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防控措施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2018-05-03王惠明秦文婧邱高辉黄水金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防区小菜蛾甘蓝

孙 杨,王惠明,刘 晖,秦文婧,邱高辉,黄水金*

(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0;2.江西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江西南昌 330046;3.江西省植保植检局,江西南昌 330096)

害虫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等[1-2],各种防治方法均有优缺点。农业防治往往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一般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可以避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环境污染以及杀伤有益昆虫等不良影响,并且能和其他防治方法协调应用,但是防治效果较慢,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3]。化学防治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少,可以大面积使用,且便于机械化操作;操作便捷、起效快、效果显著;缺点是易于造成人畜中毒、产生药害、害虫产生抗药性和杀伤天敌等[4-5]。因此,依赖单一方法解决虫害的防治问题是不科学的。必须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地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把害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并将对生态系的有害副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以达到保护环境,保护人畜安全和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目的[3,6]。

近年来,随着气候不断变暖,小菜蛾发生日趋严重,单一的防治方法无法持续地控制小菜蛾为害。因此,建立可持续性的小菜蛾综合治理体系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小菜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将对小菜蛾有效的性诱杀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进行有机组合,设计出了十字花科小菜蛾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通过对小菜蛾幼虫密度、天敌数量、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评价研究了该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期为小菜蛾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品种。试验于2015年在江西省安义县黄洲镇的蔬菜基地进行。供试甘蓝品种为“京丰一号”。株行距为0.50 m×0.45 m,8月22播种,9月25日定植,12月22日开始采收,栽培管理同当地一般大田。

1.1.2供试药剂。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丁醚脲、溴虫腈、唑虫酰胺、茚虫威。

1.1.3性诱剂。性诱剂为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诱芯,诱捕器为水盆诱捕器。诱捕器放置方法:每个诱捕器固定1枚诱芯,盆内注入0.2%洗衣粉水,诱芯距离水面2~3 cm。诱盆呈正三角形摆放,每个诱捕器相距20 m,放置密度为45个/hm2。摆放高度为盆底距离蔬菜顶部10~20 cm,并随蔬菜的生长而升高。每21 d更换1次诱芯。

1.2试验设计共设5个处理(表1),均不设重复。菜农自防区和化防区面积均为1 334 m2,综防区和性诱区面积均为3 335 m2,不防区面积为1 000 m2,性诱区和综防区与其他3个处理区之间间隔均在50 m以上。作物分畦栽培,甘蓝密度约为4.5万株/hm2。

1.3调查方法定植后7 d开始调查,每7 d调查1次,按5点取样法,每点10株,每小区共调查50株,逐株记载小莱蛾幼虫数和蛹数以及捕食性天敌数量。

1.4产量与品质的测定甘蓝收割时采用“W”形抽样,每小区抽取100株的包心(外留2片包叶)测叶球重,并按以下标准确定叶球品质:1级,无任何危害状;2级,≤6个虫孔(孔径 < 3 cm);3级,>6个虫孔,或1个大虫孔(孔径>3 cm);4级,>1个大虫孔。

2 结果与分析

2.1小菜蛾种群动态由图1可知,在定植后10 d(9月25日定植),甘蓝上即开始有小菜蛾为害,虫口密度在0.16~0.22头/株。在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的小区,小菜蛾幼虫密度逐渐上升,至10月26日达到7.86头/株,在此后的30 d内均保持较高的虫口数量,直至11月30日以后幼虫密度才开始下降。性诱区的小菜蛾幼虫种群动态与不防区相似,但其幼虫密度均较不防区低,幼虫密度最大值为4.86头/株。菜农自防区用药防治7次,其幼虫密度在0.22~1.74头/株,但基本上大于防治指标(0.3头/株)。化防区和综防区的幼虫密度均较低,其最大值为0.52头/株,且基本上小于防治指标(0.3头/株)。

图1 不同处理区小菜蛾幼虫种群动态Fig.1 Population dynamics of Plutella xylostella larva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2.2不同处理对小菜蛾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由图2可知,不防区的捕食性天敌最多,在11月2日达到第1个高峰(1.16头/株);在11月9日有所下降,但在11月16日达到第2个高峰(1.22头/株),此后下降至1头/株以下。性诱区的捕食性天敌动态与不防区相似,整体上天敌数量要低于不防区。菜农自防区的捕食性天敌数量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在0.04~0.18头/株。化防区和综防区的捕食性天敌数量均高于菜农自防区,但均低于性诱区和不防区的天敌数量,且综防区的天敌数量高于化防区。

图2 不同处理区小菜蛾捕食性天敌数量Fig.2 The number of predators of Plutella xylostella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2.3不同处理对甘蓝品质的影响由表2可知,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的不防区的甘蓝品质最差,没有收获到1级品质的甘蓝,大部分甘蓝为3级(63.8%)。性诱区的甘蓝品质好于不防区,其1、2级甘蓝比例共计达52.1%。综防区和化防区的1级甘蓝比例均比自防区高,分别为71.6%和66.8%,3级品质甘蓝比例低于自防区,分别为3.7%和1.8%,且均无4级品质甘蓝。

表2 不同处理区甘蓝品质比较

2.4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由表3可知,与不防区相比,其他各处理区的增产率为综防区>化防区>自防区>性诱区,投入收益比为综防区>化防区>自防区>性诱区,其中综防区的投入收益比是自防区的2.3倍。

表3 不同处理区的经济效益比较

注:计算标准甘蓝按价格0.6元/kg,施药的人工成本为450元/(hm2·次),诱捕器安放及管理按10元/次计

Note:The price of cabbage was 0.6 yuan/kg; artificial cost of applying drug was 450 yuan/hm2for one time; the placement and management cost of sexual traps was 10 yuan per time

3 结论与讨论

化学药剂防治由于具有快速高效且操作方便的优势,在作物害虫治理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农药产生的“3R”问题越来越多,导致人们不得不积极寻求绿色防控技术。

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近年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绿色防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雌蛾性信息素,吸引田间同种寻求交配的雄蛾,将其诱杀在诱捕器中,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低后代种群数量而达到防治的目的[7-8]。该技术具有选择性高、无抗药性问题和对环境安全的优势。在该试验中,菜农自防区虽然全程用药7次,但其采用小菜蛾已产生高水平抗性且对天敌杀伤力强的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所以每次防治效果欠佳,导致田间小菜蛾幼虫密度大部分时间仍然维持在经济阈值(0.3头/株)以上。同时导致小菜蛾捕食性天敌数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0.18头/株),造成收获甘蓝的产量和品质均不高。在性诱区,由于没有施用化学药剂,因而田间天敌数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对雄蛾的诱杀作用,导致田间小菜蛾幼虫密度不到不防区幼虫密度的40%,因此,该处理区的投入收益比(1∶4.85)也较高。

化防区采用氟啶脲、氯虫·噻虫嗪、茚虫威等抗性水平较低的药剂品种以及该研究研制的新配方5%阿维·多杀霉素水乳剂和25%丁烯氟虫腈·虫酰肼EC,因此每次药剂防治效果均较高,当小菜蛾幼虫密度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经济阈值以下),收获甘蓝的产量较高,其品质较好,投入收益比较高。

综防区是将性诱杀技术与化学药剂防治技术有机结合,当小菜蛾幼虫数量达经济阈值时施药防治。因此,该处理区小菜蛾种群密度较低,田间天敌数量保持较高水平,收获的甘蓝产量最高,达65 280 kg/hm2;1级品质的甘蓝比例最高,为71.6%,投入收益比也最高,为1∶7.84。此外,综防区可减少用药57%。因此,将性诱杀技术和合理用药技术有机结合的小菜蛾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小菜蛾危害,可为绿色蔬菜生产中害虫可持续控制提供参考。

[1] 刘焕峰,赵卉花.小菜蛾的综合防治措施[J].吉林蔬菜, 2000(6):18.

[2] 尚德勇,韩慧兰,张玉明.小菜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果菜,2010(9):43.

[3] 卢增斌.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20-21.

[4] 朱航,周小毛.田间小菜蛾对9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J].湖南农业科学,2016(11):49-51,54.

[5] 陈琼,黄水金,秦文婧,等.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监测、抗性生化机制及交互抗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7,44(3):515-522.

[6] 李萍.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18-19.

[7] 陈祯,郑传伟,陈旷,等.黄板和性诱剂对斑潜蝇和小菜蛾防治效果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0):10553-10555,10557.

[8] 王磊.小菜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2017(18):45-46.

猜你喜欢

防区小菜蛾甘蓝
甘蓝家族中的“颜值担当”——羽衣甘蓝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武汉地区春甘蓝小菜蛾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小菜蛾半闭弯尾姬蜂简化扩繁技术
变色的紫甘蓝
电力电缆线路回流缆防盗报警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耐热早秋甘蓝润夏一号栽培技术
室内饲养小菜蛾与田间种群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实施现状调查分析(山东县级)
早熟甘蓝新品种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