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漳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

2018-05-03方,邱

都市快轨交通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际轨道交通景观

鲍 方,邱 建

厦漳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

鲍 方1, 3,邱 建1, 2

(1.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成都 610031;2.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成都 610041;3.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10031)

厦漳城际轨道交通连接漳州、厦门两座核心城市及龙海、港尾、角美等多个区域发展的组团城市。通过对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特点及要素进行归纳分析,找到景观设计总体思路,总结出“景观定位+结构梳理+详细设计”的系统性景观设计方法,并以厦漳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进行佐证。

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方法

为了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建设、生态维护已成为各地区、各领域及各重大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随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具有有效缓解城市圈层交通压力功能的城际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城市与城市、中心城与卫星城、主城与郊区组团之间的联系方式及景观要素[1]。为了保护城际轨道交通沿线的生态环境,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原铁道部都先后制定了相关文件,对绿色通道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定①,认为“科学的铁路全线绿色通道景观设计是维护铁路路域环境生态健康延续、保障周边区域绿化景观美化效果的基础,需进行专项设计,专业施工,统一管理,科学安排,加大铁路绿化及生态修复设计重视力度。”

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属轨道交通工程的新分支,是景观设计领域的新课题,虽在国内外已有一些尝试,但系统理论研究甚少。厦漳城际途经厦门、漳州、龙海等海峡西岸主要大中型城市,连接漳州市与龙海、滨海新城、漳州主城与厦门本岛及多个大都市区的其他重要城镇,是未来厦漳泉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厦漳两市一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重要纽带。同时,沿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良。因此,对厦漳城际的打造既需实现缓解城市圈层交通压力的首要功能,又要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同时还需形成美观、实用的整体景观,这也是城市交通未来发展中亟待探究与解决的新课题。笔者以厦漳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为例,探讨区域性城市群间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的设计思路及流程。

1 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总体思路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对城市景观要素进行了解析,系统划分出城市的物质形态五要素:路径、边界、节点、区域和标志物。他认为,路径指观察者移动的路线(街道、运输线、运河等),是人们想象图中的主要元素[2]。当人们于这些路网中穿行时,一边游览城市,一边将附属的环境元素加以整理,共建起相互的关系,形成各自心中的城市意向。按照凯文·林奇的理论,城际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路径,不仅能刺激沿线城市用地的发展、带动城市群活力,通过系统的景观环境设计,串联起沿线城市重要区域、地段及节点,形成城市群中重要的景观廊道,在丰富城市风貌的同时,使人们感知清晰的区域景观形象。

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间的中短距离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单程时间通常较短,长度通常介于50~300 km之间,车站间距为10~50 km,如图1所示。由此形成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基质的3种特征,其一,从城市群角度,城乡空间的变化相对高频;其二,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殊性,以及既有城市交通条件的复杂性,如形成高架、隧道等特殊路径片段;其三,由于车站间距不大,驻停概率高,站点成为线型景观中的重要节点。

图1 城际铁路沿线城乡空间变化及站点分布示意

基于以上特征,系统性的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需要从3个维度切入。首先,从区域或城市群的视角对城际轨道交通进行宏观层面的总体景观定位;其次,对轨道交通路径景观本身做整体空间规划,梳理景观结构,此为中观层面;第三,运用各种景观要素,确立具体的设计手法,此为微观层面。综上,通过“景观定位+结构梳理+详细设计”3个维度的全方位把控,形成一套针对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的系统性设计方法。

1.1 景观定位

应用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依据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对区域景观格局做出准确的整体定位。由此得出的结论将直接指导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的段落划分与主题界定。在此,笔者将城市群整体作为一种景观基质,所涵盖的信息归纳为4个部分——地理地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城市群特征。

1.2 结构梳理

景观结构是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主要应对两个层面的诉求,一是应用植物修复轨道交通工程带来的生态破碎化及相关环境问题,实现与沿线自然景观和谐统一;二是人文景观特色的表现,提升景观环境内涵及品质。

在针对城市群特征以及区域因子的景观定位的指导下,分析视角转向城市本身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过渡与联系,以线路串联的中大型城市为出发点,结合线路途经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文化资源现状条件,进行景观段落划分。首先以环境观正视轨道交通工程对城乡生态格局的影响,以生态和谐为第一原则,在区域城乡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应用生态规划理论[3],通过沿线现场踏勘及调研,将地貌情况、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植被资源等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叠加分析,得到区划指向及生态修复原则,借鉴地域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指导各区段路基边坡、线路林的植物选型及种植模式,从而实现在轨道交通运营“零管护”的前提条件下,植物群落进行正向生态演替,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针对已划分段落,对沿线城市、城镇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要素进行提取及归纳,以突出特色为第二原则,形成景观主题,指导沿线重要节点(站点、大跨度桥梁及隧道洞门)的景观设计意向,与生态区划共同确立景观主题段落(见图2)。

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主要的观赏者可分为两大类:乘客及城市居民。沿线重要节点的选择主要考虑两者不同的观赏视点,对乘客来说,站点意味着城市的窗口,从加减速段到站台再到站前广场乃至延伸的综合区域,都是展示城市景观的第一门户;对城市居民来说,站前广场、重要的大跨度桥梁节点以及隧道洞门都具有轨道交通主体工程与城市景观相融合所呈现的观赏价值(见表1)。

图2 城际铁路沿线景观主题段落分划及重要节点选择示意

表1 城际轨道交通沿线重要节点选择依据

结合景观核心的确立、主题段落的划分以及重要节点的选择,形成“轴—心—段—点”的结构模式。轴主要是指城际轨道交通本身,线路形态可为“轴”或“环”等。

1.3 详细设计

针对路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速度,埃德蒙·培根在其著作《城市设计》中提出的“运动空间”概念就指出空间随时间而变换,其延续性是路径景观设计的重点[4]。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为路径本身、边界、区域及节点,在时间上随着速度的变换,由途径段(匀速浏览段)及驻停点(低速观赏段和站点)组成(见表2)。在此高速、低速和驻停的含义是相对的,意为引导景观规划的解决思路。对乘客来说,车速较快时,视线焦点会随着较快的车速向远处延伸,所获得的景观感知就更偏向于对景观整体性的把握。反之,车速减慢甚至停驻,人们获得的景观感知就能以对景观细部的体验为主[5]。对周边居民来说,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整体景观的组成部分,视角、周边环境及功能需求的差异都会强化居民对其感知的多向性。

1.3.1 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是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沿线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载体。城际轨道交通沿线需进行植物设计的区域多以路基边坡、线路绿化林和桥下荒地为主,首先根据生态区划的结果进行分段植物选型,再针对不同工程视面的观赏对象及速度特征进行具体植物配置及种植设计,其中路基边坡、线路绿化林的观赏对象为乘客,途径段注重与周边自然植被的融合,缝合生态效益和观赏视面的双重破碎效应,其中本文针对城市段落提出“模式化设计”的解决方案,停驻点则以后面将提到的“个性化设计手法”为指导;桥下荒地为周边居民服务,多以复垦或复林为修复手段。

表2 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要素分析

1.3.2 模式化设计

线路跨度范围内的景观多样性是城际轨道交通的显著特色。城际轨道交通通过串联城乡空间,与多种属性城乡用地紧密结合,由此对轨道交通景观环境与周边城乡环境的协调性及相容性提出更高要求[6]。总体而言,城际轨道交通途经的城乡空间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城市中心区、城市大型开放空间、城乡结合部、乡村地区[7]。景观要求较高的城市中心区及城市大型开放空间根据沿线的具体用地性质进行更为明确的划分,介于城市段落用地属性的频繁切换,本文以模式化设计思路将城市空间进行归类,针对匀速行驶段落(路基和桥梁)提出可行性指导措施,为日后城市建设和发展预留空间及提案。

1.3.3 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设计主要指以现代城市风貌、地域民俗风情、历史文脉传承为理念指导,结合轨道交通主体工程的特点,充分运用城市景观设计手法,综合多类别城市景观要素,打造个性、创新且具有标识性的景观节点,多针对前面总结的沿线重要节点,如站场、大跨度桥梁、隧道洞门等。

2 厦漳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

2.1 创建功能协调的景观定位

厦漳城际轨道交通连接厦门、漳州两市核心区域,从城市群特征来看,两市位于闽南金三角经济区,历史文化同源、地域空间相连、资源各具特色、交通设施逐步成网、产业互补、同城化趋势明显;从自然环境来看,线路沿途山海资源互补,生态环境优越(见图3)。厦漳城际轨道交通应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及丰富的景观设计手法,修补、联系沿线区域零散地块,打造安全舒适、景观优美、道路关系协调、具有现代文化内涵的城际轨道交通线。

整体景观定位:打造一条促进福建区域对外展示、对内交流,并集闽南古都情调、生态人居环境、现代化城市形象三位一体的示范性高速轨道交通景观绿廊。

由于北环线利用既有鹰厦轨道交通开行城际列车,因此本次景观设计不再对北环线景观建设开展深入研究,将南环线作为主要研究范围,进行系统性设计。

图3 海峡西岸城市群——厦漳泉大都市区——环线区位关系

2.2 拟定层次清晰的景观结构

为实现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结构的“轴—心—段—点”4个组成层次,首先应根据线路功能及城市等级划分,明确厦门、漳州两市为景观核心;其二,对沿线环境要素进行多因子叠加分析。研究发现,线路先后经过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台地区、平原区、滨海漫滩区及海积港湾区5个地貌单元。其中,恒坑—漳州南段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带,境内多山,地形起伏,土壤类型多样,植被以常绿阔叶混交及常绿阔叶林为主;漳州南段—港尾段处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土壤分为水稻土、红壤等,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竹林植被、灌丛和灌草等类型为主;港尾段—厦门段地处亚热带地区,土壤类型复杂,主要由赤红壤、红壤、黄壤等组成,其植被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由于原生植被遭受破坏,现主要以人工林、次生林、灌木丛、草丛、农田、果园和观赏性植被等为主。故分别形成以两大景观核心为辐射的城市段落(恒坑—漳州南段和港尾—厦门段)及连接其间的过渡段落(漳州南—港尾段),3个段落在景观意向及生态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恒坑—漳州南以漳州市为景观中心,建议选择桂花、小叶榕、丁香、金森女贞等植物种类,以简洁化、规整化的植物种植手法、鲜明的设计层次,体现现代城市之感,呈现出沿线城市繁荣、兴旺的发展态势,景观环境不仅要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遗风,同时也应在造景手法上对沿线丹霞地貌进行借景、漏景等;漳州南—港尾段沿途以与周边自然风光相融合为主旨,以绿色为基调,突出该段农田、林地生态系统特点,运用枝叶繁茂、树形丰厚的多种当地常绿乔木与枝条发散、层叠起伏的丛状灌木搭配,例如天竺桂、夹竹桃、马樱丹、九里香等,展现厦漳大都市区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起到承上启下、连接合一的景观作用;港尾—厦门段则以厦门市为景观辐射核心,依托闽南的滨海风光,选择棕榈科(国王椰子、鱼尾葵、棕榈等)特色鲜明、独具海洋气息的植物种类,展示厦门沿海片区所具有的浪漫海滨情怀和山水格局风貌。最后,结合途径区域的实际情况,以站场、大跨度桥梁及隧道洞门为主要对象,明确沿线重要的景观节点。最终形成“一轴两心,三段多点”的线路景观格局(见图4)。

一轴:1条景观轴线。

两心:厦门、漳州2个核心城市。

三段:丹霞古风段(恒坑—漳州南段)、凌波绿野段(漳州南—港尾段)、闽风水韵段(港尾—厦门段)3个景观段。

多点:临近九龙大道、碧湖公园、九龙江西溪、南滨大道的4座重要桥梁节点;广场站、上厝站、店地站3个重要站场节点。

图4 景观序列规划

2.3 确立详细景观设计手法

2.3.1 景观模式营建

将城市中心区细分为城市商业区及城市居住区,而城市开放空间则包括公共广场、城市绿地、公园、街道空间、滨水区域、自然风景和未被封闭的空地[8]。这些场所对多样的行为具有开放性,本设计模式主要包含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街道空间等,桥下空间利用方面增加仓储、停车场等公共区域。

1)城区段线路绿化林模式化设计。城市区域的线路绿化林与周边环境存在多种驳接关系,例如防护绿带,起到隔离、降噪等功能;或城市绿地的一部分,通过连续、延伸式的设计手法与城市绿地和谐统一;或背景林带,通过复层式配置形成景观丰富的线性林带(见表3)。

2)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桥梁与城市景观发生关联的区域为桥下空间以及桥梁主体本身[9],针对匀速行驶段落,桥下空间多作为原有用地的一部分进行考虑,修补轨道交通对城市景观的破碎化效应,或作为附属功能考虑,例如商铺、仓储、停车场等(见表4)。

2.3.2 景观节点设计

城际轨道交通沿线节点是展现全线景观主题的重要载体,是线型景观的高潮峰点[10]。主要实施对象为重要车站(站前广场)、跨越城市景观视面的桥梁、位于人流密集区域的隧道洞门等。现以广场站、九龙江特大桥紫龙山隧道洞门为例加以说明。

表3 厦漳城际城市区域线路林与周边环境融合的配置模式

1)广场站。广场站位于漳州市区中心地带,站前广场与三角形城市综合广场融为一体,设计源于海派文化,以流畅的曲线构图形式,丰富的竖向设计,多变的人行空间,使场地氛围自由、灵活(见图5、图6)。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展示景观要素对地域文化表现的张力与创意。

表4 厦漳城际城市区域高架桥桥下空间与周边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利用模式

图5 广场站设计意向

2)九龙江特大桥。线路跨越九龙江,需采用大跨桥梁满足相应通航等级要求,同时桥位环境特殊,紧邻碧湖公园,跨越城市生态景观带,重点进行景观设计,可采用斜拉桥或拱桥桥型方案。

(1)“柳营朝露”——独塔斜拉桥方案

桥塔为钻石型塔的变形形式,在线条转换处采用倒圆弧设计,形成一幅水滴滴落于柳营江的生动画面,给生硬的混凝土赋予了生命(见图7、图8)。

图7 设计创意示意(资料来源:中铁二院)

图8 (45+65+160)m独塔斜拉桥方案效果(资料来源:中铁二院)

(2)“云水弦月”——下承式拱桥方案

桥梁的拱肋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一幅完整的土楼映像,同时拱的造型也像是九龙江上缓缓升起的新月,是一幅柔美的山水画卷(见图9)。

3)紫山隧道进出口洞门(进口CK9+900,出口CK10+125)。紫山隧道全长230 m,位于漳州市东珊村,临近紫山工业园区。进口洞门为耳墙式,出口为单压式明洞门。本设计以现代工业为灵感源泉,采用由点到线渐变的延伸性图案,烘托出现代工业活跃、兴旺发展的氛围(见图10、图11)。

图9 1~160 m下承式提篮拱桥效果图(资料来源:中铁二院)

图10 紫山隧道方案构思意向

图11 紫山隧道进出口效果

3 结论

城际轨道交通不仅包含所有轨道交通工程特性,且对景观环境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是展示区域文化精神和现代城市特征的重要纽带,更是城市群的线型坐标。本文将轨道交通线型景观设计与区域规划及城市设计充分结合,通过对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特点及要素的归纳分析,结合厦漳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实例,形成景观定位(宏观)—结构梳理(中观)—详细设计(微观)的系统性设计方法(见图12),使城际轨道交通景观设计有效契合城市群(区域)的规划定位及发展方向,有序融合沿途城市各用地板块的功能属性,有利服务于各类型人群的使用需求。

详细设计部分,本文有两大创新点。第一,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工程类型、周边环境及用地性质均无序多变。将景观表达手法与各种工程类型紧密结合,针对不同类别的用地环境进行模式化景观打造,梳理线型工程沿线变化无章的设计界面,整合设计思路及表现手法,体现线型景观有序的设计逻辑及表达形式。第二,影响城际轨道交通景观构架及重要节点确立的主要因子为工程界面、行驶速度、视面服务对象及人流密度等。在满足有的放矢、经济节约的前提下,在以宏观的视角对设计基础条件进行综合叠加分析,适度把握线型序列的演进节奏与起伏跌宕,构建理性景观结构,确立重要景观节点,以节点的针对性景观设计突出全线景观设计的特点与美观效果。

图12 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流程

[1] 郑毅, 陈峰, 阚叔. 关于市郊铁路运输的现状和建议[J]. 交通与港航, 2000(3): 9-11.

ZHENG Yi, CHEN Feng, KAN Shu. Pres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 on suburban railway transportation[J]. Com­munication & shipping, 2000(3): 9-11.

[2] 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M]. America: The MIT Press, 1960.

[3] Ian L. McHarg J. Wiley, Design with nature[M]. America: The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4] Edmund N.Bacon.Design of cities[M].New York: Penguin Books. Revised Edition, 1974.

[5] 李光晖. 道路景观中车速与景观绿化设计原则探析[J]. 城市地理, 2015(18): 192.

LI Guanghui. Discussion on design principles of speed and landscape greening in road landscape[J]. Urban geog­raphy, 2015(18): 192.

[6] 岳文泽, 徐建华, 谈文琦, 等. 城市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尺度分析: 以上海市外环线以内区域为例[J]. 生态学报, 2005, 25(1): 122-128.

YUE Wenze, XU Jianhua, TAN Wenqi, et al. Spatial scale analysis of urban landscape diversity: a case study of the outer ring road of Shanghai[J]. Journal of ecology, 2005, 25(1): 122-128.

[7] 罗静. 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LUO Jing.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8] 徐苏宁. 城市设计美学[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XU Suning. Urban design aesthetic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7.

[9] 安东. 城市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设计方法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5.

AN Dong. Study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pace under Urban Bridges[D]. University of Chongqing, 2015.

[10] 冷虎林, 左辅强.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沿线景观规划的实践及其启示[J]. 规划师, 2011, 27(7): 53-56.

LENG Hulin, ZUO Fuqiang.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landscape planning along Beijing & Tianjin intercity high speed railway[J]. Planner, 2011, 27(7): 53-56.

(编辑:曹雪明)

① 如原铁道部于2004年和2007年分别颁布了《轨道交通绿色通道设计暂行规定》、《轨道交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指导意见》;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发布并实施了《轨道交通工程绿色通道建设指南》。

Landscape Environment Design along the Xiamen-Zhangzhou Inter-city Transit

BAO Fang1, 3, QIU Jian1, 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2. Sichu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Chengdu 610041; 3.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engdu 610031)

The Xiamen-Zhangzhou inter-city transit connects two core cities, Zhangzhou and Xiamen, as well as some regional developing group cities, including Longhai, Gangwei, and Jiaomei. After an inductive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s along the transit line, an overall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and a systematic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called “landscape orientation, structure sorting, and detailed design” are established. It is embodied by the landscape design along the Xiamen-Zhangzhou inter-city transit.

inter-city transit; landscape environment; design method; element

U231

A

1672-6073(2018)02-0018-08

10.3969/j.issn.1672-6073.2018.02.004

2017-04-05

2017-06-05

鲍方,女,博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交通景观工程、景观理论与设计等研究工作,190519720@qq.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51678487);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2013FZ0009)

猜你喜欢

城际轨道交通景观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城际列车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城际铁路CTC中自动折返功能设计与实现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万科城际之光售楼部
一种城际车载列控系统的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