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龟兹石窟壁画中的“须陀因缘”故事再探讨

2018-04-25吴丽红

吐鲁番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克孜尔因缘龟兹

吴丽红

在克孜尔第104窟主室券顶菱格故事壁画中有一幅画面:坐佛左侧一白色钟乳状物中有一裸体妇女仰卧在地,一对丰乳凸显,一裸体小儿爬在妇女左侧,双手紧抱此妇左侧乳房,作吸吮状。

长期以来,国内的学者们把这幅画面错误地解释为“长老比丘在母胎六十年”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10~211页;霍旭初先生在《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克孜尔卷2)》第177页,第196附图版:“长者在母胎60年缘”图版说明第84页。。

后来,德国的Monika Zin 对此类图像做了专门的研究,认为这是一个关于Sudāya(须陀、苏陀)的故事,见于汉译佛典中的《佛说旃陀越国王经》和《佛说诸德福田经》,并与犍陀罗的类似雕刻进行了对比。但是,Monika Zin的文中也仅仅只提到克孜尔第104窟中的这幅壁画②Monika Zin:The Identificaiton of Kizil Paintings II.Indo-Asiatische,vol.2007(11),pp.43-46.,《龟兹》画册中也认为这幅壁画源自《佛说旃陀越国王经》里的“须陀因缘”故事③新疆龟兹研究院编:《龟兹》,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8年,第146~147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龟兹石窟壁画中这一题材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长老比丘在母胎60年”和“须陀因缘”故事对比

“长老比丘在母胎60年”的故事出自《撰集百缘经》卷第十(九二)“长老比丘在母胎中六十年缘”,经中记载:“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选择高门,娉以为妇。种种音乐,以娱乐之,足满十月,便欲产子,然不肯出,寻重有娠,足满十月,复产一子。先怀妊者,住在右胁。如是次第,怀妊九子,各满十月而产。唯先一子,故在胎中,不得出外。其母极患,设诸汤药,以自疗治。病无降损,嘱及家中:我腹中子,故活不死,今若设终,必开我腹,取子养育。其母于时,不免所患,即便命终。时诸眷属,载其尸骸,诣于塳间。请大医耆婆,破腹看之,得一小儿,形状如故,头鬓皓白,俯偻而行,四向顾视,语诸亲言:汝等当知我由先身恶口骂辱诸众僧故,处此生熟藏中,经六十年受是苦恼,难可叵当。”①《撰集百缘经》卷十,《大正藏》第4册,第250页。

而《佛说旃陀越国王经》中记载的“须陀因缘”故事内容为:“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国王。号名旃陀越。奉事婆罗门道。王治国政。辄任用诸婆罗门。王小夫人。特见珍重。时兼娠。诸夫人憎嫉之。以金赐婆罗门。令谮之于王言。此人凶恶。若其生子。必为国患。王闻之甚愁忧不乐。问婆罗门言。当如之何。婆罗门言。唯当并杀之耳。王言。人命至重。何可杀之。报言。若不杀者。必有亡国丧身之忧。祸不细也。王便听用其言。遂见枉杀。便葬埋之。儿后于冢中生。其母半身不朽。儿得饮其湩。乃至三年。其冢崩陷。儿后得出。与鸟兽共戏。暮即还冢中宿。儿时年六岁。佛以普慈。念其勤苦。与鸟兽同群。即化为沙门,被服往呼,问之言:‘汝是谁家子?居在何处?'儿欢喜报言:‘我无家居,但栖宿此冢中耳,今乞随道人去。'佛言:‘汝随我去,何等为乎?'儿报言:‘我今善恶,终当随道人。'佛便将其到祇洹中,见诸比丘威仪法则,意甚乐之,便白佛言:‘我欲乞作比丘。'佛即听之,以手摩其头,发堕袈裟自然着身,名为须陀,从佛受尊戒,勤意精进,心不懈怠,七日便得罗汉道。佛语须陀:‘从佛受尊戒,拔欲之根本,生死得自在,今宜往度彼旃陀越王。'须陀承佛教,头面着地,为佛作礼,往到其国,住在宫门,请见于王。臣下白王言:‘外有道人,乞欲见王。'王闻之即出,与相见,问言:‘我大有所忧者,当如之何?'道人言:‘何所忧耶?”王言:“我年已长,且欲过时,国无续嗣,为之愁忧。'道人闻王语,初不应之独笑而已。王便恚言:‘我与道人语,初不答我,而反独笑,即欲治杀之。'须陀知其意,便轻举飞翔,上住空中,分身散体出入无间。王见其威神变化,即恐怖悔过言:‘我实愚痴,不别真伪,唯愿大神一还,令我得自归命。'须陀即从空中下住王前,谓王言:‘若能自归甚善,当自归于佛,佛是我大师,三界之尊,度脱众生。'王便勅群臣,严驾当到佛所,须陀便以道力,如申臂顷,将王及人民,俱到佛所,头面着地,为佛作礼,归命三尊,乞受五戒,为优婆塞。佛告王言:‘欲知比丘须陀者,是王昔所用婆罗门言谮,杀兼娠者子也。母死之后,子于冢中生,冢中母半身不朽,得饮其湩,乃至六年,今随我为道,乃致于此。'王闻佛言,更恐怖不能自胜。佛言:‘昔拘先尼佛世,有国王号名佛舍达,王及国中三亿人,皆随王供养三尊。时有凡人,居贫无业,常为国中富姓赁放牧,养牛数百头。见王及人民供养比丘僧,即问言:‘卿等何所为乎?'人民答言:‘吾等供养三尊,后当得其福。'即复问言:“得何等福耶?”人民报言:“人有净心施三尊者,后所在处安乐尊贵,无有勤苦。”即念言:“我居贫穷,但赁放牧,自无饮食,当何以施?”即念言:“唯当还取牛湩,煎以为酪酥,净心上比丘。”比丘僧呪愿言:“令汝世世所在处当得其福,自后展转更生死,辄受其福,或上为诸天,或下为王侯。”乃后为王,时出游猎,见国中人有好牸牛怀犊,王便令人取牛杀之。夫人语王:“莫令人杀其子也。”时牛主追还,破取其子养护之。其主恚言:“当令王如此牛也。”自后魂神来为王作子,时未出生,母为王所杀。欲知须陀者即是也;须陀母见枉杀者,则是时王夫人也;婆罗门者牛主是也。须陀所以于冢中生,其母半身不朽,得饮其湩以自长大者,由其宿命以酪酥上比丘僧故。'佛言:‘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行恶不受殃者。'王闻佛说经,意解即得须陀洹道,国中人民皆随王奉五戒,行十善,归命三尊,或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四辈弟子、天龙鬼神,闻经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①《佛说旃陀越国王经》,《大正藏》第14册,第791页。

将上述两个佛经故事中文字描述与克孜尔第104窟这幅壁画画面对照比较后,确认这幅壁画表现的就是“佛说旃陀越国王经”中记载的“须陀因缘”故事,而非“长老比丘在母胎60 年”佛经故事。

二、龟兹石窟壁画中出现的“须陀因缘”故事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在龟兹地区现存几个洞窟中发现了好几幅“须陀因缘”壁画故事题材。

目前统计,这一故事题材在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五处,洞窟概况及壁画画面内容依次分解如下:

1.克孜尔第104窟是一个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两侧券腹各绘5列菱格因缘和1列半菱格本生故事。“须陀因缘”位于该窟主室券顶右侧壁第三列右起第二幅画面(图1、图2),画面完整,清晰。佛坐中间,左侧一白色钟乳状物,里面有一裸体妇女仰卧在地,女性左侧眼睛睁,右侧眼睛闭,作阴阳状,只绘出上半身,一对丰乳凸显,一裸体小儿趴在妇女左侧,双手紧抱此妇左侧阳面乳房,作吸吮状。

图2

图1

2.克孜尔第161窟是一个方形窟,主室正壁和左、右侧壁均绘方格佛说法图,每壁4栏,每栏4铺,上下、左右有栏界。龟兹石窟壁画中“说法图”描述的是释迦牟尼成道后说法教化之因缘,故称因缘佛传图或说法图。“须陀因缘”位于主室右侧壁上部第1 幅(从里至外)说法图(图3),画面熏黑,模糊但能辨认。佛坐中间,在方格佛说法图左下角,一砖砌城池门前凸显钟乳状物,里面有一裸体妇女仰卧在地,只绘出上半身,右侧面部及右侧躯体被涂成棕色,呈一阴一阳,左侧裸露,头枕左臂;一裸体童子趴在妇女右侧,双手紧抱此妇左侧阳面乳房,作吸吮状;

3.克孜尔尕哈第13窟是一个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两侧券腹自下而上依次各绘1列半菱格(内绘1身比丘或婆罗门)、5列菱格因缘故事。“须陀因缘”位于主室券顶右侧壁第三列第二幅画面(图4)(从里至外),画面受损,中间坐佛基本被刮去,其他尚清,内容为:佛坐中间,左侧有一白色钟乳状物,里面有一裸体妇女仰卧在地,只绘出上半身,左侧脸部和左侧躯体被涂成红褐色,右侧裸露,呈一阴一阳;一骷髅状裸体小儿爬在其右侧,双臂环抱右侧阳面巨乳,作吸吮状。

4.森木塞姆43 窟大像窟,主室券顶两侧均从下至上依次绘1 列半菱格(内绘山水、人物和动物)、二列菱格因缘故事和一列菱格(内绘山水、人物和动物),两侧券腹底部各绘一列筒形纹。“须陀因缘”位于主室券顶右侧壁第三列第二幅画面(图5)(从里至外),画面受损,中间坐佛基本被刮去,佛袒右,结跏趺坐于方形座上,呈说法印;佛座左方有一白色钟乳状凸起物,一裸体小儿跪趴在一身长发披地、裸体仰面向下躺卧的女性右侧身旁,双臂紧抱左侧阳面巨乳作吮吸状。女性身体右边呈土黄色,左边呈红褐色,呈一阴一阳,头枕左臂,只绘出上半身。

5.除了上述四个洞窟出现这一题材以外,在《1909至1910年俄国新疆探险考察初步简报》①С.Ф.Ольденбург,Русская Туркестанская Экспе диция 1909-1910 года.(Краткий предварите льный отчет),Издание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й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Санктпет ербург,1914.中刊载有H. M.别列佐夫斯基(Н.М.Березовский)的一幅同一题材的壁画临摹品(图6)。画面为:一妇女裸体仰卧在墓室中,墓室上方起塔。妇女一对巨乳凸显,呈一阴一阳,其右侧一裸体小儿右手扶持妇女阳面乳房,作吸吮状。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正是“须陀因缘”故事中“兒後於塚中生。其母半身不朽。兒得飲其湩。乃至三年”的情景。遗憾的是,目前无法考证这幅壁画究竟出自克孜尔、库木吐喇、森木塞姆或克孜尔尕哈石窟,也许已经脱落了。

图3

克孜尔第104窟和第161窟、克孜尔尕哈第13窟、森木塞姆第43窟的“须陀因缘”故事画面均为佛结跏趺坐于画面中央,面向故事所涉及到的人物,为他们讲经说法的场面。根据龟兹石窟壁画分布的一般规律,H. M.别列佐夫斯基所绘“须陀因缘”故事壁画也应该出现在说法图或菱格因缘故事中,与其他四幅壁画的布局一样。而且,这五幅壁画画面中的女性身体上均出现阴阳各半的描绘形式,表现了经文中“半身不朽”的情景。

上述四个洞窟中,除了克孜尔第161窟绘在主室正壁因缘佛传图中外,其余三幅全绘在券顶菱格因缘画中。

菱格因缘是龟兹石窟中心柱窟主室券腹的主要绘画题材,其数量之多超过本生。因缘画的内容以释迦讲述的种种因缘、果报、比喻故事为主,以表现释迦成道后的种种教化事迹。故其在内容上也可以说是佛传的一部分。但在菱格因缘中,绝不见释迦降生至成道之前的事迹,显然与佛传又有区别。

菱格因缘故事的某些内容,同样见于主室侧壁的因缘佛传图(即通常所说的“说法图”)和佛传壁画(从诞生到涅槃)中。例如,鹿野苑初转法轮、四天王奉钵、降伏魔众等同时出现于菱格因缘故事画和因缘佛传图中。“须陀因缘”故事也同时出现在主室券腹菱格因缘故事画和主室侧壁因缘佛传(说法图)中。在克孜尔第161窟主室因缘佛传图中(图7、图8),就更能充分的体现故事情节:佛坐中间,其左侧除了绘“须陀”情节外,靠近佛旁,还有一身跪姿比丘,佛右侧和左右上方还有天人,表示佛在给弟子和天人演说“须陀因缘”故事的情景。

图6

图5

这几个例子也足以说明,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因缘佛传”与中心柱窟的菱格因缘故事画,存在同一个主题的现象。某些券顶菱格因缘故事画是主室侧壁因缘佛传图的简化形式。

三、“须陀因缘”揭示的佛学思想

“须陀因缘”故事多次出现于龟兹石窟壁画之中,自然有其用意,答案在经文的后续部分中可以窥见。据《佛说旃陀越国王经》记载,佛陀为大众讲述了须陀的前世因缘,他前世是一个穷人,给富贵人家放牧讨生活。有一天他见到人们在供养比丘僧,感到很忧伤,自己实在是贫穷了,能拿什么去献给这些圣人呢?于是他就将牛乳煎成酪酥,充满虔诚地拿去供养。仅仅因为这件事,须陀就获得了伟大的果报,在以后的轮回转世之中,或成为天上的诸神,或成为地上的王侯。有一次,当转世为国王的须陀外出游猎时,竟残忍地杀死了一头怀孕的母牛,愤怒的牛主人从牛腹中取出牛犊,并诅咒了国王。因为这件事,须陀得到了恶报,他在墓冢中出生,抱着半身不遂的母亲饮乳,童年极为凄惨,如同当时那头可怜的小牛一样。

和许多譬喻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宣扬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经文末尾所说“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行恶不受殃者”①《佛说旃陀越国王经》,《大正藏》第14册,第792页。。佛教的业报轮回之说给了人们很大的希望。在佛教看来,“命运”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善行而改变。对神灵的礼拜、供养就是宗教式善行最重要的一种。在龟兹石窟中有许多关于供养的壁画,如灯供养、华盖供养、佛塔供养、鲜花供养、璎珞供养、布帛供养、音乐供养、饮食供养等等。如克孜尔第38窟主室券顶菱格因缘故事画绝大多数都是供养情节。可见龟兹佛教极为强调供养的功德。通过供养获得功德,进而影响业报轮回,得到美好的果报,甚至得到未来成佛的授记。故事中的须陀前世仅仅拿着酪酥供养了比丘僧,就获得了巨大的善报,来世成了王侯,甚至投生为天神,宣扬了供养佛僧之功德的伟大。

图8

图7

须陀“煎以為酪酥,净心上比丘”①《佛说旃陀越国王经》,《大正藏》第14册,第792页。,这是充满虔诚的清净心的供养,若是以贪欲心来供养,其所获的功德就不会那么大了。无独有偶,在克孜尔石窟的菱格因缘故事画中,有一个“贫女难陀燃灯供养”的故事(如克孜尔第188窟主室券顶),贫女仅仅以一盏灯供养佛陀,她发愿未来也要成佛,光照众生,当晚诸灯俱灭,唯有她供养的灯长明不灭。佛陀也给予了贫女难陀未来成佛的授记。虽然是一盏小小的灯,却几乎是她所有的财产,供养之时内心又极为纯净,所获果报自然超越了他人。

《撰集百缘经》有两个关于贫人供佛的故事,他们施舍的虽然是很微小的财物,但由于以极为恭敬的心来供佛,所获果报却不可限量。如在“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中,佛言:“彼须摩者以殷重心,施我綖故,于未来世,当得作佛”②《撰集百缘经》卷一,《大正藏》第4册,第205页。;在“贫人跋提施佛燋木缘”中,佛言:“彼贫人者,以信敬心施我燋木善根功德,于未来世,经十三劫,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常受快乐。”③《撰集百缘经》卷三,《大正藏》第4册,第216页。宣扬了以恭敬之心来供佛的巨大果报。

《杂宝藏经》中的“贫女以两钱布施即获报缘”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过去有一贫穷的乞索女人,拿着在粪堆中拾得的两枚铜钱施舍给了僧侣,上座比丘亲自来为她说咒祈福。乞索女人的布施很快得到了善报,她后来当上了王国中新的王后。但是,当她带着满车的金银珠宝再次前来布施之时,上座比丘却不来为她讲法,比丘说:“佛法中,不贵珍宝,唯贵善心。夫人!先施两钱之时,善心极胜,后施珍宝,吾我贡高,是以我今不与呪愿。”④《杂宝藏经》卷四,《大正藏》第4册,第468页。有关富人的供养与穷人的供养的对比,另可参见《贤愚经》“贫人夫妇疊施得现报品”。在过去毘婆尸佛时代,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他们一无所有,却将仅有的一块疊布施舍给了比丘僧。比丘将这块布献给了佛,佛伸手接受了它。此时,在法会中的国王心生疑惑,嫌弃佛陀竟然接受了这么一块污秽的破布。但佛却说:“我观此会清净大施,无过于此以叠施者”⑤《贤愚经》卷五,《大正藏》第4册,383页。。可见穷人虽只施舍了一块布,其功德却超过了国王的供养。

穷人通过虔诚供佛改变了命运,其功德甚至超过了富人。这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给予贫苦大众的慰藉和希望。但是,业报轮回不仅给了人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会对人的恶行进行严重的惩罚,“须陀因缘”故事中转世为国王的须陀,骄横自高,因犯下杀死一头母牛的罪过,得到了在墓中出生的报应。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之中,也有宣扬地狱之恐怖的画面,如克孜尔第80窟,主室正壁龛内就画上了许多地狱中的油锅,这是为了警戒人们作恶,因果报应是铁一般的规律,连佛陀都无法逃过,恶行就必然会得到惩罚。

轮回之说是佛教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佛教虽宣扬“无我”,但同时也肯定了生命的某些成分会随着轮回延续下去。众生不断地处于生死流转之中,虽也可生而富贵,或投胎为天宫里的神仙,但仍有贪欲,仍然会死,因前世的一点小恶,就可能变成畜生,甚至堕入地狱、饿鬼道,几万年、几百万年承受生不如死的折磨。所以,佛教认为众沉溺在六道轮回中终究是非常痛苦的,佛教追求的是跳出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在“出游四门”这个著名的佛传故事中,悉达多太子目睹了老、病、死之苦,若仔细分析经文,则可知死亡给悉达多带来的震动,并非死后一切断灭(因为佛教本就承认轮回),而是死后众生还要在不断的轮回中流转、永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旃陀越国王经》中的须陀,在轮回中经历过大富大贵,也经历了贫穷、低贱,可知命运的变幻无常和轮回之苦。正因为如此,须陀最终选择在佛前出家,经过七日修行成就了阿罗汉果,达到了超越世俗的解脱。

龟兹地区主要流行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而且盛行不衰。龟兹人主要的信仰诉求,注重业报轮回之说,即通过供养僧侣、开窟建寺、制作佛像、行善积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来世的善报。龟兹的王族中自然也有像鸠摩罗什的母亲那样去追求更高层次佛法之人,但那些世俗大众恐怕多数都是为了功德报应之说,才对佛教如此的沉迷热衷。不过,在佛教看来,轮回终究是痛苦的,也许世俗大众倾心于在轮回中获得善报,但佛教教义终究宣扬的是跳出轮回、达到觉悟。在“须陀因缘”这个故事中,须陀经历了苦难之后,在佛前出家修行成为了阿罗汉,后来还化现神通,度化了旃陀越国的人民。最终否认众生可以在轮回中得到幸福,宣扬生死流转之苦,教导人们勤加修行、超越轮回,恐怕是这个故事隐含的更为深刻的意义。

致谢:

本文承蒙新疆龟兹研究院赵莉研究馆员以及兰州大学杨波博士的指点,谨此致谢!

猜你喜欢

克孜尔因缘龟兹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龟兹乐舞
三部龟兹乐考辨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缘品》中的密教元素
龟兹古乐
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的历史回顾
李逸之
抒海本生及其在吐峪沟壁画中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