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日报二论乡村振兴:我们要怎样建设乡村?

2018-04-28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康城乡融合

我国是一个拥有13.8亿人口的大国,2016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迁往城镇。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届时仍将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面对这么庞大的农村人口、这么广袤的乡土大地,中国的乡村振兴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也一定能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农情的乡村振兴奇迹。

乡村振兴必须重塑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发展不是同步,而是“优先”;城乡关系不是微调,而是“重塑”。词语的微妙差别,体现的是政策的重大变化,她是“重中之重”的落实,她是“念兹在兹”的落细,她还是“重锤响鼓”的升华。“三农”,在新时代前所未有地站到了决策的核心平台。该怎样把“重塑”和“融合”悟透、做实呢?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积累了雄厚的能量,为全面开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反哺“三农”构建了坚实的物质支撑;连续14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出,为凝聚全社会力量重农强农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制度、政策和文化基础。推进城乡融合,必须切实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人、财、物”等方面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同时,努力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三农”的激励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磁吸”和“药引”效应,吸引和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要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保障。要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着力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体制障碍。

乡村振兴必须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导向,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农业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在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与此同时,出现“多了多了,少了少了”所谓“成长中的烦恼”。面临这样的形势,农业必须实现工作导向的重大转变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要建立大食物观,统筹衡量“获取什么”;要珍惜资源、对接需求,明确“产出什么”;要把环境保护作为硬任务,注意“留下什么”;要构建田园生态系统,思考“贡献什么”。

乡村振兴必须着眼于文化兴盛、治理有效,坚持农村和谐发展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文化振兴是其中应有之义和当然内容,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构建新时代乡村新文化。要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土文明。要引入现代科学文明,在乡村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新风尚。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观的力量,为人生赋值、为乡村定规。乡村振兴自然少不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然要走“善治”之途。要在乡村推进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最终实现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建立完善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成为和谐善治的农村。

乡村振兴必须以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为目标,坚持农民共享发展

“勤为政者,贵在养民;善治国者,必先富民。”而对于农民占有人口比例大的我国来说,“富民”的重头和大头自然是“富农民”。可以说,如果农民没有小康,我们的小康就是拖着“短腿”的小康、低水平的小康、被平均数掩盖的小康;如果农民没有富裕,我们的富裕必然也是脆弱的富裕、不平衡的富裕、不可持續的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重点关注广大农户的权益,尤其是传统农区的农户,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时,要防止工商资本对普通农户的挤压和对农村资源的掠夺。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要以产业为基础,以共享为核心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要把脱贫攻坚当作一场战役,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决胜方略,以凝聚各方合力为决胜之要,以落实责任为决胜之基,用非常举措打赢这场攻坚战,从而让贫困人群尽快搭上小康和富裕的快车,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共图乡村振兴的伟业。

怎样建设乡村?怎样振兴乡村?路径已经规划,目标正在前方。肩负着历史的重托,承载着民族的希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正迈出雄健的步伐。(来源: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小康城乡融合
我家的小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融合》
小康之路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