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8-04-22杨旻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4期

杨旻艺

摘 要 所谓的教育激励理论指的就是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激励教学法的应用将使学生产生学习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正面迎接困难,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更具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而本文则主要针对初中生班级管理中教育激励理论的应用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见解以及思考。

关键词 教育激励理论 初中 班级管理 应用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使得越来越多的班主任意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都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教育及理论应用于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使学生受教育激励理论的熏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保证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本文主要结合教育激励理论下初中班级管理现状进行探讨,而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教育及理论的应用方式,详见下述。

1教育激励理论

1.1概念分析

所谓的激励指的就是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调动某个人或某群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而教育激励理论则指的是运用激励的方式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尤其是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初中生创造能力的激发,通常会运用教育激励理论,提高教学有效性,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理念的优越性,并以夸奖以及鼓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不再畏惧学习或是抵触学习,而是通过切实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信心,增强学习能力,并抱有一定的希望,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及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2激励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去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一过程中容易降低学习动力,难以保持持续的上进状态,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集体的学习质量,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此氛围下高效学习,产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学习动力,为其日后的成长以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2.1初中班级管理现状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领域的改革力度也不断增强,家长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也越发关注,这些无疑增加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压力,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其中包括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也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经笔者分析,而后发现现阶段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落实成就较为传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使得管理过程中的学生评价过于片面,或仅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仅用学习成绩论英雄,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缺乏发展前途,产生错误的认知,存在自卑心理,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成长极其不利。除此之外,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也无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2.2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仍旧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也具备学习动力,对于新的知识表现出渴求的心理。但大多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积极性,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知识盲点,并产生退缩心理。经笔者调查研究而后发现,大多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面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班集体,都会缺乏工作动力,职责意识不足,大多学生会选择随波逐流,心态过于消极,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很难提高工作主动性,难以肩负班级管理的责任。不仅如此,许多教师也未能有效利用教育激励理论,致使初中生养成慵懒、收集的习惯,形成不良的学习风气,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落实,也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3.1期望教育激励理论

每位学生以及教师都会存在着属于自己独有的期望,期望或大或小,但都会对于自身的成长以及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希望将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比如,期望者格外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注重学生心理状态以及成绩的变动,除此之外,期望者也会给学生增添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这一目标不断的努力,不辜负他人的期望。

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肩负着教师以及家长的期望,期望值越大,学生也会越发仔细、认真、自信、努力,期望更加是对学生的尊重以及信任,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保障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期望值不可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应当在学生的能力限度之内明确期望值,如若期望值过高,学生尽了自身最大的努力也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将会产生负面心理,对学生造成打击,产生不良心理状态。因此,教师或是家长必须对学生具有适当的希望,鼓励并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3.2关爱教育激励理论

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大多班主任在讨论学生时都会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成绩论英雄,致使部分学习成绩較差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很难得到班主任及其他教师的关心,最终恶性循环,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将间接地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难以提高班集体的学习效率。在成绩(下转第86页)(上接第84页)为上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常被忽略,值得一提的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提升,同时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也在不断的完善、成熟,他们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开始跌宕起伏,主动学习成绩出现波动,教师不可进行批评或指责,而是要给予心理上的关爱,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诱因,到底是哪种原因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难度,无法紧跟教学进度,究竟是因为心理状态还是学习过程中不够努力,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帮助学生找出症结所在,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之更具信心,激励学生不断的进步。除此之外,日常教学环节,教师也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之全面接触,加强人文关怀,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上的勉励,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共同交流解决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各类问题,从而实现持续性、长远化的发展。

3.3榜样教育激励理论

榜样的力量可谓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如若良好的应用榜样的作用,那么将会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若想有效利用这一能力,就应当首先找寻模仿的对象,将其作为榜样,学习环节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尤其是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不断的努力、进步、学习,从而赶超榜样,并不断的学习榜样的自信、坚强以及向上的状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正面的心理状态与优良的品格,积极传播正能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将耳濡目染,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更加积极,投入全部的精力,享受并热爱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调动学习兴趣,一定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班主任及教师的鼓励以及激励,这样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产生学习兴趣,在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下不断的成长以及发展。现阶段,仍旧有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难以提高自身的职责意识,未能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极其不利,经笔者分析后,建议有效利用教育激励理论,不断的激励、鼓舞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与满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间接地保证班级管理水平,为国家的发展注入高素质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1] 朱文瑞.谈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4,24(15):96-96.

[2] 李玉红,张世雷.谈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新校园(中旬刊),2016,18(09):179.

[3] 郭新强,贺永芳.论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16(16):218-219.

[4] 彭祥霞.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23(0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