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农机”在葡萄基地的应用

2018-05-03杨君斌

现代农机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事大棚农机

杨君斌

作者信息:温岭市城东街道农业服务中心,317500,浙江温岭

浙江省在“十三五”农机化发展上,把探索推动“互联网+农机”作为新的工作方向,着力推进智慧农机建设,大力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与竞争力,构筑农机化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温岭市为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问题,择取该市滨海葡萄种植基地为“互联网+农机”装备应用示范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真正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机器换人”。

1 项目所在基地情况

温岭滨海葡萄种植基地是“互联网+农机”示范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该基地有20 hm2种植区域。基地内全部安装了喷灌设备,实现了节水灌溉应用全覆盖;2017年新增6台高压喷雾器,实现植保机械化率100%;新增5台田园管理机,实现耕作机械化率100%。基地内全部建成标准大棚,其中钢构大棚 13.3 hm2,毛竹大棚 6.7 hm2。

2 项目基础设施配置

2.1 项目实施的基本思想

通过配置相应的自动控制设备及云端管理软件,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远程网络查询和控制,实时察看每个控制区域的土壤、环境和光照等各种信息数据。通过远程监控管理、远程技术指导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自动化管理、自动化控制和平台展示,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效能,达到农业生态信息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农业生产精确管理的目的。

2.2 硬件设施的提升改造

为更好地落实示范项目,在基地里选定0.67 hm2区块进行示范建设,拔除原先成熟葡萄藤蔓,拆除原有葡萄大棚设施,对示范区块按标准进行整改。示范区内进行了标准钢结构大棚改建和灌溉管网设施改造,然后平整改良土地,引入新品葡萄幼苗进行重新栽培。新建17个钢结构标准农业大棚(区域面积为102 m×66 m),安装大棚顶帘卷膜器17套,侧帘卷膜器4套,种植区内铺设视频监控设备4组;并对原有灌溉网络进行了改造升级,增加自动控制装置、智能控制总阀、自动电磁阀门等硬件设备。

2.3 监控设备和信息化模块的配备

设置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10个、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20个、无线土壤水分传感器20个、无线CO2传感器5个、无线照度传感器2个。在增加硬件设备投入的基础上,搭建基于云计算的种植控制管理系统。项目通过设计,安装精准农业环境数据采集装置、自动化控制设备,组建本地Zigbee。无线通信网络、云端精准种植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葡萄种植生产的自动化管理,减少人力资源投入。

3 管理系统实现内容

本项目利用现代测控技术及当今工控领域流行的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葡萄种植过程的环境数据采集、云端远程农机设备控制管理和种植建议大数据分析。项目通过设计运用各无线传感器节点、Zigbee无线组网、数据处理采集系统、系统监控平台等,实现对葡萄温室大棚内复杂环境的温湿度、土壤水分、CO2浓度和光线强度等参数的采集与处理和自动控制的功能。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对葡萄大棚种植的智能化管理。

3.1 大棚环境的自动监测

系统能够自动监测与大棚种植作物生长相关的大棚内外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大棚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

3.2 农机设备的远程联动控制

(1)定时农事智能控制功能。农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定时间启动农机设备,执行农事活动(灌溉水泵、电磁阀的自动启停,大棚卷帘机的自动启停)。例如:客户可通过系统设定每天早上7时打开大棚卷帘机,接收光照;设定每天下午5时准时关闭卷帘机,为大棚晚间保温;设定每天早上10时开始灌溉,为作物浇水,灌溉时间持续0.5 h。这些都可以通过系统设定实现。系统可以根据不同时间设定,自动执行多项农事活动;也可分区域设定不同农事活动。

(2)策略农事智能控制功能。系统可根据作物生长对环境的实际要求,设定相应的环境控制区间,当环境采集数据超过或低于设定阈值,自动启动农事活动:空气温度或土壤温度超过设定阈值,可设定降温农事活动(大棚顶帘、侧帘的自动开启);空气湿度或土壤湿度低于设定阈值,自动启动灌溉设备,进行水分补偿(自动开启水泵设备);可分区域设定,多项农事活动自动执行。

农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定策略农事活动,例如可在系统设定温度40℃为警戒阈值,当系统监测大棚环境温度达到或者超过40℃时,自动打开全部卷帘机,进行通风降温,并进行自动浇水降温作业。

(3)预警农事智能控制功能。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数据设定阈值,自动通过微信、短信等渠道推送预警信息,提示相应操作,给出操作建议;当作物生长环境数据异常或者设备工况异常时,系统也会自动推送报警信息。

(4)智能轮灌控制功能。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区域设定不同的灌溉方案,通过远程无线控制电磁阀开关,分区域分时段实现对农田不同区域的灌溉任务。

3.3 种植信息数据分析管理

系统通过对种植农事活动、环境数据的分析处理,实现了对农事生产活动的大数据分析,为农户科学种植提供决策依据。

(1)数据报表分析功能。可根据需要导出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的月度、季度、年度报表;可根据需要导出一段时间内农事操作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农户判断近期农事活动的合理性与否;数据报表作为当地种植环境的科学依据,为种植作物物种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2)种植过程可追溯功能。实时记录农户近期农事操作记录,实现食品安全追溯有据可查;提供远程视频查看界面,消费者可以随时查看、监督农业生产全程,放心消费,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及消费者忠诚度。

4 项目指标完成情况

4.1 经济效益

在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后,2017年10月,完成对该种植基地其余19.33 hm2葡萄大棚的智能化改造。原有聘用职工经过示范基地的技术培训指导,能够轻松胜任示范区域的种植管理工作。改造实施前种植区域共需要30名工作人员,每年支付人工工资150万元;智能化改造后,只需要15名员工就可以通过机器设备和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实现对示范区域的种植管理,每年可节约管理成本75万元。项目进一步推广拓展后,能够节约更多的人力成本。

4.2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今后,通过管理系统科学的种植指导和自动化管理,葡萄生长环境能够进一步优化,更有利于作物生长。预计整个基地种植的葡萄平均产量可增收4 500 kg/hm2(300 kg/亩),较之前提高产量 30%,且品质能得到有效提升。按2017年市场平均售价12元/kg计算,单位面积平均可增收5.4万元/hm2左右,20 hm2的基地可增收108万元,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农户增收效果显著。

通过“互联网+农机”项目建设,摆脱了传统农业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减少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降低农业生产企业人力成本投入。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产品品质也得到有效提升,明显提高单位产出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有精准的监控系统,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4.3 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互联网+农机”示范项目结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监测及智能控制技术,通过相应的电脑软件集成控制,形成一种全新的集信息获取、处理、监控和物联网管理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精准自动化管理。

通过智能化精准种植,量化种植过程的动作,达到增产和增效的目的,并通过品质的提高提升品牌和售价;通过自动灌溉,减少人力的投入,有效地节能增效;通过对种植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计算出最佳的种植参数并记录,把传统的经验种植推向精准种植。

5 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成为制约农业、尤其是设施葡萄这类劳动密集型经济作物生产的一大瓶颈,这迫切需要提高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需要研发省力、省工的设施满足生产需要,减低费用,提高市场占有率。

通过农业 “机器换人”,实现农民在生产种植过程中的自动化集约化管理,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种植效率,对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主动性,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农事大棚农机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农事 处暑
沃得农机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不一样的农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