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教学与学生心理特点

2018-04-25秦黎

创新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音好胜心竖笛

秦黎

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初中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加强,这些心理特征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则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音乐的冲击,初中生虽然喜欢追求新异但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初中生音樂学习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一、利用初中生好动的心理,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对学生音乐学习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初中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着儿童好动的天性,因此填鸭式教学根本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厌学,使音乐课堂沉闷无活力,也无法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固有的生命力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说:“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人性的本能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通过实践来进行音乐教育和教学,是再好不过的手段和途径。”音乐课可以在较复杂的音乐实践中,使音乐课的学习充满乐趣。

案例一:在教唱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功夫》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功夫明星呢?学生回答:成龙、李小龙、李连杰等。教师:你能模仿他们的动作吗?学生立即比划了起来。教师:每人想一个动作,做好了不能动,要保持住,体会手和脚在哪儿。学生做动作。教师:你能反过来做吗?学生做。教师:现在要很慢地做,要求是先做正面再做反面。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做。教师:老师唱歌词,你们做动作,感受唱到哪里你要换反面动作,做完说说原因。学生做(根据乐句换动作)。教师:如果我们把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动作拉宽,你又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动作舒展了(延长音、渐强)。教师:第二乐段同样采取刚才的动作,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动作快了(速度快了)。教师:体会和第一乐段慢的有什么关联呢?学生回答:缩短了(缩减乐句)。教师:我们试着边唱边做动作,体会声音跟动作的联动。学生激动地演唱歌曲。最后还用柯达伊手势加入了简单的二声部合唱……看似简单的学唱歌曲,却让学生从兴趣情绪的激励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学会了歌曲演唱,其中还贯穿了乐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动作中愉悦、主动地感受音乐的美。

二、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营造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

争强好胜是奋斗目标高、不甘落后、勇于赶超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是学生个体不断进取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可贵的心理品质。在学习中力争上游,在各种竞赛中奋勇拼搏,那种勇争第一、不示弱、不服输的精神,都是好胜心的具体表现。学校、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到处都存在着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具有好胜心的人乐于参与竞争,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强化人的好胜心,并形成一种可贵的执着坚强的品格。

好胜心强是每个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发挥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优势,采取一些竞争性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音乐。

案例二:在教唱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花季如歌》时,教师借助当下流行的《中国好声音》节目流程,在上课开始这样导入:欢迎收看清中电视台举办的首届“二2好声音”,我是主持人××老师,本届好声音由红队和蓝队两组学员组成,每队学员分别设有一位队长,请两位队长跟大家打个招呼(红队、蓝队)。同时节目组邀请了四位实力超群、公正严明的导师作为评委,他们会给每组队伍提出最有用的建议和评出最公正的成绩,优胜队也会有相应的奖励。本届好声音的主题是“花季如歌”,设立了三个乐章,每一乐章都有相应的考核项目,请导师组长负责在黑板上记录,我们的口号是正宗二2班,(学生回答:正宗好声音)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导师组长×××、×××导师、×××导师和×××导师(叫个名字站一个学生),请导师们就座。我宣布首届二2好声音正式开始!

接着,第一乐章“歌如花季”,考核内容:学唱歌曲;第二乐章“动如花季”,考核内容:改编歌曲;第三乐章“美如花季”,考核内容:处理歌曲。每一乐章结束前都加入了两组队员的PK,最后由评委老师为获胜队伍颁奖。整节课在主持人轻松愉快的语言中,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理,营造出你追我赶的氛围,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利用初中生求知的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初中生的求知心理很复杂,一方面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有关,另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感情投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努力调动学生好学上进的内在积极性,呵护他们的求知欲望,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试着扮演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师生关系,教师要把自己“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将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将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习惯。

案例三:在学生初次接触中音八孔竖笛时,教师先拿出一支高音八孔竖笛,正要按照惯例先介绍高音竖笛再对比中音竖笛,突然从教室角落传来一个男声:“这个不用说的,小学学过,谁不会啊!”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全班最调皮的男生。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沉重起来,所有的学生都看着教师,那位男生也紧张地低下了头,好像等待着“暴风雨”的降临。教师看着他,笑眯眯地说:“想不到我们班还有小老师呢?让他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中音竖笛好吗?”其他学生听了都说好,气氛一下轻松了不少。“老师,他还会演奏竖笛呢。”一位同学大声说道。“对,他还是我们小学器乐队的。”另一位学生也立即补充说道。教师说:“那我们就请他来展示一下,大家热烈欢迎。”教师说完带头鼓起了掌。那位男生在全班师生的再次鼓励下,展示了他的竖笛演奏,赢得了满堂的掌声。

这时教师拿出中音竖笛又说了:“请问这支竖笛和小学学习的竖笛有什么不同呢?”“老师,这支更大了。”学生立即回答。“对,那这位同学能再演奏一下中音竖笛吗?”教师对着那位男生说。那位男生看了看中音竖笛,疑惑地看着老师。“这样吧,你试着吹奏一下DO好吗?”男生拿起竖笛,用高音竖笛的指法吹了一下,“老师,这个不是DO。”立即有学生说了。“那是什么音呢?”教师又问。“是低音LA。”那位男生立即回答。“高音竖笛和中音竖笛除了形状更大外,每个音的指法也是不同的。”……教师趁热打铁,乘机引导学生找找中音竖笛与高音竖笛构造、指法上的不同,并归纳高音竖笛的指法图。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问题,特别是那位男生,自此他也成为学校桥韵器乐队的一员主将。小小的插曲调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教师成功地让所有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的活动中,让学生们主动学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如初中生感情脆弱,意志力不坚强,认识片面性,经不起失败,学习情绪易波动等,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我们不利的一面,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中音好胜心竖笛
农村小学竖笛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过年了
次中音号在小乐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关于好胜心
中音号的基本吹奏法分析
笛声悠扬 回味悠长——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三计
音乐史分期问题评述——兼谈中音史教学中分期介绍的必要
小学竖笛教学“分层互动”模式研究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