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NK”:“水墨”的跨文化展览与探讨

2018-04-24TianMeng

画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现代性水墨美术馆

田 萌(Tian Meng)

3. 现场(Live):Ink:中国当代水墨展 3P

由成都麓山美术馆与德国格平根美术馆联合主办的“INK.Zeitgenössische Tuschemalerei aus China”(INK.中国当代水墨)展览于2018年3月25日在德国格平根美术馆开幕。“INK”是在2017年11月于麓山美术馆举办的“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的基础上的展览。“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展出了仇德树、谷文达、李津、张羽、王天德、刘庆和、冯斌、蔡广斌、武艺、魏青吉这10位在水墨领域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谷文达因故未参加在格平根美术馆的“INK”展览。

由于历史原因,“水墨”最初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民族与国际这种二元认识论中争议不断。不可否认的是,“水墨”就是在现代艺术的前提下出现的,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在最近的20年里,“水墨”变得更加具体,也更加个体化,“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展览所强调的正是个体实践的意义。虽然参展艺术家都是在“水墨的现代性”这一宏大主题的前提下思考与创作的,但是他们最终以多样的形式丰富了“水墨”的意义。

仇德树将材料宣纸变成语言,采用拼贴的方式制作出具有支离破碎感的抽象山水画;谷文达的《简词典》系列将中文(“西游记”)中的词语重构为一种新的组合关系,从而赋予水墨以观念;李津采用了传统写意的方法表达了现代人的生活,并以此成为新文人画的代表;张羽的“上墨”与“上茶”系列,利用水、宣纸与墨/茶的特性呈现图像生成的过程,以观念的行为呈现何为水墨的问题;王天德将传统山水画的方式与香(烟)烫烧的方法相结合,又引入拓片的元素,从而解构了传统山水画中的诗、书、画的整体关系;刘庆和采用水墨的方式为当今社会与历史中的某些特殊群体写像,通过这些形象让人联想两种图像之间的内在关系;冯斌用丙烯在画布上表现了男女跳舞的暧昧动作,以此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以非水墨的材料探讨水墨的边界问题;蔡广斌的绘画采用了今天智能手机屏幕的比例,通过这种比例探讨传统水墨与现代电子图像之间的观看方式的关系;武艺采用连环画式的白描,通过戏剧性的处理方式使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与形象变得幽默与荒诞;魏青吉则以隐喻的方式将明显的中国符号引入作品,并以最简洁的方式引人对其现实的指向性进行思考。

这些艺术家在题材、方法和观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一些艺术家在有意地回避“水墨”这一概念,个体之间的差异赋予了“水墨”以活力与张力。某种意义上,他们是以具体的创作定义和再定义了“水墨”,定义与再定义是一个不断扩展“水墨”边界的过程。

个体之间的差异与由此形成的“水墨”的多元性同样被“INK”展览的策展人、格平根美术馆馆长Werner Meyer所认同。他为展览撰写的文章主题为Diverse path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 in contemporary art(中国传统水墨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多元之路)。文章指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有了更开阔的视野。除了传统的绘画语言和以共产主义革命题材为主的宣传艺术之外,又出现了更为丰富与多元的艺术语言。在欧洲的一些收藏中,可以发现中国的艺术家早在战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布面油画以各种不同方式为中国传统绘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探索之路,所以传统水墨至此便开始突破传统的刻板印象,尝试全新的可能性。”Werner Meyer虽然并未深入剖析其中变化的原因,但是他看到了水墨的变化与多元性的实践。

左·《裂变—天行健》 仇德树 宣纸、丙烯、亚麻布 121.5cm×242.5cm 2004-2008年

右上·《简词典·孙大圣》 谷文达 宣纸、墨 558cm×233.5cm 2016年

右下·《舞影》 冯斌 丙烯、亚麻布 180cm×140cm×3 2017年

左·《CY群众》之一 刘庆和 宣纸、墨 50cm×60cm 2015年

中·《奋斗》 魏青吉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250cm×192cm 2007年

右·《上茶2017.4.16 - 7.12 方美人茶9道 1-1》 张羽 宣纸、水、东方美人茶 68cm×136cm 2017年

Werner Meyer的判断是敏锐而准确的,撰写文章时又表现出了克制与理性。他以对中国有限的知识勾勒出“水墨”的历史与今天,建立了一种历史的叙事方式。在分析每位艺术家的作品时,他又在多元的实践之间寻找到一条线索,以将其纳入到一个多元而又统一的关系中。他清楚,多元仍是在一个统一的前提下展开的,而“统一”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也构成了新的差异性。或许,基于这种认识,他依然将这种多元的实践统一到“INK”这一主题之下。虽然是与“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展览作品大致相同,但是彼此的视角还是具有微妙的差别。其实,这种差别就像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差异一样有着重要的价值。众所周知,关于“水墨”最初的争议主要是在中国内部发生的。虽然有西方现代艺术作为参照系,但“水墨”的现代性的解决方案并不是现成的。在当时的语境中,这一问题也无法在中国之外的语境中进行讨论。新世纪以来,人们讨论问题越来越将原来属于中国内部的问题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进行讨论,也越来越重视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展出。这是因为,当这些作品在其他国家展出时,那里的策展人、研究者与一般观众在观看时必然会引入新的视角,每一种视角都将使作品释放出新的意义。

当然,人们会认为这必然存在文化的误读,但同样理解误读不但是不可能避免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方式。Werner Meyer的克制与理智依然无法与我们保持完全一致的看法,其实也没有必要保持一致。作为展览策略,Werner Meyer将 “INK”作为展览主题是机智的,他应该谙熟德国人接受一个有关中国展览的方式,并准确地抓到了德国人的兴奋点。通过这一主题,他有效地吸引了德国观众的注意力:Instgram社交平台上的定向推广服务,即定向向斯图加特地区(格平根市的邻居斯图加特)的10000个相关艺术人士推送展览信息。数据统计显示,自2018年3月1日-3月30日,有35612人感兴趣并分享了该展览信息,最终推广率达356.12%。德语区(德国、奥地利、瑞士)重要的业内大报《Zeitkunst》4月版中更是将该展览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用两个整版对展览进行深度报道。除此之外,《巴登符腾堡州周报》、格平根市当地报纸都给予展览以重要的版面……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谈论艺术当代性的重要一点在于其在全球化语境中是否具有可对话性与共享性。“水墨”在国内虽然争议不断,但是,对“水墨”的现代性或当代性的讨论有必要放在更大的范围内来看待和讨论。像在德国格平根美术馆的“INK”展览是一次国际间的有效交流。这种交流虽然获得的不是一个结论,不是寻求一种认同,但势必会带来更多元的观察与研究的角度。

注:

展览名称:INK.中国当代水墨

展览时间:2018年3月25日-2018年4月29日

展览地点:德国格平根美术馆

猜你喜欢

现代性水墨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水墨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去美术馆游荡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美术馆
泼尽水墨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