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
——以河南省城市区域为例

2018-04-28熊飞飞

关键词:人口素质城镇化河南省

熊飞飞, 李 菲

(长安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 710064)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它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人口集聚规模、居民收入水平、社会结构状况等方面[1]。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它能够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产生规模与集聚效应,能够充分带动周边县域以及城郊地区的快速发展,转化农业人口,促使地区人口结构转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然而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城市化发展所涉及的人口集聚、社会转型、经济结构优化等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高城镇化水平是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标志。

一、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北京、上海等政策性城市发展迅速,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指标有城市人口比重、非农业产值比例、年人均消费额等,主要从要素投入、人口素质、金融深化、政府作用、空间集聚水平、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等7个方面研究城镇化的影响因素[2]。(1)要素投入是指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4个方面,具体的要素投入表现形式为劳动成本、土地成本、资本投入。学者认为要素投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卫兴华等认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而这种高速增长归结于资本要素的高投入[3];汪段泳等认为城镇化水平低的国家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4];刘生龙等认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将维持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5]。(2)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上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研究者认为人口素质的衡量主要表现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它在经济与社会的深化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城市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赵秋成认为人口素质低下制约了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6]。(3)金融深化作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城镇化水平越高,其金融深化的程度就越高。很多研究者把金融深化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蒙荫莉认为金融深化程度与城镇化水平存在双向因果关系[7]。(4)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推动,政府作用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李强等认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8]。(5)很多学者从空间集聚的视角去研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葛立成揭示了产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显著正相关性[9]。(6)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通过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成为一个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王国刚认为加大消费性投资与城市政府的财力关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可以促进城镇化进程[10]。(7)经济发展水平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反映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王小鲁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11]。本文查阅文献,确定了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7个指标体系,来构建城镇化发展的数据模型,探索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城镇化影响因素模型的假设与构建

(一)要素投入

经济发展首先需要要素投入,要素投入包括劳动成本、土地成本、资本投入。伴随城镇化过程而来的是城市面积扩大,直观表现为居住面积增加,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同时城镇化过程带来劳动成本和土地成本上升。原假设H1:要素投入通过经济发展对城镇化不起正向作用。备择假设H1o:劳动成本、土地成本、资本投入通过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二)人口素质

城镇化程度与人口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城市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人口素质迅速提高[12]。人口素质主要变现为人口的教育水平,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越高,城镇化程度就越明显,其对城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来体现。原假设H2:人口素质对城镇化不产生影响。备择假设H2o:人口素质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产生影响。

(三)金融深化

现代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和推动力,资本的深化程度越高,对现代信息化工业的促进就越快。保险、证券、银行是承担整个城市资本流通的主要渠道,城镇化水平发展越快,该渠道就越完善,金融体系通过影响经济发展来促进城镇化进程。原假设H3:金融深化对城镇化不产生促进作用。备择假设H3o:金融深化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产生促进作用。

(四)政府作用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工业的集聚效应、商品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来人口的集中,使得城市不断扩大,形成城镇化现象[13]。政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直接作用,又通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城镇化发展。原假设H4:政府作用通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促进城镇化。备择假设H4o:政府作用通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城镇化。

(五)空间集聚水平

空间集聚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存在密切关系,产业集聚造成人口非自然暴增,这种机械式增长必然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同时,城市工业和商业的集聚以及社会资源的集聚使得城市人口收入增长,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14]。原假设H5:空间集聚水平对城镇化进程没有影响。备择假设H5o:空间集聚水平对城镇化进程产生直接影响。

(六)消费需求

消费水平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消费需求又拉动经济发展。城镇化程度越高,经济水平就越高,该地区人口的消费需求就越大。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其需求量越大,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随之而来的是高速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原假设H6:消费需求对拉动城镇化进程没有影响。备择假设H6o: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城镇化进程。

(七)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对城镇化进程起直接促进作用[15]。原假设H7: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不起作用。备择假设H7o: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起直接作用。

根据以上假设,设置要素投入、人口素质、金融深化、空间集聚水平、消费需求、政府作用、经济发展水平7个变量,城镇化水平为因变量。根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模型见图1。

图1 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由多个因素构成,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来考量,并且各个影响因素不只对城镇化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来间接影响城镇化进程。通过因果模型能够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回归方程

Y=a+b1X1+b2X2+b3X3+…+bnXn+e,

可以反映外生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也能表现出内生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间接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基于因果模型对数据的要求以及对各项指标需要,本文采取的各项测度都来自于查阅文献。数据来源于河南省1990—2014年的统计年鉴,查阅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统计文献,根据模型需要,选取相关的指标数据。

(三)数据处理与假设检验

1.数据预处理

城镇化影响因素各项指标的选取依据文献综述部分,梳理城镇化相关研究,归纳影响城镇化水平发展的7项指标,即模型中的变量,分别是要素投入(X1)、金融深化(X2)、空间集聚水平(X3)、人口素质(X4)、政府作用(X5)、经济发展水平(X6)、消费需求(X7),3个城镇化水平衡量指标,即模型中的因变量分别是年人均消费额(Y1)、非农业产值比重(Y2)、城镇人口比例(Y3)。

城镇化主要影响因素7个变量中,要素投入用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来观测。根据数据的可收集性,土地投入用商品房销售面积作为观测值,劳动力投入用城镇人口从业数作为观测值,资本投入用固定资产总额作为观测值,确定了3个二级变量指标:商品房销售面积(X8)、城镇从业人口数(X9)、固定资产总额(X10)。金融深化用利率水平、金融发展水平观测,以贷款年底余额(X11)、存款年底余额(X12)、保险公司保费收入(X13)作为观测值,为3个二级变量指标。城镇空间集聚水平主要从人口集聚规模、交通以及人口的流量来观测,分别以人口密度(X14)、客运量(X15)、民用汽车拥有量(X16)作为观测值,为3个二级变量指标。人口素质主要从受教育程度和学历结构角度观测,受教育程度越高,高学历人口数量占比越大,人口素质相对来说就越高。本文以大学生毕业人数(X17)、普通高等院校在校人数(X18)作为二级变量指标,为人口素质的观测值。政府作用主要用政府财政收支为观测值,以公共财政收入(X19)、公共财政支出(X20)作为2个二级变量指标。经济发展水平用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观测,以国民生产总值(X21)作为二级变量指标。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观测,以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X22)作为二级变量指标。

2.假设模型的拟合优度与假设检验

运用SPSS19.0软件,根据假设模型建立的分析路径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与系数评估对模型进行调整,结果见表1。

表1 模型的拟合与适应性检验

路径一,回归方程总体性检验的F值为2 770.22,达到了高度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为1,说明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成立;路径二,回归方程总体性检验的F值为2 645.278,达到了高度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为1,说明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成立;路径三,回归方程总体性检验的F值为33.100,达到了高度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为0.987,说明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成立;路径四,回归方程总体性检验的F值为4 802.71,达到了高度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为1,说明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成立。

表2 假设路径的回归系数

由表2得到要素投入、金融深化、空间集聚水平、人口素质、政府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存在Sig.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该6个主要变量均与城镇化水平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消费需求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不存在Sig.小于0.05,接受原假设,说明消费需求不通过经济对城镇化水平有影响或者变量选取的指标不符合。对于表中各个不符合该模型的变量指标不再一一赘述,在后期的数据统计中直接剔除。

(四)系统模型的总体评价

运用SPSS1.9软件,对河南省1990—2014年各项与城镇化水平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最初模型所得的统计值,建立新指标变量与城镇化水平的最终模型

根据模型计算得出各个变量的最终得分,影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变量是要素投入、金融深化、空间集聚水平、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变量指标主要有商品房销售面积、城镇从业人口数、固定资产总额、贷款年底余额、存款年底余额、人口密度、民用汽车拥有量、大学生毕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由要素投入得分为-0.139、金融深化得分为-0.39、空间集聚水平得分为2.567、人口素质得分为0.9145、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2.824,可知河南省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口素质、空间集聚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要素投入中3个二级变量指标商品房销售面积、城镇从业人口数、固定资产总额都直接对城镇化水平产生作用,固定资产总额通过对经济的影响间接对城镇化水平产生影响。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存在负值,说明其不能作为促进城镇化水平的因素。城镇从业人口数与城镇人口比例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农村人口占比基数大、城镇化水平不高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外乡务工人员占城市常住人口比重大,使得城市人口流动性大,城市从业人口数与城市人口数不能保持相同的增长趋势,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城镇化水平。

金融深化中3个二级变量指标贷款年底余额、存款年底余额、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都对城镇化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存款年底余额、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还间接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产生影响。贷款年底余额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正,存款年底余额和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河南省金融深化水平不够,贷款年底余额越大,表明经济活力越大,对城镇化的影响越明显。存款年底余额对城镇化有负面影响,是因为河南省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而农村地区对资金的管理主要是以储蓄为主,其他诸如保险等形式的金融理财意识薄弱。

空间集聚水平中2个二级变量指标人口密度和民用汽车拥有量对城镇化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人口密度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产生间接影响,说明人口密度能够充分反映城镇化水平。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多少反映了该城市的城镇化程度。空间集聚水平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因素中得分排第二,与该省人口密度有着重要关系。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城市发展带来充足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但在城镇化发展后期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和人口问题。

人口素质中二级变量指标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对城镇化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并作用于经济,对城镇化水平产生间接影响,表明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是河南省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人口素质在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得分占比0.914,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正相关因素中影响最小,反映河南省的教育总体不够成熟,教育水平还较低,实际表现为河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占人口总数比重较小,重点大学与院校较少,高等人才缺乏。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各项指标的回归系数值都较大,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影响,其他各个变量通过对经济的作用间接影响城镇化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占主要作用,该省后期应把经济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结论与讨论

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是主要动力。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带来的城市问题与人口问题是后期城镇化发展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的户籍政策可以解决城市与农村地区差异过大的问题,但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金融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促进金融深化,促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带动城镇化发展

河南省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把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份经济总量上虽然较为靠前,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相较于发达省份还较低,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河南省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乡人口流动

城乡人口流动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阻碍河南省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障碍有:一是户籍制度限制。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户籍限制逐渐缩小。河南省的户籍制度改革进度相对缓慢,随着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差异化逐渐加大,表现明显的是城市与农村人口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地区形成虹吸效应,导致农村地区不断衰落,使得城市与农村地区人口交流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农民工流动。城镇化发展形成虚化,城市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却没有提高。二是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应以城市为依托,开发乡镇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应主要表现为省会等超大城市的发展,把地区小城镇的不断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化发展由点及面,带动全省各地区城镇不断发展扩大。

(三)促进金融深化,提高金融发展水平

河南省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尤其表现在农村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逐渐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出现结余,而该省农民主要的金融投资形式以银行储蓄为主,同时农村地区伴随出现金融诈骗、赌博等非法金融活动,对河南省的金融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尤其是农村地区过量的储蓄不利于经济发展。河南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金融监管与规范,创新金融发展形式,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为农民提供规范合理的金融投资产品,促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深化,活跃农村经济,带动整个农村社会发展,进而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

(四)促进教育水平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河南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而人口的整体素质则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表现为整体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提高科技实力要以高等院校和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为依托,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只有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其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河南省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重点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投入,培养卓越的科技人才,为经济发展创新提供科技支持。人口素质决定了一个地区总的劳动力水平和人力资源总量,河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占人口的总比重较低,该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高等院校的投入力度,改善人口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巧.中垣城市化道路的检视与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23-25.

[2] 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117-124.

[3] 卫兴华,侯卫民.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7): 15-22.

[4] 汪段泳,朱农.中国城市化发展决定因素的地区性差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66-71.

[5] 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经济研究,2010(3):4-15.

[6] 赵秋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J].管理世界,2000(1):121-130.

[7] 蒙荫莉.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效益的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138-140.

[8]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9] 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56-62.

[10] 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70-81.

[11]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20-32.

[12] 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等.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10):70-77.

[13] 袁晓玲,王霄,何维炜,等.对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38-41.

[14] 汪晓梦.皖江城市带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1-44.

[15] 晋艺波.甘肃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66.

猜你喜欢

人口素质城镇化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素质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家乡的城镇化
倡导全民阅读工作研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