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RPYS的安全文化历史根源与演化研究*

2018-05-08冯长根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年谱参考文献峰值

李 杰,甘 强,冯长根,2

(1.北京理工大学 机电学院,北京 100081;2.北京理工大学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3.上海海事大学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306;4.上海海事大学,安全科技趋势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0 引言

安全文化的诞生直接源于一起重大的安全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并被公认在1986年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1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从相关学科和研究主题来看,安全文化这一术语的提出受到了来自管理学领域组织氛围、组织文化以及态度等研究的影响,并直接受到了Zohar所提出的安全氛围的促进,这也是目前通过文献调研手段所能捕捉到的安全文化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然而,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在这些最为核心事件推动下的发展变化。在一个概念或研究主题被提出以后,需要有一些更为经典的研究来继续深化、补充、促进和推动。对安全文化的研究虽然已经有几个比较认可的里程碑文献,但实际上,安全文化历史根源以及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发展变化,一直是学界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外发表的安全文化学术论文中,大多是安全文化实证类论文,安全文化根源和发展变化分析的论文还很少。文献调研结果发现,2010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Guldenmund[1]耗时10年多的博士论文首次全面对安全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系统地厘清了安全文化的发展脉络,对后来的学者深入认识安全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全文化的这种研究现象反映了安全文化概念、模型以及分析方法已经相对成熟,更多的研究人员使用成熟的模型、方法和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安全文化研究上,进行类似于Guldenmund实践是一个相当费时的过程,鲜有学者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来从事类似的研究。随着文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科技文本并进行计算机辅助文献分析成为可能。2014年,Werner等[2]首次在期刊上发文提出了参考文献出版年谱的方法,从引文分析的一个全新角度提供了进行以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该方法提出以后,Andreas, Werner, Loet以及Lutz等[2-7]共同设计和开发了该方面的应用工具,并对希格斯玻色子、气候变化、生物医学、摩擦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这些学科的历史根源和发展情况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在Werner等人以往研究方法和工具基础上,在Web of Science中采集了安全文化的文献信息,通过参考文献的出版年分析来探测安全文化历史根源与研究演化。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获取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的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选取了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XPANDED)、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人文艺术引文索引 (A&HCI)、会议引文索引-科学版 (CPCI-S)以及会议引文索引-社会人文版(CPCI-SSH) 5个子数据库。以“Safety Culture”为主题检索得到了2 362篇安全文化研究的文献(即施引文献),在数据检索结果界面中选择“全记录和引用的参考文献”导出纯文本格式的题录信息。由于在作者引用文献时,会出现引用文献题录不完整、格式不同甚至错误的情况,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本文通过CRExplorer提供的文献相似识别和合并功能,对得到施引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预处理。经过处理后共有施引文献2 109篇,文献的出版年为1991—2017年(时间跨度27 a),这些论文所引用参考文献的总量达到了42 368条,时间跨度为1808—2017年。

1.2 RPYS方法

RPYS全称为Reference Publication Year Spectroscopy,译为“参考文献出版年谱”。参考文献出版年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从所下载的施引论文的参考文献集合中提取参考文献的发表时间,并将同一年份所出版的文献被引频次累加,进而形成参考文献出版年谱曲线。在参考文献出版年谱曲线中,横轴表示参考文献所出版的时间,纵轴表示在同一年份所有论文被引频次的总和。RPYS实际上是对引文数据分析的推进,是对参考文献中“文献信息”、“期刊信息”、“作者信息”分析的发展,是通过对施引文献参考文献时间信息挖掘来分析学科或主题历史根源和发展的一种新视角[8-9]。

利用CRExplorer进行RPYS数据分析的步骤如下:

1)数据源与数据采集

该分析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的分析,鉴于其他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较低,暂时还不能进行此类分析。在采集时,数据信息一定要包含参考文献的信息。

2)RPYS初步结果

将数据导入到CRExplorer系统中,得到初步的RPYS曲线和文献列表。

3)参考文献消歧

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所引用参考文献会因格式或者作者的失误等原因导致相同参考文献出现不同的形式。为了有效地降低由于原始数据不准确导致的分析误差,在初步分析后,RPYS中提供了使用莱文斯坦距离来识别2个参考文献的相似性,对于相同的进行手工合并处理。例如:Perrow在1984年出版的《高风险技术与“正常”事故》,在文献列表中就有多种不同的写法。

4)RPYS曲线解读

在RPYS曲线中,一共包含2条曲线。一条曲线为Number of Cited References(参考文献数量),是在同一年份论文总被引频次;另外一条曲线是Deviation from the 5-year-median(5年中值的偏差),用来辅助突出显示出版年谱曲线。在RPYS曲线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对曲线局部重点信息进行分析(例如峰值、区间曲线等)。

2 结果

2.1 安全文化的参考文献出版年谱整体分析

图1为通过RPYS分析得到的安全文化参考文献出版年谱的整体分布情况,图中较高的曲线是原始出版年谱曲线,下方的曲线是经过标准化的曲线。由曲线结果可知,安全文化研究所引用的文献跨度为1808—2017年,反映了关于安全文化研究思想的来源历史久远。参考文献的被引总频次随着时间的发展成急剧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10年,在这之后曲线有所降低。一方面,这种累计是由安全文化文献产出量的增加引起的,反映了安全文化研究的关注度增多;另一方面,曲线显示了随着安全文化的不断成熟,产生了一批高影响力的安全文化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主要位于RPYS的峰值部分。2010年之后的降低符合学术论文被引的一般规律——早期发表的论文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引用次数,新近发表论文被引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图1 安全文化参考文献出版年谱整体分布Fig.1 Spectrogram of safety culture

2.2 安全文化历史根源与演化

安全文化源自安全氛围,最早由Zohar于1980年在《工业组织安全氛围》一文中提出。因此,本文以1980年为界,对文献的出版年曲线进行分析。1980年之前安全文化参考文献出版年时序曲线如图2(a)所示,1980

年之后的参考文献出版年谱如图2(b)所示。

2.2.1 1980年之前文献出版年谱

安全文化引用1980年之前的出版物情况反映了安全文化受早期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的影响,以及学术思想的来源和传承。早期出版的文献对安全文化研究的影响高低不同,图2的峰值分别展示了影响大小的分布。对曲线上相对比较明显的7个峰值进行了分析,这些峰值指向了表1中展示的地标性文献。这些文献在与其同时期出版的文献中,被安全文化研究引用的频次要显著高于其他文献。

在时间轴上,最早为1931年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出版的《工业事故预防》[10],该著作是早期安全领域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该书先后共出版过4个版本,其中1959年的第四版是海因里希独立出版的最后一版,1980年,Petersen和 Roos[11]对其进行了最后一次的更新。图中1931年和1959年的参考文献出版年峰值便主要是由海因里希的成果贡献的峰值。编号2的峰值是1951年Cronbach[12]发表的《系数α和内部结构的测试》的论文,用来检验统计分析的内部一致性,以作为信度的指标,后人将该系数命名为“克隆巴赫系数”。该统计指标被用在安全文化问卷的分析中,来检验统计分析的一致性。编号3是1954年Flanagan[13]在《心理学通报》上发表的《关键事件技术》(《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该文讨论了关键事件技术的发展、基本原理、现状和使用,并对使用该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提出了进一步应用的建议。编号5是1967年[14]由2位社会学者Barney与Anselm出版的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该著作初创了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扎根理论是一种归纳的研究方法,主旨在发展建构理论而非验证上,并且强调研究目的、科学性及现象之间的互动,并从创立到现在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编号6包含2篇文章,一篇是1975年Schneider[15]在《人事心理学》发表的《组织氛围》,该论文成为后期研究安全氛围和安全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另一篇是Fishbein等[16]出版的《信念,态度,意图和行为:理论与研究导论》,该书分为12章,共3部分,从态度理论与测量(第1部分)、信念、态度、意图和行为基础(第2部分)到改变信念、态度、意图和行为(第3部分)。编号为7的峰值的包含2本著作,其中一本是Nunnally[17]出版的专著《心理测量学》,该著作中提供的统计分析方法成为安全文化调查分析的基础;另一本是Turner[18]于1978年出版的著作《人为灾害》。《人为灾害》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学术论述(之一)中首次认为工业事故不是 “宿命论”的天灾(sudden acts of god),而是可以详细分析的事件[19]。

图2 安全文化参考文献出版年谱分段Fig.2 Spectrogram of safety culture

编号第一作者出版物出版时间被引频次占比/%1HeinrichHINDACCIDENTPREVENT[著作]19311266.672CronbachLPSYCHOMETRIKA19511948.723FlanaganJPSYCHOLBULL19541537.504HeinrichHINDACCIDENTPREVENT[著作]19591335.145GlaserBDISCOVERYGROUNDEDT19672130.436SchneiderBPERSPSYCHOL1975149.72FishbeinMBELIEFATTITUDEINTE[著作]1975149.727NunnallyJPSYCHOMETRICTHEORY[著作]19782711.79TurnerBMANMADEDISASTERS[著作]19782410.48

注:被引频次占比是指在本地数据库中,该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当年度所有论文被引频次的比值。比值反映了该论文在所发表年度的重要性。

2.2.2 1980年之后文献出版年谱

进入20世纪80年代,安全文化相关的研究进入了新时期。从引文的出版年谱来看,出现了多个峰值点。在这些曲线低谷与峰值之间也探测到了2个重要的过渡文献(编号中带*)。这些峰值点和过渡文献列于表2。

表2 1980—2017年安全文化研究所引的峰值文献Table 2 CR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large peaks during 1980—2017

第1个峰值点指向了Zohar[20]于1980年在《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工业组织安全氛围:原理与应用》一文,该论文被引达到了191次。文章首次提出了安全氛围的概念,对安全文化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第2个峰值指向了耶鲁大学社会学系Perrow在1986年出版的《高风险技术与“正常”事故》,该著作根据复杂性(复杂系统和线性系统)和配合种类(紧配合和松配合)将组织世界划分成了4个维度,对包含核电、飞机与航空以及新奇系统在内的多个高风险技术进行了分析。第3个峰值指向Brown[21]在《事故分析与预防》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来评估员工安全氛围的有效性》,该论文主要是对Zohar在1986年所发表论文中美国生产工人安全氛围指标有效性的检验以及进一步研究。编号为4的文献位于峰值5之前的增长区域上,相比而言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重要文献的呈现方式。该过渡点指向了1990年由知名的安全管理与人因大师Reason出版的《人的差错》。第5个峰值点指向了1991年伦敦大学Pidgeon[22]在《跨文化心理学》发表了论文《组织安全文化与风险管理》和Dedobbeleer等在《安全研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建设工地的安全氛围测量》。第6个峰值是由来自2000年安全文化相关论文所形成的峰值,2000年对于安全文化研究而言是另一个里程,相比之前的研究, 2000年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文,且这些论文都发表的国际安全权威期刊《安全科学》上。这些论文分别为:Guldenmund[23]在2000年发表的《安全文化的本质:理论与研究综述》一文,该论文是Guldenmund博士论文的一章,系统性对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进行了讨论;Cooper[24]发表的《迈向安全文化模型》和Flin[25]发表的《安全氛围的测量:共同特征的识别》, 分别对安全文化模型及其安全氛围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特别地,在2000年安全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在医院安全文化研究方面有重要影响的论文。2000年由Linda和Janet主编,美国国家出版社出版的《人非圣贤:构建一个更安全的卫生系统》对存在于医疗系统的安全问题从人失误的角度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估计每年在美国有44 000~98 000病人死于医疗差错[26-27]。第7个峰值指向Sorra等[28]的著作《医院病人安全文化调查》,该调查由医疗保健研究和质量局(AHRQ)发布,是一项旨在帮助医院通过对员工的调查来评估其机构安全文化的项目。从那时起,美国和全球数百家医院开始实施这项调查,以全面认识医院的安全文化状况。第8个峰值指向John[29]等人于2006年在《BCM健康服务研究》上发表的《安全态度问卷:心理测量特性,基准数据和新兴研究》。该研究通过6个横断面调查,对来自3个国家(美国、英国以及新西兰)的203个临床区域(包含了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以及门诊诊所等)的10 843样本(健康护理提供者, health care providers)进行了研究。过渡节点9是由Singer[30]等于2009年在《健康服务研究》发表论文对医院安全氛围与安全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10个峰值指向了Sorra等[31]在2010年发表的论文《AHRQ医院病人安全文化调查的多层次心理测量特性》,该论文采用的数据是基于美国331医院,2 267个医院单元,共计50 513名的受访者的调查。该阶段的后半期,安全文化的高影响力研究明显以医院、健康等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安全文化研究的转变。

3 结论

1)从整个安全文化的参考文献出版年谱来看,安全文化研究吸收相关文献知识从180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7年。安全文化研究引用频次曲线的增加反映了安全文化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吸收相关领域知识的增多。

2)从1808—1979年安全文化文献出版年谱来看,安全文化在该时期虽然没有形成,但已经受到了早期多部安全经典文献的影响。此外,早期其他领域方法类的著作也促进了安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进入1980年以后,安全文化的研究浅入佳境,并取得了一系列有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该时间段内,早期引用的文献以安全氛围为主导,随着发展安全文化自身也产生了一系列高影响的论文,反映了安全文化研究逐渐走向成熟。这一阶段安全文化研究经历了从概念、理论、方法到实践的过渡。特别是2000年以后,医院病患安全文化的研究成为国际安全文化研究的重点。一方面,安全文化已经由工业安全领域向病患安全领域转变,直接反映了与安全文化相关的领域的扩展。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安全文化随着不断发展变得更加成熟。

[1] GULDENMUND F W.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ing safety culture [D]. TU Delft: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0.

[2] MARX W, BORNMANN L, BARTH A, et al. Detecting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Research Fields by Reference Publication Year Spectroscopy (RPY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65(4): 751-764.

[3] BARTH A, MARX W, BORNMANN L, et al. On the origins and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the Higgs boson research from a bibliometric perspective[J].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 2014, 129(6) :1-13.

[4] LEYDESDORFF L, BORNMANN L, MARX W, et al. Referenced Publication Years Spectroscopy applied to iMetrics: Scientometrics,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and a relevant subset of JASIST[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4, 8(1): 162-174.

[5] ELANGO B, BORNMANN L, KANNAN G. Detecting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tribology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analysis[J]. Scientometrics, 2016, 107(1): 305-313.

[6] COMINS J A, LEYDESDORFF L. Citation algorithms for identifying research milestones driving biomedical innovation[J]. Scientometrics, 2017, 110(3): 1495-1504.

[7] MARX W, HAUNSCHILD R, BORNMANN L. Climate change and viticulture -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 highly dynamic research field[J]. Vitis, 2017, 56(1): 35-43.

[8] THOR A, MARX W, LEYDESDORRF L, et al. Introducing CitedReferencesExplorer (CRExplorer): A program for reference publication year spectroscopy with cited references standardization[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6, 10(2): 503-515.

[9] 李杰. 科学计量与知识网络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8.

[10] HEINRICH H W.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A Scientific Approach[M].New York & London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31.

[11] HEINRICH H W, PETERSEN D C, ROOS N R, et al.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A safety management approach[M].New York & London : McGraw-Hill Companies, 1980.

[12] CRONBACH L J.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J]. Psychometrika, 1951, 16(3): 297-334.

[13] FLANAGAN J C. The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54, 51(4): 327.

[14] GLASER B, 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IL:Aldine,1967.

[15] SCHNEIDER B. Organizational climates: An essay[J]. Personnel Psychology, 1975, 28(4): 447-479.

[16] M F, I A.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New York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 Co, 1975.

[17] C N J. Psychometric Theory(second ed.)[M].New York, NT: McGraw-Hill, 1978.

[18] TUENER B. Man-made disasters[M].London: Wykeham Publications (London), Crane, Russak, 1978.

[19] SALEH J H, MARAIS K B, BAKOLAS E, et al. Highlights from the literature on accident causation and system safety: Review of major ideas, recent contributions, and challenges[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2010, 95(11): 1105-1116.

[20] ZOHAR D. Safety climate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0, 65(1): 96-102.

[21] BROWN R L, HOLMES H. The use of a factor-analytic procedure for assessing the validity of an employee safety climate model[J].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1986, 18(6): 455-470.

[22] PIDGEON N F. Safety culture and risk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1, 22(1): 129-140.

[23] GULDENMUND F W. The nature of safety culture: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J]. Safety Science, 2000, 34(1): 215-257.

[24] COOPER P D. Towards a model of safety culture[J]. Safety Science, 2000, 36(2): 111-136.

[25] FLIN R, MEARNS K, O’CONNOR P, et al. Measuring safety climate: Identifying the common features[J]. Safety Science, 2000, 34(1): 177-192.

[26] KOKN L T, CORRIGAN J M, DONALDSON M S.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mmittee on quality of health care In a, 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2000.

[27] ILAN R, FOWLER R. Brief history of patient safety culture and science[J].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2005, 20(1): 2.

[28] SORRA J, NIEVA V F. Hospital survey on patient safety culture[M].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2004.

[29] SEXTON J B, HELMREICH R L, Neilands T B, et al. The Safety Attitudes Questionnair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benchmarking data, and emerging research[J].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06, 6(1): 44.

[30] SINGER S, LIN S, FALWELL A, et al. Relationship of Safety Climate and Safety Performance in Hospitals[J].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09, 44(S1): 399-421.

[31] SORRA J S, DYER N. Multileve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AHRQ hospital survey on patient safety culture[J].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0, 10(1): 199.

猜你喜欢

年谱参考文献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郑肇经先生年谱(续2)
郑肇经先生年谱(续1)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峰值功率等激光术语的理解与应用问题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