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里姆特女性形象的装饰性寓意

2018-04-30刘艺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象征主义装饰性表现主义

刘艺孛

摘 要:文章结合克里姆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成长环境,并根据克林姆特绘画构成的平面化、夸张变形的形式化以及画面色彩的情感化等有意味的形式处理,主要分析其女性艺术形象在其个性化的装饰性绘画语言背后隐藏的情欲、新生、死亡的时代寓意性主题。

关键词:克里姆特;装饰性;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寓意性

一、克里姆特的艺术背景

克里姆特(1862—1918)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动荡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文艺复兴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被世纪末非理性的神秘主义、怀疑主义和浪漫主义取代,从而引发艺术领域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艺术”运动,它涉猎建筑、雕塑、平面设计、绘画艺术等,内容十分广泛。1898年,克里姆特带领19名学生退出学院派,创办面向象征主义和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的新杂志,标志着维也纳分离派的正式成立。他们认为画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绘画语言,而学院派令人窒息的氛围正是导致艺术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因素。他们的口号是:“将艺术献给它所在的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的艺术。”[1]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分道扬镳,将中世纪、非洲、东方元素融入作品,将实用性与创新趣味结合,求新、求异、求怪。

克里姆特自幼深受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的父亲的影响,走上绘画艺术的道路,早年经过多年的学院式训练,具有很强的传统绘画功底,绘画属于古典主义与自然写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动,艺术功能的改变,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文学艺术运动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征主义“用外界的物象隐喻或暗示某种神秘的构成,在作品中倾注作者大量的主观情感和意念,强调形象及色彩的隐喻性、象征性,通过艺术化的客观对应物来表达某种思想。”[2]表现主义“强调以色彩和形式要素进行‘自我表现,通常运用扭曲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来表现某种朦胧的创造冲动和对既有绘画秩序的反感。”[3]克里姆特吸收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手法,打破传统古典写实绘画的桎梏,追求创新,强调主观个性, 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效果,以特定的形象表现要阐述的观念和内在精神,将传统写实的人物嵌入装饰性平面构图,同时将日本浮世绘和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元素加入绘画创作,既有装饰性趣味又有象征性意义。

二、女性形象的装饰性寓意

(一)情欲

克里姆特早期的作品,女性形象多被塑造成邪恶的巫婆、妩媚的充满情欲的女妖,全身散发着无穷的诱惑与致命的邪恶气息。

最典型的是1901年创作的《朱迪斯》,朱迪斯是《旧约》中的传说人物,她在亚述大军围攻其家乡伯图里亚时,为了拯救自己的城市,潜入敌营,以美貌获得了亚述统帅赫罗弗尼斯的信任与爱慕,后来在赫罗佛尼斯醉酒之后取其首级,亚述军队也因主帅遇刺而溃败。朱迪斯被誉为以色列女英雄,是历代欧洲艺术家所喜爱的角色,大量相关的绘画、雕塑、戏剧作品,主要描述她斩下敌军元帅首级的情节,弱化美色的一面,具有代表性的是17世纪意大利女艺术家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的《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集中笔力描绘女英雄勇猛无畏的形象。

克里姆特一反常态,他将笔下的朱迪斯描绘成一位放荡的少妇形象,她睡眼惺松,眼睛半睁半闭,双唇似在梦呓,表现出一种短暂、庸懒的满足。画面除面部和裸露的身体,整个画面的背景、服饰都填充进抽象的几何图案,各种平面的装饰纹样,形成富有东方色彩,弥漫出浓烈的抽象、象征和神秘气息,强化出魅惑诱人的情欲色彩。

类似的女性形象还有《达娜厄》,裸女夸张的臀部、裸露的乳房置于视觉重心, 女人挑衅的神态和傲慢的姿势意味着大胆的性暗示,平滑的发束使弯曲的身体和强大的直线水流之间不再突兀,平面化装饰性图案的背景衬托,使得蜷缩的裸女体态丰满、性感,更具神秘、颓废、妖媚的情色诱惑。

(二)新生

当女性被特有的神秘、颓废、妖媚与情色的恍惚气氛包围时,克里姆特又不满足于单一的情欲形象塑造。人类超越了世俗的欲望之后,便到达了另一个超然且崇高的彼岸,人类走向死亡的路途中,女性孕育生命的特殊能力,繁衍后代,创造新的生命、新的世界,让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生生不息。因此女性孕育新生的主题,便在克里姆特象征性装饰性绘画语言形式下诞生。

创作于1903年《希望》描绘了即将分娩的女性。画面采用非对称构图,主体部分是孕妇低着头,将目光落在膨胀肚皮上,即将出生的小生命加重了孕妇的重量感。她华丽长裙下的一个小骷髅以及三个满面愁楚、神情倦怠的女性,画面采用装饰化图案造型,除面部和裸露的身体,服饰填充进抽象的几何图案,色彩艳丽,暗色背景中弥漫着神秘的色斑。各种平面的装饰纹样,强烈的平面感,璀璨的装饰性效果,使作品的绘画性和工艺性达到高度和谐,浓烈的抽象、象征气息扑面而来。在“画出来的镶嵌”绘画中,虽然预示着死亡的骷髅和象征着痛苦、疾病和死亡的鬼魅形象加重了女主人公的忧郁以及内心的沉重感,给画作埋藏着一种令人惴惴不安的气氛和悲情的色彩,但新生希望仍是画面的主题曲,怀孕的女人低头注视着自己鼓起的肚皮,繁衍的希望如火苗在燃烧。

1905年创作的《女人的三个阶段》,表达了他对女性的肯定。画家将女人的幼年、青年和暮年三个阶段浓缩在一幅画中,画面构图类似十字架,上方人物后面是大块黑色,前景是老年女人低头驼背凸肚,枯瘦犹如骷髅,生命走向枯竭,似乎都暗含着死亡,但前景中的中年、小孩的排列也预示着尽管人最终都逃不过走向死亡的命运,但女人生兒育女,一代代在延续着人类的生命。《女人的三个阶段》中很明确的几大部分,没有过多的过渡和虚实处理,黑色和白赭色横向贯穿了画面的背景,与红金色为主的立面形成了一个十字的整体平面。三位不同年龄女性没有用明暗投影来表现三维空间的距离,而是通过平面的上下位置暗示三维空间的距离感,人物的处理,没有严格的明暗交界线和明暗对比的空间,人物的轮廓以线条表现,轮廓线与平面结合扩大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背景里大大小小的圆形宛如人体里一个个微小的孕育出一个生长、老化、消亡的人生过程的细胞。整个画面在富有感染力的独特绘画样式中凸显其生命的繁衍、女性不断创造新的生命的主题。

(三)死亡

世纪的转换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和惊慌,死亡是人类不可逆转且永恒不变的话题,人生无论多么的美好,总是短暂的瞬间,生命终归属于沉寂。克里姆特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常常偏离早期那种愉悦的肉感画面,转向命运题材的寓意,或许他自身逐步感受到了死亡的逼近,此时的作品已经将他对新生和死亡的主题结合在一起,意味着宇宙和人生是一种循环,表达了人生无常、生死轮回,一切都在命定之中的感慨。

取材于圣经故事的《莎乐美》,裸露的双乳充满淫艳性感,僵硬的双手呈现出可怕的杀气,美丽的面孔隐含着悔恨之意。画面下部隐现约翰半个头像,莎乐美冷艳的面孔、袒露的胸肩采用写实描绘,画面其余则填满了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图案纹样,这种装饰效果潜藏着一股悲壮的冲击力,妖艳、死亡和梦幻充满了这个装饰空间。

创作于1911年的《死神与生命》,是画家后期艺术的转折点。这幅画耗费他诸多心血,第一稿将金色作为底色,1912年他换成灰黑色。画面左侧表情狰狞诡异、身披十字架长袍、骷髅头的死神形象,正戏谑嘲讽地窥探着右侧一群酣睡的人们:花季少女、温柔母亲、新生幼儿、健壮男子、衰年老妪等,这些不同历程的形象紧紧偎依成为一团,却像是宇宙中一个生命的胎胞飘荡在宇宙间,周围有象征死亡的深渊。画面里拉长的死神像,更显出在死神面前的渺小,死神装饰以密密麻麻的黑色十字架,增加阴郁的氛围与悲剧成分。克里姆特擅长运用扭曲的动势、纠缠的人体、夸张的姿态来展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构图打破了欧洲古典绘画讲究的对称和平衡,除人物面部和身体裸露外,服饰是抽象的几何图案,背景的深色犹如深渊。整个画面在绚烂豪华、充满象征甚至神秘意味的气氛中,蕴含着人类苦闷、悲痛、沉默与死亡的悲剧气氛。

三、结语

克里姆特在女性题材作品中寓意情欲、新生、死亡这些主题时,不追求立体纵深感,而是采取单线大色块平涂,对画面进行平面化处理,同时运用拼贴手法处理繁复的背景以及服饰,满足画面装饰性的需要,模糊艺术中真实与幻象的区别,符合主题的需求。

克里姆特也从不将艺术作为生硬的道德说教和政治工具,他的作品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而是侧重通过造型描绘个人内心的感受,笔下的女性身形与五官都经过夸张变形,有的甚至故意夸大人体的某些部位,比如丰满的胸臀、纤细如水蛇般扭动的腰、普遍带有潮红的面部表情,或是充斥着情欲和性欲的诱惑,或是表现女人初为人母的喜悦。

在色彩的处理上,克里姆特不受描绘对象本身及环境固有色的限制,他喜欢用细腻的蓝色表露他对女性隐晦的情感。这类具有东方神秘气质的色彩被描绘成缠绕在女性身上的唯美蓝色纱幔,或是女人体边缘若影若现的蓝色曲线,或是作为抽象符号的几何图案出现在装饰物上,画面中的金色与蓝色对比也构成了显性情感与隐性情感的对抗,总之色彩的处理服务于情感诉求。

克里姆特注重形式设计风格,采取镶嵌、点彩等装饰工艺,表现画面特有的肌理效果,打破了绘画与实用美术的界限,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设计感。非对称的构图、图案化的造型、金碧辉煌的基调、象征中潛在的神秘主义色彩、强烈的平面感和富丽璀璨的装饰效果,使画面弥漫着强烈的个性气质。

克里姆特笔下的女性并非真实的刻画,而是通过各种形状的组合,装饰色彩的巧妙搭配,从而创造一种独特且新颖的装饰效果,达到人物平面化与色彩高度和谐的统一,既符合观众的欣赏需求,又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诉求,服务于主题,将女性形象作为寓意性绘画的载体,对情欲、新生、死亡的主题进行探讨,不仅在视觉上打动人们,更是激发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因此克里姆特的作品“不只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叶特有的神秘、颓废、妩媚与情色的恍惚氛围,更是超越了人类的欲望之后,达到的另一个超然、崇高与孤独的金碧辉煌的彼岸。”[4]

参考文献:

[1]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28.

[2][3]吴旭敏.克里姆特作品的精神内涵[D].郑州大学,2014.

[4]何政广.克里姆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序言.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象征主义装饰性表现主义
《阿甘正传》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与英国象征主义诗人的比较研究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Marco M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