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何氏三杰」音乐文化的成因与发展

2018-04-26梁文珊

岭南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三杰广东音乐何氏

文|梁文珊

广东番禺沙湾“何氏三杰”是广东著名的音乐家,他们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何氏三杰”分别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他们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流传至今都是广东音乐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之作,他们是广东音乐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光辉篇章。

“何氏三杰”音乐文化的形成原因

(一)沙湾的历史、地理、民间民俗文化为“何氏三杰”音乐文化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广东番禺沙湾镇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享誉南国,是广东音乐的摇篮和发源地,被誉为“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音乐的杰出代表“何氏三杰”在广东番禺沙湾镇产生,自然离不开沙湾镇本身有着培育音乐家独到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首先,番禺沙湾镇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据记载,南宋期间,何氏家族从内地迁入,在沙湾镇购买了大量田地,定居沙湾,子孙繁衍,成为一个庞大且富饶的家族。有谚云:“沙湾何,有仔吾忧无老婆”。与此同时,沙湾镇毗邻我国港澳地区,交通便利,方便许多音乐家往来学习和交流。“何氏三杰”都曾往香港有过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经历。

其次,沙湾镇文风鼎盛,文化民俗积淀丰厚。沙湾的璀璨文化是多方面的:第一,沙湾镇有着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屋宇,其灰塑、砖雕、木雕、石刻等,令人赞赏不已。第二,沙湾还拥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沙湾舞龙,舞鳌鱼和沙湾“飘色”。

民间传统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孕育在这片历史文化丰厚土地上的“何氏三杰”创作的广东音乐,受到沙湾镇地理、经济、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何氏家族的历史发展、家族文化奠定了“何氏三杰”音乐发展的基础。

公元1233年南宋时期,沙湾何氏族人从广州迁到番禺县沙湾镇,在沙湾镇落地生根、子孙繁衍,成为一个庞大的何氏家族群体。沙湾何氏宗族的知识分子,家族经济雄厚,他们时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吹拉弹唱。其中何博众是这个时期广东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何博众,1833年生于沙湾镇北村(卒未详),因家中排行第四,族人称之为“博众四”,也被誉为“琵琶大王”。其创造出岭南风格的“十指琵琶”技艺在何氏家族中世代相传。何博众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刚劲、清新的风格,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尽管创作比较简单粗糙,却对“何氏三杰”此后的音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广东音乐经典名曲《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都是他们根据何博众最初留下的素材进一步发展创作的。

何氏家族提倡儒家教化,其子弟受儒家礼乐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何氏三杰”的音乐风格受到儒家礼乐的思想影响。并且,何氏家族有着祖辈相传的优良传统,其中“何氏三杰”就延续完成了许多几代先人的共同努力而创作出的“祖传秘谱”。以他们为代表的“广东音乐典雅风格”就在何氏家族这种书香世代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中兴起、传承和发展。

民间传统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孕育在这片历史文化丰厚土地上的“ 何氏三杰” 创作的广东音乐,受到沙湾镇地理、经济、历史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何氏三杰”音乐风格及创作

“何氏三杰”的音乐作品风格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何氏三杰”最为突出的音乐风格是被音乐界专家学者称为“广东音乐典雅风格”。呈现出幽雅古朴、清新飘逸、委婉柔和、乐句轻快的特征。体现这类风格的音乐作品,有《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和《平湖秋月》等。第二、由于社会历史的关系,“何氏三杰”的音乐作品中,有许多根植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节奏明快急速、旋律刚强激越,仿佛发出震撼人心的呐喊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呼唤的音乐作品。代表作有《赛龙夺锦》《华胄英雄》《旱天雷》和《步步高》等,

(一)何柳堂

何柳堂,生于1872年,卒于1933年,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是“何氏三杰”中最年长的。何柳堂生长在音乐世家,祖父何博众从小教他演奏琵琶的,对他的音乐艺术发展影响至深。他继承了家传的十指琵琶技艺,琵琶演奏技术精湛。他曾在香港“琳琅幻境”音乐部当音乐员;也曾在“钟声慈善社”任广东音乐与粤剧教师,是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者。

1925至1930年,是何柳堂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首先,他加工整理、再创作了3部祖父何博众的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和《赛龙夺锦》。这3部作品至今都是广东音乐中,广为流传、无可替代的代表之作。

其次,在整理改编何氏家族流传下来的乐曲的同时,他又大力从事个人创作,开始运用新颖创作技法,使得作品更加成熟丰满,具浪漫主义色彩。《七星伴月》《回文锦》《金盆捞月》等数十首名曲均是他的个人作品。他开始改变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创作的音乐创作方式,在广东音乐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何与年

何与年,生于1880年,卒于1962年。与何柳堂一样,他自幼生活在音乐世家中,精通琵琶、三弦、扬琴等乐器,是广东著名的多产音乐家。

在音乐创作上,何与年继承了何博众、何柳堂乐曲中古朴、幽雅、节奏性强、调色变化丰富的优点,还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运用西方音乐的三段体的曲式,旋律技法日趋成熟,乐曲旋律优美,音色华丽。代表作有《晚霞织锦》《齐破阵》《骇浪》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何与年的创作思想、创作方式、创造套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如《广州青年》《长空鹤唳》《冷雨凄风》,节奏强烈,旋律刚毅,体现出一个抗日救国、热血青年的本色。

何与年对广东音乐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贡献。他为粤剧伴奏和唱腔设计的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粤剧未能充分地运用音乐气氛。他提出根据剧情创作音乐,用音乐手段解决静场问题。广东音乐正是为解决静场问题而产生的过场音乐,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乐种。

(三)何少霞

何少霞,生于1894年,卒于1942年,音乐教育家、琵琶演奏家。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是何少霞从事音乐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与何与年一样,何少霞的音乐创作喜好华丽的音色,他的音乐作品中体现了一些西方音乐的特点。他的古典文学修养深厚,善于将文学语调融入唱词中,不喜欢拖泥带水,力求简练,如《一代艺人》《游子悲秋》《陌头柳色》等,演唱效果极佳,深受粤曲名家和广大群众的喜爱。

何少霞是一名出色的乐器演奏家。他善于演奏琵琶、二弦、南胡等乐器。在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他常用南胡、二弦演奏,与何柳堂、何与年、吕文成、尹自重等人合作灌唱片,如《赛龙夺锦》《雨打芭蕉》《七星伴月》等。

何少霞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传道者。他自毕业后,就一直在教授音乐,许多粤剧演员、器乐演奏员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广东音乐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何氏三杰”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影响

广东音乐发源于沙湾,早期广东音乐的主要演奏家和作曲家几乎都出自这里的何氏家族。从何博众到“何氏三杰”,他们的音乐生活在广东音乐的发展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学者曾概括何氏家族的广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由博众四(何博众)时期手弹、口授、耳听、心记到何柳堂的承上启下,整理提高而以至何与年、何少霞大量的富有个人特色的创作,标志着何氏家族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亦是整个广东音乐发展的缩影。”注[1]

“何氏三杰”对于广东音乐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使广东音乐升华至崭新境界。首先,“何氏三杰”在乐曲创作上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何柳堂开始,广东音乐的创作已进入了抒发创作者内心世界、追求音乐意境的更高阶段。在广东音乐的发展史上,何柳堂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其二,20世纪30年代,在广东音乐进入鼎盛期的同时,粤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何与年尤为突出,他解决了粤剧场静的问题,从而奠定了广东音乐在粤剧中的地位。

其三,“何氏三杰”都曾长期教授广东音乐,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广东音乐家,为广东音乐此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其四,“何氏三杰”整理和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广东音乐作品,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由博众四(何博众)时期手弹、口授、耳听、心记到何柳堂的承上启下,整理提高而以至何与年、何少霞大量的富有个人特色的创作,标志着何氏家族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亦是整个广东音乐发展的缩影。」

注释:

[1]梁谋:《沙湾何氏族人对广东音乐的贡献》,载《广东音乐与何氏三杰研讨会文章汇编》,2005年2月,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广州市番禺区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第42页。

参考文献:

[1]《“广东音乐”文化研究》,陶诚著,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从番禺沙湾的历史文化看沙湾飘色》,李珠志著,艺术视觉,2010年4月。

[3]《世纪岭南音乐发展的定位与走向》,何兵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私伙局”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历史贡献》,万钟如著,雨中行,2012年第4期。

[5]《沙湾何氏族人对广东音乐的贡献》,梁谋著,广东音乐与何氏三杰研讨会文章汇编,2005年2月。

[6]《人文地理学视域下沙湾镇何氏家族广东音乐风格形成之研究》,马达、梁倩静著,音乐探索,201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三杰广东音乐何氏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论广东音乐的发展和与中国钢琴音乐的交融
三天两夜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白色鸡汤
培养“硅谷三杰” 她是美国最酷、最美的母亲
广东音乐中的拉弦类乐器
何氏“十全大补粥”
野餐记
白色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