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支撑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探索

2018-05-02赵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育英社团

赵爽

“努力做好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是“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所关注的发展方向,也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中,关键是将技术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全过程中,发挥技术带来的便捷、显性、科学等优势。

北京市育英学校近年来开发了基于学校“育·英课程”体系[1]的选课、评价等课程管理软硬件功能,实施了信息化支撑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探索。

项目制推动

2012年,北京市育英学校架构了“育·英课程”体系。学校以项目组制度推动,从选修课着手探索课程实施管理办法与软硬件功能。项目组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部分是有课程实施经验的教师,主要负责研制选修课管理办法。另一部分是有技术经验的教师,借外力、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适合本校课程实施需求的网上教师报课、学生选课等功能。这与为了推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方向不同,老师们是自下而上的因需而动、因需而用。项目组在权衡学校实际需求和软件可持续应用性基础上从五家公司最终选中了一家公司与之合作。

信息化课程管理初探

信息化课程管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是否区别于传统的课程管理?与传统课程管理相比的优势何在……这些问题在探索之初很难有答案,需要在创新中摸索、梳理和总结。技术项目组依据课程项目组“选修课管理办法”的研讨成果,基于软件公司原有的学生选课功能,且整合了软件公司已有、但没有融合到课程管理平台中的问卷功能、教师申报课程等功能,最終形成了选课课程管理如下的三步曲包括十个基本内容和功能。

第一步曲:课前,①“基本信息”功能:从学生学籍信息、教工信息更新、家长账户上做个性化架构,满足学生只查看自己的选课、教师只评价自己所教课程的基本需求;②“学生对课程的需求调研”功能 ;③“根据学生需求的教师申报课程”功能 ;④学科组长的网上审课功能;⑤“依据教师所提供课程的学生选课”功能 。

第二步曲:课中,⑥“教师对选自己课学生的随堂评价”功能。

第三步曲:课后,⑦“教师对选自己课学生的综合评价”功能 ;⑧“学生对自己选择的选修课程评教”功能 ;⑨“教师查看学生评教”功能;⑩“教师向学校上传授课课程纲要与课件资料等”功能。

与传统的发问卷调研学生选课需求,教师交纸质表申报选修课程,教务老师分学科反馈给学科组长去审核,组织学生涂答题卡选课等大量线下工作相比。信息化课程管理“三步曲十功能”不仅初探了选修课程实施前、中、后所包括的信息化课程管理内容,环环相扣的操作流程还呈现出了课程管理办法中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对课程的无缝管理。这有利于将课程与教师、学生联系在一起,有效探索了因需定教、个性课表生成、评教评学、课程资源库生成等学校信息化课程管理难题。

基于选修课程管理“三步曲”,技术项目组教师后来还对基础课程分层走班选课,发展力课程打通班级、年级和学段的整体选课等功能进行了开发。

以课程评价深入推进

随着“育·英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育英教育品质[2]日益彰显,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更加凸显。以课程评价引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规划自己的成长、综合发展,是学校特别重视的工作。2012年,育英学校组建课程研究院并由校长亲任首届院长,创立课程评价部、主抓学生综合素养积分评价办法的建设。技术项目组的老师依据评价办法,架构不同课程不同评价方式的软件功能:如基础课程积分评价功能,修身课程等级赋分功能、星级评定功能、倒扣分制评价功能,以及发展力课程课堂上即时评价功能等。

例1 积分评价技术支撑学习过程记录

在我国2014年新一轮课改中,着重提出教师要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记录,避免重分数、轻能力的评价导向;在评价内容上要突出价值引领;在评价方式上要突显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上要重视学习诊断与改进。

育英学校几年来注重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依据课改指导方向制定课程评价方案,着重突出过程性评价。技术上,大力建设过程性评价的信息化呈现,实现网络实时记录与反馈。如教师网络同步设置评价内容、同步教学评价,学生和家长在整个学期内随时登录查看学习情况等功能。图1以本学期七年级数学学科为例,呈现了教师对过程性评价内容的设置,每一项评价内容的实际分值由满分值(打分值)与折算比例相乘产生,如“单元测验(第六章实数)”学生看到的打分分值是一百分,而后台实际折算成本学期过程分为四分。这一分值转换功能对细化分值、分层评价指导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例2 “硬件+软件”建设支撑即时评价

“育英大讲堂”是育英学校由学生讲学生听的特色课程,每周四,四个讲堂同时开放,参与的学生人数众多。近500名学生同时上课的走班管理与即时评价是个难点。育英学校引进“活动预约管理系统”硬件,抓住“前台硬件学生刷卡”和“后台软件即时积分生成”软硬件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有力保障了课程实施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具体实施和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六项:①每个学生首先在开学初通过课程管理平台抢选自己心仪的ABCD四档课程;②抢选成功后,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看所选课程的开课日期和地点,如生病也可临时取消选课;③如图2,学生持学生卡在教室门口的“活动预约管理系统”硬件上刷卡签到;④学生刷卡成功后,“活动预约管理系统”提示学生“按时上课”或“已迟到”;⑤在学生刷卡的同时,学生参加学习情况的评价积分同步在后台生成;⑥班主任和家长可以随时通过课程评价平台查看积分与参与学习的情况。这种将硬件与软件捆绑式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带来了便捷,同时笔者认为这个领域还有更多可以深入挖潜的空间。比如,以育英大讲堂为例,基于学生参与人数众多(某些课程超过200人)的现状,学生听课纪律、回答问题态度与数量等的鲜活评价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质量。为使这些即时性的评价能有效落地,还需要创设更灵活的硬件与软件功能,如无线终端实时记录表现、一键补救没带学生卡的学习积分问题等。

例3 权限分配支撑评价角色转变

以往观念中,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师。随着课改中学生主体角色的轉变,课程评价主体也可以随之改变。如育英学校的“学生自主发展社团”课程评价,评价权限从后台直接分配给了“学生社团联盟长”和“学生社长”。即“社团成员”参与“学生自主发展社团”积极与否、贡献怎样、发展力习得情况如何,不由教师打分,而是由自发的发起该社团的“学生社长”打分,而社长当得怎样由社团联盟长给予评价。那么,要想顺畅的实现这些赋分功能,软件系统就要配套开发“社团申请”“社团审核”“社团管理”“社团成绩”等课程管理模块。如每学期初,学生通过平台自主填写“社团申请”、由社团联盟的学生盟长审核等。权限的分配,不仅从技术上实现了对学生评价角色的转变观念,也为课程生长创设了信息化教育空间,网络上学生组建课程的申请书本身就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例4 评价大数据指引学生规划成长

育英课程管理平台现已试行三年,积累了这三年来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所有课程学习大数据,学生“个人综合素养报告单”一目了然的呈现了他在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和发展力课程多个维度、综合发展的指标,个性化的指导了孩子和家长及时调整和规划成长路径,纵向诊断学生在育英学校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化教育体制中的发展情况,而非横向和他人进行比较。这一信息化课程管理模式,便于教师、学生、家长的查询与诊断,也成为了师生、家校互动的窗口。

如图3,学生学习完成各门基础课程的总体积分表,动态呈现了学生九年甚至十二年文化素养的积累与进展,从评价数据可以诊断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个人倾向性、努力改进程度等。基于“育·英课程”体系,每位学生的“综合素养报告单”大数据,指引着孩子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对“追寻属于未来的自己”起到了很好的引领性作用。

以北京市育英学校为例的信息化支撑课程管理与评价探索,代表了一线教师尝试用信息化手段深入学校教育教学,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探索路径。老师们在不断的试错中积累了多种开发经验,也有多种更深入的设想。比如面向教师与学生的软件操作界面设计还需要更加人性化、用户体验还需更加友好,才能减少更多全校师生及家长在软硬件使用中的疑问、操作培训工作等。育英学校正走在教育信息化深入探究的路上。

注释

[1]“育·英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基础课程指向17门国家课程,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修身课程聚焦于学生个人修养、行为规范、责任担当精神的培养,包括践行常规、自主管理和志愿服务等课程内容。发展力课程包括选修课程、终身技能课程、育英大讲堂、学生自主发展社团、竞赛与展示等课程。指向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引导学生在学校丰富的课程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思维优化和实践创造,形成学生成长发育的强固之本。

[2]“育英教育品质”内涵:在关注学校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尊重学生的丰富性、多样性,更加注重发现、发挥学生潜能,帮助每一位学生追寻属于未来的自己。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育英社团
缤纷社团
顾小晶坚守基层育英才
逆境之中育英才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巍巍学府 作育英才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基于学校课程体系文本分析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以京、川、浙三地58所学校为例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