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隆迪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2018-04-22赵敏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尊师重道文化冲突宗教信仰

赵敏

摘要:通俗点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布隆迪进行汉语教学,处在不同国家,面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就是跨文化交际。由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性,对一件事请的思维、判断、和本身价值观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误解和文化冲突。作为对外汉语老师应该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加入文化教学,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矛盾。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尊师重道;宗教信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案例一:不“听话”的学生

背景:

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位于首都布琼布拉)举行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基特加教学点(基特加教学点是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于2016年8月新设立的教学点,汉语教学处于初级阶段)的九名功夫学生(基特加教学点的功夫课是2017年3月开设的)作为代表要去参加演出。这是基特加教学点的学生第一次参加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的活动。一些学生甚至是第一次去首都布琼布拉。参加完活动后,参与孔院活动的外方领导和孔院师生聚餐庆祝,基特加的这九名学生也在其中。

问题:

吃完饭统一接送学生回家,基特加的学生当时做三点的汽车返回,已经买好了返程的票。一点半左右,所有老师已经吃完,开始陆续离开。武术老师去通知基特加的学生准备去车站。问题出现了,这些学生没有听从教师安排,还在欣赏首都美景、拍照、喝酒庆祝,武术老师明确告诉他们立刻坐车,他们完全无视老师的话,有个学生说啤酒还没喝完,饭还没吃完。武术老师没有办法又找了一个老师帮忙,告诉他们聚餐结束了立刻坐车走,他们还在喝酒没有人离开座位,最后无奈之下,四名汉语老师一起强行夺过他们手里的酒杯,命令他们立刻坐车离开,他们才一脸不高兴地去坐车。事情的最后,汉语老师很生气,对学生很失望。觉得学生不听话不知足,没教养。学生也很生气,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他们觉得自己还没喝完酒,还没享受完这次首都之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做法没有错,应该被尊重。

分析与反思:

学生真的不“听话”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我们从古至今的价值观,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老师的话我们都要听,至今还记得上学时,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都管用,老师说让你六点到学校,你绝对不会六点零一到。如果爸妈阻挠你,你肯定会和爸妈“反目成仇”,老师的话比天大。虽然现在看来老师说的并不都是对的,但是我们就像中了邪一样,即使淘气的学生也会对老师说的话有所忌惮。但是反观布隆迪,他们也会尊师,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下课,学生都在座位上坐着看着你等着你,你如果不出教室,学生是绝对不会先走出教室,这也是尊重;另外在上课的时候他们会和老师辩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尊重好像是对这个职业的尊重,并不是事事都听老师的,老师不是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這就是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从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祖晓梅在《跨文化交际》中写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最直接的表达就是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态度和价值取向”。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昭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摘自百度百科)。汉语中尊师的例子举不胜举,对老师的尊重是千年的传统。而在布隆迪,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必然不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老师这个职业和千千万万个职业一样,没有特殊的含义,没有像中国那样受到“优先待遇”,老师话是他们的参考,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觉得他们还没有吃完饭,喝完酒,不想离开。另外有些学生第一次去首都,第一次“吃大餐”,他们还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生活,反而是老师让他们强行离开剥夺了他们享受生活的机会。两者文化碰撞,中国老师很生气,他们觉得学生不听话没礼貌,在中国自古尊师重道,这样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布隆迪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思想,这就产生了文化冲突,双方都互相不理解。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

案例二:老师,你相信上帝吗?

背景:

布隆迪人是有宗教信仰的,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每周六或者周天的早上他们都不工作,全家都去教堂做礼拜,汉语课都安排在周六周天下午。在校的学生每周也会有固定的时间统一去教堂祷告。在布隆迪教堂随处可见,有的中学学校里面就有教堂,有些中学是教会学校。

问题:

上课的时候总会遇到宗教问题,比如“我的梦想”,课本上的职业比如:老师,科学家,歌手,演员等,但是学生总会回答:“老师,我的梦想是做一名priest(牧师)”;再如上课的时候学生会问你:“老师,你的信仰是什么?”;更有甚者,走在校园里,就会有人走上来问你“do you believe God?”

分析与反思:

课堂上学生总会问到你关于宗教,关于上帝的问题,如果你回答no,那学生便会开始他的布道,他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开始给你劝你信奉他们的上帝。如果他有你的联系方式,那就会每天给你发关于圣经的故事,给你说上帝的伟大。在国外,尤其是非亚洲圈的和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国家,宗教问题是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遇到的。宗教问题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会对汉语老师、对中国产生更深的误解。每次遇到这种问题,我总会这样处理1:汉语课堂勿谈宗教。2:如果学生进一步追问,我会说我尊重你们的宗教信仰,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就是我们的信仰,虽然没有形成宗教,在你们看来这就是我们的“宗教”。3:如果学生实在难以理解那就通俗点讲,中国也有宗教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大部分中国人相信自然科学。4:如果实在理解不了,我会告诉他们,中国有很多神,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神,比如耕种土地,有“土地公公”;做饭有“灶王爷”;婚姻有“月老”等等。神在中国无处不在,大家各司其职。学生大多能接受这样的说法,但还是不理解中国人的信仰,还是想给你布道,想让你和他信奉一样的宗教。要学会礼貌拒绝,不然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有坚定的信念,有对那些超越性价值的珍视和追求,比如“仁义”,比如孟子说的“无心”,中国人不靠上帝,但一样能做到像信仰上帝的人一样崇高伟大,甚至有过之。中国人最高的道德理想不是获得上帝的拯救和自我的救赎,而是成为人,君子和圣人,进而最高的达到人生的审美化和艺术化。并不一味的追求物质财富的丰盈,当社会达到高度的繁荣,个人财富积累到高度的富有,中国人认为接下来有意义的人生和生活,是审美化的,而不是守财奴式的,更不是禁欲主义修道士式的。李泽厚称其为“乐感文化”,而不是罪恶和耻感文化,因此,中国的伦理是一种文化伦理,而不是一种宗教伦理。从历史上讲,布隆迪曾经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起中国的历史,布隆迪国家的历史比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信仰的时候,受欧洲传教士的影响,便开始信奉上帝,他们的宗教传统深入人心,给了他们生活的信念,精神的支撑。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积极地生活态度,有信仰有支撑才会更好的创造新生活。曾经问过一位来中国留学的布隆迪学生,他在中国待了两年,学习汉语国际教育,我问他,“在中国待了这么久,学习了这么多中国文化,可曾质疑过你的上帝”,他坚定地摇了摇头。透过他坚定地眼神我知道这个宗教信仰是不容置疑的。所以遇到宗教问题,我们要相互尊重,不要以高姿态去贬低别人的信仰。

以上两个案例是本人在布隆迪汉语教学中遇到的印象最深的,最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有差异就会有冲突,关键是在以后的交流中如何减少冲突。在案例一中我们没有及时意识到是跨文化交际问题,当时的做法确实不对,太过冲动,一直在说“学生太不听话了”一直再以命令的语气对学生说离开,没有听学生的反馈,没有换位思考,从而加深了矛盾。案例二中,因为提前做好了宗教相关问题的设想,去布隆迪之前就查阅资料了解了宗教问题,所以相互理解,没有加深矛盾冲突。

这两个案例对我们以后对外教育汉语提供了更好的警示作用。首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有更包容的态度对外文化差异,发生冲突时,多文化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激化矛盾。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教学,语言与文化不分家,汉语教学应该贯穿方方面面,一个汉字一个词语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是文化,基特加的功夫教学,只让他们学会了功夫,功夫后面的中国“尊师重道”还需进一步阐释,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师生关系,也要了解尊重他们的师生关系,避免更多的矛盾。宗教问题可以辩证的多角度去阐释,以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找到合理的处理方式,比你解释“上帝不存在”“中国人没有信仰”要强得多。两个案例只是代表了跨文化交际中两种情况,交际中冲突的问题还有很多,作為对外汉语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文化传播者,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猜你喜欢

尊师重道文化冲突宗教信仰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程门立雪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