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掌舵粮食安全之路?

2018-05-09农经牛荷

农经 2018年5期
关键词:粮食营养食物

文|《农经》记者 牛荷

粮食安全问题是全球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有效实现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安全始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欧盟3月22日联合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2017年,全球共有51个国家约1.24亿人受到急性粮食不安全的影响,较上一年多出1100万人。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农经》记者就粮食安全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采访了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办事处主任陈志钢博士。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是由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倡议赞助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其旨在确定和分析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满足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的政策需求。

政策推动 科技助力

2017年5月,国家科技部组织发布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这跟整个中国农业和食品行业的转型密切相关。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以前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产值所占比重是最大的,现在食品加工产值大概在12万亿元左右,农业产值只有9万亿元左右。在转变的过程中,不仅农业本身很重要,农产品的加工零售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和食品科技,其中食品科技所占比重更大。新兴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近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足以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短期的、能预见到的粮食安全问题。陈志钢表示,这项规划的出台,相信能让更多科学家投入到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之路,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谈及对中国食物发展的新期待,陈志钢说道:“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处于一个新时期,变化也非常大。比如过去的三十多年,食物的数量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但基于中国地少人多的国情,要保证十几亿人吃饱饭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成为国际学习的典范,可以说政策导向建立了很好的发展基础。”

陈志钢讲道,中国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意味着中国一直以来实施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一是政府的重视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给各家各户,农民可保留剩余粮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粮食要生产得好,水利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很重要。如浙江省安吉县盛产竹子,但最初竹笋只是被附近农民当做食物。后来政府开始修建了一系列道路,又从台湾引入技术做竹子投资,整个竹业的经济就带动了安吉县经济的发展。以小见大,从一县的发展可见一国的发展,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三是开放的政策,通过引入外资和技术,促进自身技术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四是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保证农业食品体系健康、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食品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其实这本质上就是对优质品质的一个追求,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对全球是这样,对中国也是这样,中国的发展经历也证明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转型,对品质要求的变化,科技的投入方式也应该顺应改变,要顺应这种新的形势,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产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比如食物的冷藏与加工技术,目前的开发力度还是不够的,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是挑战,也是机遇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粮食安全将直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当前制约全球食物安全发展的因素: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三是极端气候的影响。粮农组织曾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5亿,而目前人口已达到70多亿,面对未来多出来的25亿人口,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成了重中之重。

陈志钢

对此,陈志钢给出了建议:一是增加农业产量。二是扩大耕种面积。面对不断加快步伐的城市化节奏,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未来肉食可能会越来越多。三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比如水资源。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的影响。按照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预测看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2080年全球玉米单产可能会减少38%左右,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五是加大国际援助,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

中国用短短的40年时间就走过了其他国家200年的进程。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食物供应量,但在制度、政策、行为、观念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快步伐,产生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研发出一些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来保证食品安全性,这对国家、地区、产品、农户来说意义重大。目前也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营养不均衡;二是营养过剩。根据《2017年中国居民食品营养健康关注度大数据》的数据显示,肥胖、身体发育和营养不良是大众最关注的儿童健康话题,钙、铁、钾成为最受关注的儿童营养素前三甲。因此需要生产者从质量、营养为导向来生产食物。陈志钢解释到:“一是要以个体为基础,只有做到自给自足,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才会有保障;二是从宏观角度来讲,中国的营养不均衡问题和过度营养问题比较严峻,应当强调树立以营养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观,这才是真正的粮食安全需要关注到的纬度。”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营养为基础的粮食安全观呢?陈志钢表示,首先,政策制定者应当改变观念。其次,不能仅仅关注粮食产量,科技在其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比如,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有一个项目叫Harvest plus,其实就是生物强化,即这些品种中某些特定的营养元素的含量增加,在收获作物的基础上可以获取更多的营养价值。再次,从政策目标来讲,应该把营养的目标加进来,并把这些标准作为考核机制。如何从政策、投资方面真正把农业食物营养健康这一条线串起来,真正发挥政策主体的作用,这对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发展至关重要。

除了人口与城镇化进程,气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粮食安全性。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目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气候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气候变化一直被认为是对全球粮食安全潜在的负面因素。陈志钢表示,假如2050年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小麦的单产应该会下降10%左右,水稻的单产会下降7%左右,这是他们所做出的一个模拟结果,但没有考虑到极端气候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区域性,比如气候变化可能对黑龙江产生一些正面影响,那里盛产的东北大米口感很好。因此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技术去帮助农民、帮助企业来适应气候是很重要的一点。陈志钢建议应当加大对适应气候变化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投入。

那么具体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陈志钢认为:一是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比如对抗寒、抗旱品种的培养;二是引导农民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和种植模式来应对这些气候挑战,比如开展作物的气候保险;三是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粮食贸易。

营养均衡:粮食安全新定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也会随之变化。比如,当前城市化率已达到了57%左右,而且比例仍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走向城市,随之改变的就是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不仅仅考虑生产数量的问题,更要考虑生产的食品是否能满足新人群的品质需求。未来这种转变会越来越明显,这既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挑战,也是巨大的驱动力。

谈及未来中国食物的安全总体目标,陈志钢表示,中国的粮食安全目标其实是分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应当实现的特定目标。从最初的粮食自给自足,到足够的粮食,再到现在的保证口粮基本自给自足。从粮食到口粮在政策上来看更开放一些,但两者的概念还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口粮指的是大米和小麦。我们可以进口更多的大豆、玉米来满足各种需求,缓解国内在生产方面碰到的土地压力和缺水压力,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生产更多高品质的产品。

中国向世界证明短期内我们可以养活自己,但未来长远来看是否能依然保持,也是全民关注的重点。在粮食增产和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几何式的暴涨必然会加剧资源有限化,但增加的粮食产量超过了人口增长的数量,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理论上粮食不会存在空缺,政策一定是粮食安全的定心丸,因为只有政策有力,科技才能够真正起到作用。陈志钢认为,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保证粮食安全没有大问题。因此,粮食安全不单单只看到现在,要有一个长远的观念,应当要考虑到50年、100年甚至更远,比如目前所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即是如此,但要从政策、技术上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

这样一来,就有了新兴食品的兴起,国际上一些企业和科研人员正致力于探索未来的食品形态,比如人造汉堡、人造牛肉。陈志钢认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资源也会越来越短缺,这种情况下寻找一些食物的替代品或者不常规食物是非常必要的研究方向。人们会愿意以更实惠价格生产出口感、营养更佳的食物,这在以前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可现在也正在被实现。那么怎样使新兴食物满足人们的口感需求可以说是当前的一大挑战,比如最近崭露头角的“素肉”。但素食人群会也碰到障碍:一是价格;二是素食的口感。中国近年来研发了素食的牛排、兔肉等,这是超前的一面。但当下中国的素食人群对食物的要求与过去不同,他们要求“素肉”的口感要像牛排、猪排或者其他肉类,将来素食人群的要求或许会随着时代而改变。可见,食物需求多样化具有很明显的异域性,未来素食的发展需要把握好这个大方向,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它的发展潜力便是基于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存在,只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开发相应的科技回应需求。

谈及未来中国如何解决不同人群的营养均衡问题来保证整个食物生产体系的可持续性,陈志钢表示,中国现阶段处于城乡融合发展时期,食物的营养健康的发展还不够均衡,尤其是对贫困人口而言。我们应该在社会保障政策上更多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保障他们受到良好教育、吃到健康食物的机会。未来的社会保障应当更加均等化,针对特殊人群实施措施保障营养、健康等问题。长远来看,要保证长久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发展观。

陈志钢说道:“过去40年的发展,中国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确实有环境、食品安全问题等凸显出来,但中国喂饱14亿人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如今,中国模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讨、学习、借鉴中国经验。他认为,很难总结出一个通用的中国经验,这需要在科技上有更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引入到非洲,非洲便可以生产更多的水稻,可能会从进口国变成出口国,同时减少自身的贫困人口。但杂交水稻也不一定是适合非洲的,需要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本地的水稻品种。在中国的技术推广出去的同时,拥有这些技术的企业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走出去,也会推动中国企业自身的发展。中国实现粮食安全必须要建立在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同时,全球的粮食安全也必须建立在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

猜你喜欢

粮食营养食物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我的粮食梦
蔬菜与营养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食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