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机制研究

2018-05-05赵温馨袁伟华

科学与技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赵温馨 袁伟华

摘要: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是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但是就人文社科专业来说,这一模式实施时间较短,机制建设并不完善。文章针对现有导师制度的弊端,指出了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期待能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在我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研究生这个被培养群体属于人才培养的较高阶段,需要导师的全方位指导。

一、导师制现状

(一)单一导师制

单一导师制度是指一个导师指导一个研究生,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为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并独立指导其科研实验、学术论文以及毕业学位论文。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个导师同时指导多个研究生的情况。随着我国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

单一导师制度下,首先,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风格和性格等多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次,研究生导师除了指导研究生的学术之外,还要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有些导师还同时担当行政职位。随着学术的不断进步,导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交流,有时候会有会议或者外出培训机会。在这期间,导师的时间和精力被分散,相对来说对研究生的培养投入就会减少。最后,个别学生由于导师疏于管理且自身管理能力较差,因此,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上可能会出现抄袭现象,甚至对于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是敷衍了事,不重视论文的质量,导致学术不规范行为。

(二)导师团制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大发展的前提下,研究生教育模式取得长足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大幅扩大。就导师制度来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单导师”制度向“单导师”制度与“导师团队”制度相结合的方向转型。但是,目前的“导师团队”制度更多的是存在于理工科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相对较少。对于“导师团队”制度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不尽人意。

二、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机制的必要性

(一)搭建学科之间交流的桥梁

如今,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不同学科的互补互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学术创新的一个重大突破就在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各学科之间联系、综合、交叉、渗透和融合。一般来说,导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里都有着专深的研究,但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可能了解不够。导师团队的建立,融合了多位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学科相近或相关且具有相同学术兴趣的导师。通过团队成员间互补性的交流合作,实现学科之间的强化交流,为新型学科的出现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搭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导师团队制度的重点是强化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2018 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中发现,拥有校外导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依然偏低。仅有28.6%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拥有校外导师。专业学位博士生拥有校外导师的比例(14.8%)远低于专业学位硕士生(28.7%)。[3]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构建起合理的导师团队机制。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研究生的入学到培养计划的制定,再到科研任务的完成直至达到毕业要求顺利毕业,这期间需要研究生导师团队制定符合学校和学院研究生培养计划相关规定以及适应研究生自身特点的专业性培养方案。

(三)搭建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导师团队建设不仅仅服务于研究生的培养,另一个重要部分则是要对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动导师团队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青年教师从博士生、本科生教师的角色迅速地转向研究生导师角色,助力其早日成长、成材。从而有助于高校研究生导师人才梯队建设,为高校储备大量的潜在的高素质导师人才队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负责人,一般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术思想正派、品德高尚的专家、教授担任。他们已经承担了一些重大课题、重大科研项目,搭建了优质的科研平台,能够为研究生培养和青年教師的成长提供平台基础。

三、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机制的措施

(一)优化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

2015 年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4]高校导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打造优秀的导师团队,首先注重导师团队负责人的选拨。一支队伍带头人的水平和眼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队伍的前景方向与发展潜力。

现有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培养与遴选存在 “一聘定终身” “偏学术化、轻实践性”等问题,这样容易造成导师队伍创新活力不足、研究生难以走出“象牙塔”等后果。[5]因此,在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时,综合考虑和协调导师团队中所有导师的学历情况、学科专业情况、职称情况和年龄情况。

(二)保障研究生与导师团队的双向互动

研究生选择导师团队的过程中,要在充分尊重研究生与导师团队双方的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生入学后,学院通过开设研究生课程以及开展师生间座谈会或者经验交流会等,让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有了一定的解之后,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指导关系确立后,除了直接责任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把控大局之外,还要明确导师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在同一导师团队中要充分考虑团队内各导师的特点、尊重每位导师的研究个性、充分发挥其研究专长和优势,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实验研究、论文预审和答辩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导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真正做到共同培养、和谐发展。[6]在后期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研究生和导师团队之间要保持交流互动,开展定期汇报、成果交流等活动。

(三)健全导师团队评价、考核和奖励机制

健全导师团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设置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准入门槛,开展严格的中期检查和定期考核,对达到要求的导师团队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对疏于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团队建设混乱、成果匮乏的导师团队要予以整改甚至解散。对于研究生团队负责人的考核不仅考核其研究生指导工作,而且也注重考察团队青年教师的成长。鼓励研究生导师团队中的青年导师定期组织、汇报研究成果,既引导研究生学术活动,也激励和鞭策青年教师从事学术研究。

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制定导师团队的考评、激励机制,激发导师团队的积极性。学校或学院为考评优秀的导师团队提供经费上的倾斜,资助研究生导师团队开展工作。为团队成员提供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及相近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开展学术交流。这些以便导师团队成员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技术手段,了解学科前沿,以此推动团队内导师学术水平的提升、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青年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6-377页.

[2]陈连军,黄美荣.基于导师团队模式的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理论·研究,2016年第6期,第23页.

[3]周文辉,黄欢,付鸿飞,刘俊起.2018 年我國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8期,第38页.

[4]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上网时间2019年3月9日.

[5] 冷涛,蒲文彬.协同理论视角下思政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8年第12期,第80页.

[6]许永旺,张良.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25期,第22页.

本文系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立项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温馨(1995—),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袁伟华(1978—),男,江西分宜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立项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