎石,常规法向阻尼系数为0.35.法向阻尼系数Rn取值为0.35,切向阻尼系数R1取值为0.85。设定落石在陡壁崖坠落,坠落高度为32m,结合公式1、2能够计算出落石坠落阶段耗费时间为2.56s左右,碰撞斜坡坡面前的速度为25.04m/s。

落实坠落段:加速度:g=9.8m/s2

弹跳段:落石触底后再次弹跳初始速度分量如下:

公式3:v1=R1(vxcosθ-vysinθ)

vn=Rn(vxsinθ+vycosθ)

公式4:vx=vcosθ-vsinθ

vy=-(v1sinθ+vncosθ)

公式中vx是落石触底前水平方向速度分量;vy是落石触底钱竖直方向速度分量,速度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落石碰撞后接触地面历时与水平运动距离为:

公式5:t=2(vxtanθ+v'y)/g

公式6:L=vxt

(3)SNS被动防护网设计

首先,防护网型号的选择需要结合落石的计算结果而定,同时,基于落石形状的差异性,其运动过程存在着诸多不可控因素,为此,需要在落石运动能的基础上乘以1.2的系数来近似考虑其运转功能。其次,防护网高度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多次落石运动情况以及计算结果而定,取最终所获取到的弹跳最高值。

3 结语

从本文中引入的案例来分析,在条件不够理想的环境下,以往所应用的拦石墙+落石槽方案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为最大化的控制崩塌危害性,最终选定SNS被动防护系统,其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也较为明显。将SNS被动防护系统应用到崩塌防治中,能够辅助明确防护设施的位置,同时也能够经由计算明确拦石网的最高位置,以及落石的运动速度与轨迹等,将这些参数融入到方案设计中,促使整个方案的可靠性有明显提升。

[1]彭景亮.SNS防护系统在某危岩带防治中的应用初探[J].山西建筑,2017,43(25):72-74.

[2]刘占梅.辽宁省喀左县道虎沟山坡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7,28(02):16-20.

[3]赵立峰,赵树伟.浅析崩塌灾害的成因、治理及应急措施[J].四川水泥,2016(08):228-123.

[4]李玉雯,王妮妮,朱明.青岛崂山风景区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以大平岚危岩体崩塌治理工程为例[J].岩土工程技术,2015,29(03):144-148.

[5]窦波元.SNS被动防护系统在龙滩水电站进场专用公路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05(12):57-60.

[6]楼莉莉,王洪林.SNS柔性防护系统在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J].四川水力发电,2012,31(02):177-179.

猜你喜欢

落石危岩岩土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瓦厂特大桥陡崖落石运动特性分析及危险性分区评估
落石法向恢复系数的多因素联合影响研究
基于BIM的岩土工程设计优化及应用策略
落石冲击隧道洞口结构形状因素影响研究
某水利工程高边坡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研究
激振作用下坠落式危岩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落石碰撞法向恢复系数的模型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2014年第9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
《岩土力学》2014年第7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