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体验,让学生感受音乐创作手法

2018-04-25臧凤皎

创新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八音丝竹二胡

臧凤皎

【教学内容】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江南丝竹》。

【教学分析】

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八首,号称“八大名曲”。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

《紫竹调》原是一首具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曲调清新明快,节奏流畅活泼,情绪乐观亲切,具有浓郁的吴地风格。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江南丝竹的流行地和主要乐器。

在欣赏《紫竹调》的基础上,学生初步了解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的音乐特点。

通过聆听《紫竹调》,引导学生对乐曲的“加花”手法进行分析、感受,了解江南丝竹的即兴演奏手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的音乐特点。

引导学生体验“加花”手法。

【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和音乐教学的要求,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是: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感体验和参与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来欣赏、分析音乐,视听结合让学生的思维及注意力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标导引,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特点。在一节课中,我们不仅仅要实现课时目标,更要关注音乐课程目标、教材分册目标和单元目标,执教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才能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语言,只有具有真正感受音乐魅力,获得音乐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与意图】

1.八音之乐,了解乐器分类

(1)二胡演奏导入

在本节课一开始,老师想为同学们演奏一件乐器。(师用二胡演奏《无锡景》选段)老师演奏的乐器是人人皆知的二胡。考考同学:你知道二胡是如何发出声音来的吗?(学生回答)

老师小结:通过弓毛和琴弦相互摩擦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这就是二胡的发声原理。根据发声原理分类,二胡属于拉弦乐器。

设计意图:由教师演奏学生熟悉的二胡,引发学生对于乐器发生原理的思考,这样做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引起学生对丝竹乐器的关注,三是为接下来的乐器分类学习进行铺垫。

(2)八音分类

在清代之前,我国的民族乐器并不是根据发声原理进行分类,而是根据乐器制作材料以及性能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这种分类法被称为“八音”分类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问:二胡在“八音”中属于什么类别呢?—丝(丝指的是所有的丝弦乐器)

提问:同学们对“八音”有什么想了解的?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民乐演奏。(播放江南丝竹《行街》片段)

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视频中主要有哪些乐器在演奏?视频中主要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什么类别?

答:二胡、琵琶、扬琴、阮—丝弦乐器;竹笛、箫—竹管乐器。

采用“丝”与“竹”制作的乐器所演奏的音乐称为“丝竹乐”。

(3)“丝竹乐”简介

“丝竹乐”源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竽瑟之乐”,隋唐大曲中也有“丝竹相和”的器乐伴奏形式,至宋元形成称为“细乐”“清乐”的纯器乐合奏的丝竹乐,明清时东传日本。流传至今的丝竹乐乐种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影响较大的是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和云南丽江的白沙细乐等。

(4)引出本节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江南丝竹”,感受丝竹乐的风采。出示课题《江南丝竹》。

设计意图:从二胡的发声原理开始,引发学生对现代民族乐器分类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再到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引发学生对古代乐器分类的关注。通过观看视频、说说乐器、想想类别,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了解“丝竹乐”,激发学生产生对“丝竹乐”学习的欲望。

2.弦音和鸣,感受江南丝竹

(1)初识江南丝竹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简单了解江南丝竹。(播放江南丝竹介绍片段)

提示:请同学们关注视频介绍中关于江南丝竹的流行地区、主要乐器。

交流:江南丝竹主要流行地、乐器等。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乐音乐的统称。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竹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

知道了江南絲竹的流行地区和主要乐器,自然就要来聆听一番了。今天我们欣赏的是江南丝竹《紫竹调》,江浙地方戏常用它做穿插的小调,在沪剧中,该曲还成为沪剧常用的一个唱腔。这首乐曲就是由沪剧曲调改编、发展而成的江南丝竹代表曲目。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介绍“江南丝竹”,较好做到了视听结合,既能观察到其中的主要演奏乐器,又能聆听到曼妙的丝竹音乐,更主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后对于概念的掌握。这样的做法比起直接出示一个概念更能让学生牢记。

聆听《紫竹调》。

(2)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特点

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江南丝竹音乐形成了“小、细、轻、雅”的风格特点。“小”是指乐队编制的小型灵活,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江南丝竹的“细”是指演奏风格上的细腻委婉。江南丝竹演奏风格上的细腻委婉与乐队即兴演奏有关,演奏者之间配合默契,大家在磨合中形成规则,使各个乐器的声部既富有个性又互相和谐,造就了细腻精致的演奏风格。江南丝竹主要的演奏地点是在茶馆,一首乐曲会在演奏过程中重复很多次,艺人们常常会采用即兴演奏的方式来变化乐曲的原谱。所以,人们说江南丝竹的演奏不是看谱奏曲,而是用心抒发。

江南丝竹的即兴演奏除了“加花”,还有“减字”“翻高”“翻低”“点奏”“换调”等小幅度的加工。因为是一个乐队,自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即兴演奏,同时也要注意乐队成员间的合作,所以,这种既不脱离基本旋律,又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基本旋律的即兴式的演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多声部音乐,而这种技法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和谐创新等社会文化内涵。

刚刚我们细细品味了“细”,相信大家对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中的“轻”和“雅”也有了认识。“轻”是指乐曲让人轻快、轻松的感觉。“雅”是指曲调典雅婉转、雅致细腻。

脑力活动—猜猜想想:老师有时会这样想,为什么在江南丝竹乐队中没有选择音量比较大的唢呐,在打击乐器中也没有选择鼓、锣等音量大、节奏强烈的乐器?我们不妨一起来猜一猜先辈们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江南丝竹”音乐艺术的特点,仅仅欣赏几首小曲、分析一些特点、思考几个问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深挖蕴含着的更深层的东西。关于“轻”和“雅”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细细聆听,更没有指导学生慢慢地分析,而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抛出“脑力活动”,看似一个小小的问题,却激发了学生去深入地研讨和思考,这样的研讨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让整个课堂的学习达到了一个高度。

小结:江南丝竹各个声部的乐器都以细润、清亮为主,所以,整体音乐效果是清秀、明快和细腻的。这与江南人口密集、景物繁多、注重精雕细刻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音乐上追求的不是粗犷、气势,而是精致、细腻;不是有力、震撼,而是浅吟、低唱。江南丝竹诞生之初的主要功能是自娱自乐,是单纯休闲消遣的活动,主要在较小的空间演奏,场地小,观众少,像唢呐、管子、锣鼓等就不会在挑选的范围。在这里要提示同学们的是: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之分,其中的“丝竹班”主要在农村演出,风格相对比较粗犷、热烈一些,会采用一些大音量的乐器。

3.乐音萦绕,提升丝竹影响

除了今天聆听的《紫竹调》,江南丝竹最有名的是前文提到的八大曲:《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

江南丝竹不仅是江南人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专业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1)李叔同《夕歌》

A.出示《夕歌》。

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歌曲调采用的是当时全国流行和脍炙人口的民间乐曲《老八板》。(江南丝竹中的《中花六板》等乐曲就是由此曲演变而来)

B.唱唱《夕歌》乐谱,体验其江南丝竹音乐风格。

(2)刘天华《变体新水令》

A.刘天华的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是直接根据江南絲竹音乐的素材改编而成。

B.观看《变体新水令》视频。

设计意图:“江南丝竹”远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很久,学生根本无法真实地了解它在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教师通过收集相关音乐作品,和学生一起聆听、演唱、介绍,充分感知作品与“江南丝竹”之间的血脉联系,用事实告诉学生民间音乐的生命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丝竹以其幽雅的旋律和古朴的表现形式令演奏者们百多年来乐此不疲。以琴会友,自娱自乐,用充分自由的即兴演奏方式追求整体的和谐效果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演奏不看乐谱而是用心,在宣泄内心情感的同时,亦令闻者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八音丝竹二胡
《八音的秘密》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下)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乡村八音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布依八音坐唱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