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美术刀剑的历史研究

2018-05-04张震港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刀剑研究

张震港

摘要:人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古代的刀剑却已然退出了战场,刀剑慢慢成为权力和地位仪仗的象征,冷兵器慢慢成为了历史。

关键词:传统美术;刀剑;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2-02

一、青铜刀剑的发展和转型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夏代是青铜的开始,发掘出包括小型的青铜刀、匕首、长刀、矛和贴身的短刀、短剑等等。夏、商、西周、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度国家,这一时期也属于青铜时代。青铜因为是铜锡铅的合金,其特点是硬而脆。所以早期的刀比较小,常用与切削。早期的青铜剑在商朝已经慢慢成型,最初从长十余公分,后随着青铜铸造业的成熟和金属合金的配比的发展到五、六十公分长。例如出土的菱形暗格纹剑、越王者旨於睗剑、越王州句剑、复合剑等等。形状上也慢慢成为固定状态,青铜剑分为剑身和剑鞘两部分组成,剑身和剑茎为一体铸造和分体合铸,剑身为八面体,中间剑脊两面略内弧,再开刃,这样的结构保证了青铜剑的锋利。“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中间有类似菱形的护手,称为“格”。“格”的上面还有铭文和镶嵌绿松石等等装饰,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茎部一般用绳子缠绕保持手的握持感。剑鞘一般为木制漆皮。还有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装具分别为:玉剑首、玉剑格、玉璏和玉珌。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的镂空双风格,浮雕双璃纹剑首,熊虎相戏珌,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别的还有装具并为木雕而制,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榀具剑,这把汉剑与记载的《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榀具剑,应勋曰:榀具,木榀首之剑,榀落壮大也。”驻引晋灼:“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完全符合,亦是目前已知榀具剑的唯一实例,珍貴无比,国宝级的藏品。

伴着封建制度的诞生春秋晚期到战国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迎来了新的时代的文明

铁器时代,根据史料考证中国在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晚期已经有了冶炼铁的技术,1976年湖南长沙杨家山一座春秋晚期的楚墓中发掘的一把长38.4厘米,茎长7.8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的铁剑就可以证明,经过考古学家的金相分析为0.5%的中碳钢反复锻打而成。吴越两国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此时,钢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典型的例子有:玉柄铁剑西周(河南博物馆藏)、铜柄铁剑春秋早期(甘肃省礼县博物馆藏)、金柄镶嵌绿松石铁剑春秋晚期(陕西兵马俑博物馆藏)、金格金首铁剑春秋晚期(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二、秦汉时期钢铁剑取代青铜

秦灭了六国,得到了中国第一次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封建王朝,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但经过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但还延续秦的制度,冶炼业得到稳定飞速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革命性的材料上,铁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能使人民的生产力得到快速的提高。秦王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而大量提倡炼铁业打造兵器武装部队和大量制造生产工具,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因秦国的铁矿资源少,打造兵器的水平还没有青铜兵器的制造水平好,其青铜合金的配比和制造工艺的成熟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胜过铁兵,所以秦军仍用青铜兵器为主,秦灭亡后,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西汉早期是中国古代冶炼业一个大发展的时期,铁的生产量倍增,制造兵器的质量还不尽人意。到了汉代中晚期,汉武帝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大力发展兵工业,制造高炉,运用河流的动力代替鼓风,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结合春秋时期和秦代时期的冶炼经验,铸铁脱碳钢生铁制钢冶炼技术并进一步柔化,块炼渗碳钢,并淬火等先进技术的突破和掌握,慢慢走向了“百炼钢”的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导致铁兵的性能提高。到了东汉期,块炼渗碳钢技术、铸铁脱碳钢技术、炒钢技术以及局部淬火的技术,“百炼钢”贴钢镶钢工艺已经达到一定的提高而广泛运用。汉和帝刘肇时期对“盐铁官营”政策的废除,使得私营业的发展竞争,兵器基本为铁制,而且青铜也到白炽化无法与之抗衡。驱赶匈奴,开辟丝绸之路。秦朝统一六国,其军队之壮大、装备精良,从西安的兵马俑就可以证实;从秦到汉,战场逐渐步兵发展到战车骑兵为主,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击溃外敌。汉代主要特征就是从青铜兵器慢慢被钢铁兵器所演变,代表特征性分为两种:

1.汉刀,汉钢铁刀最主要的外部特征是缳首直刃,部分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和中亚西亚风格的影响刀身略微有弧度。

2.汉剑:钢铁材质取代青铜剑,剑身可以做长,从原来的防身兵器转变为近距离攻击性兵器,实战中功能性得到飞速的提升。早期汉剑多为八面体和六面体,后期简化为四面体。

三、钢铁刀剑的延续到发展期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魏蜀吴三足鼎立,这期间从军事思想、兵法谋略、军工技术等方面已经比汉代有显著的成就,各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纷纷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例如曹操实行了九品官人法选拔官吏制度,又分为九个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因为长期多年的战争导致大量游民食不果腹,大量荒地无人开垦,曹操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一是解决了军粮和税收的问题,二是解决了老百姓温饱生计问题安定了国家的政策。诸葛亮实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思想。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明智的对全国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经济军事思想的时期大背景下各国战事规模巨大,人数众多。这时期大部分作战也是骑马为主,剑的杀伤力远不如长刀和别的长兵器,慢慢钢铁剑作为朝廷会典场合,显示威严和近身之防器,剑装具装饰的非常豪华,不但用美玉黄金外还用名贵罕见的犀牛角等等做装饰材料。战场上还是沿用缳首刀之形制,但也有些变化,富有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特点,1981年四川忠县蜀汉墓出土的钢铁环首刀长度达到1.21米。有的特征刀环扩大而下垂,护手加大向背部收拢,刀姿向背部弧度。制作工艺基本采用炒钢法百炼钢及局部淬火等高级技术。蜀国的制刀方面最为先进,总之在这时期普通的环首刀数量增大,遗憾的是保留下来的完整性的实物比较少,刀体基本是腐朽断裂,外装木料都腐烂不成型。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骑兵进一步发展时期是在两晋十六国的战争,因为北方的地方政权大部分是由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他们擅长骑马射箭,又善于长途跋涉,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军队的主力。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分为重装骑兵和轻骑兵,重骑兵人和马都披铠甲,防护性很强,对步兵有极大的杀伤力,但缺点是缺少机动和灵活性,轻骑兵刚好弥补这缺点,手持穿透力更好的类似长矛的“槊”,而戟慢慢被淘汰,做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这时期的军队配比步兵是骑兵的3倍,庞大的步兵和骑兵的制式配备还是以环首刀为主,东晋时期还是以直身窄刃的环首刀为主,单双手都好使,但到东晋晚期,刀体缩短加宽,背部厚,刃口减薄,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柄短直,适合单手握刀,配合盾牌作战。部分环首刀也从实战的兵器渐渐成为仪仗配饰,装饰奢华,雕龙雕风等神兽图腾,鎏金错银奢华无比。张协“七命”说:“神器化成,阳文陰缦;流绮星连,浮采泛发”这时期的刀剑不仅注重原材料和锻打工艺包括淬火改良了百炼钢法,还讲究刀剑的研磨的精美,让百炼钢展现出刀剑钢铁特殊的花纹和成熟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冶炼技术有重大的进步就是灌钢法,就是钢铁符合结构,刃为钢,背为铁,使刀剑刚柔并济,又锋利而又有韧性。

五、唐宋元时期

唐、宋、元三朝时期,唐代部队普通配备横刀为短兵器,同时装备远兵器,弓、弩、等各类长兵器,在近战格斗中拔刀相迎。除了横刀外也出现了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人传过来的弯刀。唐剑也和西域的文化相互影响,只要反映还是在剑格和剑首的位置特征。

宋代已经到了冷热兵器互用的年代,但热兵器并没有十分成熟还是冷兵器为主。宋代的刀当时有:手刀,缳首刀和弯刀。宋剑从唐代以来,剑的形状已经基本成熟。剑挡呈云头纹或呈蝴蝶型,剑首比较大,花蕾型或者是云头样,剑柄短,缠以丝带。

元代基本是蒙古人的骑马用的马刀,多用于类似伊斯兰弯刀血统的环刀和类似环刀但刀首部无环的弯刀,刀身狭长弯曲,刀柄向下弯曲。

六、明清

明代刀一直作为军队主要的配备兵器,主要用于格斗近战,形式多样,有宋代遗留下来的,有明代制造的,有模仿元代和仿倭寇的刀,还有日本定制的刀和戚家刀。明代制造的刀形分:雁翅刀、翎雁刀和柳叶刀,明代著名的还是戚家刀,戚继光借鉴了倭刀的弧度样式,柄有直的或和前下弯曲两种,而倭刀的柄是往刀背这面弯曲,戚家刀的刀柄往刀刃这下弯,这也符合中国人的用刀的习惯。明代只有中高级军官才有佩剑之风,剑已经作为地位和指挥权利的象征。代表作:明永乐皇帝御用剑,现藏于英国博物馆。清代是属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的王朝。

清代的刀剑来源于:满洲女真刀剑,主要是满清入关前女真部落所造之物;也有前朝遗留的接收的中原风格的刀剑;清代入关后生产的刀剑样式和前代接近,只是在外装具上形状的变化和运用清代的纹样雕刻;还有些西域等地进贡和与中原贸易得到的刀剑;还有西洋刀剑。风格多样化。代表作:皇帝大阅佩刀——天字一号“炼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乾隆御制“神锋”宝刀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乾隆御制皇帝吉礼随侍佩刀”藏于法国军事博物馆。

猜你喜欢

刀剑研究
浅析中国刀剑发展史
关于中西方刀剑的设计美学之差异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刀剑与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