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18-04-24梅江涛戴先文贾晓康

陕西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脊髓型曲度椎间隙

梅江涛,戴先文,贾晓康

陕西省长安医院骨科(西安 710016)

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生存质量。其发病因素主要为长期劳损导致椎间关节出现退行性病变,关节周围组织受压迫等。该疾病一旦确诊,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痛苦。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近年来临床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式[1-2],其在实施前路减压处理后,向病变部位置入椎间融合器。传统ACDF需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联合使用,不仅为病变部位提供即刻稳定性,且显著增加植骨融合率。但术后易出现顶板松动及移位等现象,钢板等外源性刺激同样会引起诸多术后并发症,如慢性吞咽困难症等[3-4];此外固定物安装较困难,易对相邻阶段颈椎造成损伤,加速邻近阶段的退变。ROIC是集椎体间支撑、椎骨融合及即刻固定为一体的新型颈椎融合固定系统,是通过一种自锁式的双固定嵌片直接对病变阶段上下椎体实施固定[5]。不仅为患者提供即刻稳定性,避免前路钢板使用,大大降低内置物对咽部及食管部位的损伤,减少吞咽困难发生[6]。本研究就ROIC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间入住本院骨科预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6例,经CT等影像学资料诊断为椎间盘严重脱出压迫脊髓神经,或椎间盘向后突出引发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32~75岁,平均(51.343.53)岁,病程3~14个月,平均(7.810.36)个月;病变部位:C3-48例,C4-512例,C5-617例,C6-79例。纳入标准: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反射及大小便障碍者;经规范化常规治疗无效者。排除标准:其它脊髓型颈椎部位病变者;颈椎严重畸形、骨折,或患肿瘤者;具有手术禁忌证者;凝血功能存在障碍者;具有麻醉药物过敏史者。

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实施全麻,仰卧位,垫高肩部,颈椎部位向后自然伸直。选择颈右侧作为切口处,横向切4~6 cm,依次切开表皮、皮下及筋膜组织,沿皮下组织分离皮瓣组织,切开颈阔肌,将胸部锁乳突肌充分暴露;沿其内侧血管鞘及内脏鞘间隙进入,在拉钩作用下,将锁乳突肌和颈动脉鞘牵向外缘,向内牵开气管食管,使椎体前缘与颈长肌充分暴露,剥离椎前筋膜组织; X线机定位下,在病变节段上下终板8 mm左右处安装撑开器,撑开病变节段椎间隙。从前向后清理椎间盘后缘骨赘,将椎间隙后纵韧带彻底切除,确保硬囊膜未明显受压迫;将软骨终板处理至骨面出现渗血,选择大小适当的ROIC,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对其进行填充;将融合器置入病变椎体间隙,在其与椎体前缘相距2 mm时缓慢松开撑开器;向相邻上下椎体内嵌入自锁嵌片;X线机确认融合器位置良好后,冲洗伤口,电凝止血,搁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管壁缝合伤口。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

3 评价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随访时间及骨融合率。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①颈椎曲度:脊髓融合节段上位椎体上终板、下位椎体下终板线对应垂直线间夹角;②椎间隙高度:脊髓融合节段上位椎体下终板与下位椎体上终板中间点间距离;③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评价;④颈椎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⑤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

4 影像学评价 患者均于术后及随访过程中进行影像学复查。通过拍摄患者颈椎正侧位、过屈及过伸位X线片,实施CT重建。若X线片及CT显示植骨区及椎体终板间均无透明带,未形成连续性骨小梁及骨桥,且相邻棘突间变化小于2 mm,则判定为椎间融合[7]。

结 果

1 围术期基本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26~47个月随访,平均(32.534.15)个月的随访。手术时间63~189 min,平均(108.6421.70)min;术中出血量13~98 ml,平均(44.366.14) ml;引流量32~121 ml,平均(60.7128.56) ml;术后半年融合率高达95.65%(44/46),术后1年融合率达100%。2例(4.35%)患者术后出现轻度早期吞咽困难症状,3例(6.52%)出现轻度声音沙哑症状,经半年恢复,上述症状均自动消失。

2 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 见表1。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脊髓融合节段颈椎曲度明显增大,椎间隙高度明显加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逐渐变小,但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

注:与术前相比,*P<0.05

3 患者JOA、NDI及评分情况 见表2。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明显升高,颈椎功能评分NDI及疼痛评分VAS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三项评价指标在术后三个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JOA、NDI及VAS评分改善情况对比

注:与术前相比,*P<0.05

讨 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的骨赘增生等导致脊髓受压迫,血运遭受影响而出现的综合性病症。严重影响患者出行,甚至使患者大小便功能出现障碍。若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将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神经损害。ACDF可有效消除椎间盘、骨赘等致压物,解除颈椎部位脊髓压迫感,改善颈椎脊髓功能,且可通过使用自体骨块进行植骨融合术重建颈椎受损血运,是治疗该类疾病的经典方式[1,8]。然而单纯采用前路减压、髂骨植骨融合术常出现术后颈椎不稳、植骨块易出现移位、塌陷等现象;且该术式用于固定的颈椎前路钢板会对食管造成过度牵引,造成食管或神经受压、受损,从而出现吞咽异物感、食道瘘等并发症[9]。

ROIC是一种由PEEK材质融合器及两个椎间桥形嵌片组成的新型融合器,携带自锁功能,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放射线可透性,手术期间可准确定位置入物。融合器上端为凸形解剖状,便于更好的贴合终板[10]。选择ROIC进行植骨融合术,可有效简化ACDF操作,缩短术中对喉返神经牵拉,缩小手术操作空间,减少对软组织的牵引,降低对喉返神经干扰[7]。因此可有效降低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融合器表面设计为牙形,大大降低了融合器移动风险,提高稳定性。此外ROIC的自锁功能可为患者提供即刻稳定性。本研究组患者在接受植骨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明显增大,椎间隙高度加宽,脊髓神经功能及颈椎功能明显改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术后1年即达到100%融合率,患者中吞咽困难及声音沙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陈博来等[11]研究指出,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中使用ROIC治疗颈椎病具有高效性及安全性,可有效改善患者颈椎部位整体曲度及椎间隙高度,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且有效降低术后吞咽不适及声音嘶哑情况的发生率;林涌鹏等[12]指出,在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脊椎病患者中使用ROIC,可获得可靠的中期临床疗效,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椎间高度获得有效维持。

综上所述,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术中采用进行植骨融合术可显著改善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促进脊髓及颈椎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1] 尹 立, 肖 衡, 王 立,等. 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7):846-848.

[2] Wang T, Wang H, Liu S,eta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versus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 in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 meta-analysis[J]. Medicine, 2016, 95(49): 5437-5438.

[3] Hu Y, Lv G, Ren S,etal. Mid- to Long-Term Outcomes of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versus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for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Cervical Disc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igh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Plos One, 2016, 11(2): 149312-149328.

[4] 刘光普, 韩 猛, 汤 浩,等. 颈前路零切迹与钢板椎间融合系统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J].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6):541-546.

[5] 李忠海, 唐家广, 任东风,等. 自稳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观察[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7, 6(5):362-368.

[6] Xiao Y, Shi Y, Li H,etal. Application of zero-p on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bone fu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7, 10(6):7077-7083.

[7] 黄 彦, 范子文, 廖壮文.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结合锁定钢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J].广东医学, 2013, 34(16):2527-2530.

[8] 章 波, 唐 龙, 杨 波,等.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三种手术方法的初期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 23(1):5-11.

[9] 薛 峰, 顾 叶, 盛晓文,等.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 2014, 43(8):980-982.

[10] 管华清, 杨惠林, 姜为民,等. 新型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 23(9):794-799.

[11] 陈博来, 林涌鹏, 赵 帅,等.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10):894-898.

[12] 林涌鹏, 李永津, 赵 帅,等.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J]. 脊柱外科杂志, 2017, 15(4):206-210.

[13] 郭 龙, 范顺武.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与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7):840-844.

[14] 田 鹏, 屈万明. 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6, 22(4):17-18.

猜你喜欢

脊髓型曲度椎间隙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颈椎不宜太直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
防跌倒警示牌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