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分析约伯受难与古希腊英雄人物受难的异同

2018-04-22相曦瑀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

相曦瑀

摘要:本文将以古希腊著名戏剧《俄狄浦斯王》为例,比较分析古希腊英雄人物受难与约伯受难的异同。经过比较发现,二者在文本创作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同时在表现主题也显现出极大的不同,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约伯记;俄狄浦斯王;好人受难;表现主题

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文明的直接源头是爱琴文明,而爱琴文明与古代西亚、埃及等古老文明之间不仅存在着物质文化的交流,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具有深刻的联系。古希腊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着悠远的历史发展过程。相比之下,希伯来文明虽然看似与古希腊文明分属不同系统,但据其历史渊源和形成背景,也是与古代西亚、埃及等古老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因此,二者在文学创作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不足为怪。《约伯记》作为圣经文学中一部经典的作品,其思想的深刻性不言而喻。其“好人受难”的命题与古希腊英雄人物受难的命题有很多相似性的表达,同时也有很多迥异之处。在此,笔者将不揣浅陋,试以《俄狄浦斯王》为例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文本创作的相似性

对于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其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灾难。而《俄狄浦斯王》和《约伯记》就是运用了“灾难”这样一个重要的要素,达到了其悲剧效果。

俄狄浦斯作为一个英明的君王,因为一个神谕,最后不得不承担杀父娶母的罪孽,自戳双眼,自我放逐。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能带给人怜悯和恐惧,那么俄狄浦斯的经历给观众所带来的怜悯和恐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人们怜悯俄狄浦斯的遭遇,另一方面,人们又因此而恐惧神的莫测。这是这出悲剧所达到的效果。《约伯记》属于圣经文学中的一则经典故事,也深刻表现了它的悲剧性色彩。在《约伯记》中,约伯本是乌斯地大大的义人,“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然而,一个谨遵上帝之道的“义人”,却因为神与撒旦的赌约而陷入一场常人难以忍受的灾难之中:牛、驴、骆驼被抢走,羊群被火烧掉,房屋被风吹倒,仆人被杀死,十个儿女全被压死,约伯本人也全身长满毒疮,只能坐在炉灰中用瓦片度日,欲生不可,欲死不能,受尽折磨。不仅如此,本身无罪的约伯还因为遭受这样的灾难而被友人指责有罪,他所承受的痛苦就更加难以言喻。而读者在读到这样的约伯时,也会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怜悯。这都是“好人受难”的命题所表现出的悲剧效果。

从艺术创作上来说,“好人受难”的命题确实能够吸引读者,它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同时也可以引起读者的深思:这样的一个“好人”究竟为何要受到这样的灾难?

对于古希腊神话来说,虽然神的意旨是高深莫测的,但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就以俄狄浦斯王来说,他并没有犯罪,但是他的家族他的祖先却犯下了罪行。这罪最后报应在他的父亲拉伊俄斯身上,最后延续到俄狄浦斯的身上。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当年在伯罗奔尼撒长大,受到国王珀罗普斯的热情优待,但他却以怨报德,掳走了国王的儿子克律西波斯,最后间接害死了克律西波斯。由此可见,拉伊俄斯的悲剧并非没有道理,他将死在亲生兒子的手上,而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又身负罪孽,延续着整个家族的悲剧。古希腊的哲人说过,骄纵必会毁灭。俄狄浦斯的悲剧虽然不是由他自身所造成,但是却是因为人性的自私和骄纵造成这样的后果。那么约伯从未犯过错,他的子女也未曾犯错,又何以要遭受这样的苦难呢?在《约伯记》中,约伯曾深刻地质疑过:为何万能的神任由好人受苦,恶人得福?耶和华在结尾部分所言的威力约伯并非不知或者不相信,早在第26章约伯就说过:“神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薰在虚空;将水包在密云中,云却不破裂。”……“看哪!这不过是神工作的些微,我们所听于他的是何等细微的声音,他大能的雷声谁能明透呢?”但这些并不足以使约伯理解为何好人受苦。虽然在结尾处,他被万能的上帝折服,并不对此怀疑了,但是作为一个读者,对于约伯何故受难仍会存在深深的疑问,难道仅仅因为上帝和撒旦随便打一个赌约就害得许多无辜的人丧失生命吗?

在此,笔者试通过与古希腊英雄人物受难的对比做出了一些解读。无论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罪”都是其教义中重要的概念之一,“罪”之所以发生,其根源在于不完美的人性。从《创世纪》篇可以得知,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因为偷吃了智慧果而被从伊甸园放逐,从此以后人便有了罪。虽然在犹太教时还并未有明确的“原罪论”,但是因亚当夏娃还有他们的儿子该隐造成的罪孽是存在的。因此用“原罪论”对约伯的罪进行解读也并非不可。那么从“原罪论”出发,无论约伯是一个怎样的义人,他的身上都是有罪的,因此他遭受灾难并非无缘无故。再者,约伯在遭受到如此常人无法忍受的灾难后,曾咒诅自己的生日:“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愿那夜没有生育,其间也没有欢乐的声音……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腹绝气。”在犹太人的观念中,人的生命是上帝创造的,放弃自己的生命就意味着对于上帝的否定。尽管他未曾“以口犯罪”,但却已经对于上帝的做法产生了质疑和动摇,那么就意味着他是“有罪”的,而非真正所说的无罪。上帝虽然屡次说过自己对于约伯的信心是坚定无疑的,那么为何还要和撒旦打赌降灾给约伯呢?也许无论在上帝还是约伯心里,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丝动摇吧。

二、主题的迥异性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剧作家更偏向的是表达一种对于命运无法挣脱的宿命感。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得到神谕后就想要躲过这场灾难的咒诅,生下儿子,却把他扔在了山坡上。而俄狄浦斯得到预言后,逃离自己的国家,想要逃避这个灾难的命运,却反而应誓,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俄狄浦斯承受这样的苦难,得到了观众怜悯的同时,却也向观众们传递出一个主旨:命运之神的审判是无法逃脱的。而俄狄浦斯正是因为知道命运的审判必然会降临,所以他自戳双眼,自我放逐。在最后,他终于得到了命运女神的启示,可以期待赎罪的那一天。《约伯记》虽然从始至终的一个中心就是在质问好人为何受难,但是在结尾上帝只是显现了约伯本就相信的威力,刚刚还执着追问的约伯突然就失去了锋芒,在耶和华面前说:“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我从前风闻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弃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至此,整部作品的核心问题一下逆转了——过去约伯对好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疑惑仿佛只是对神是否真实存在的怀疑,而其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宗教思想:无论犯下何种罪过,无论遭受怎样的灾难,都会得到上帝的救赎。上帝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无处不在的。

由此看来,虽然《约伯记》和《俄狄浦斯王》在表现命运无常的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是其所探讨的问题却是不同的。《约伯记》最终想要给出的并不是对于好人为何受难的回答,而是在教化世人,灾难来临时不要抱怨,不要反抗,要相信万能的上帝。因为人所受的苦都看在上帝的眼中,上帝会让人得到救赎。而在古希腊人看来,神虽然是存在的,但是罪却是人自己犯下的,而自己犯下的罪就会有得到报应的一天。神只是审判者,真正的赎罪者是人类自己。这两种不同的救赎方式源于不同的价值观。古希腊人认为智慧来源于理性,而希伯来人认为智慧来自于虔诚的信仰。一个偏向唯物主义,一个偏向唯心主义,这也就造成了两部作品本质上的不同。

三、结语

《俄狄浦斯王》和《约伯记》在表现“好人受难”这一命题中有很多的相似处也有很大的不同点,但是究其根本,都是在探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苦难这一命题。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念造成了不同的选择,也指引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无论最终的道路和结果为何,其主旨都在告诉人们,应当勇于面对苦难,逃避与抱怨永远不是解决办法。这对于人类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饶本忠.论犹太教的“罪”[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6(2).

[2]康杰.约伯记—关于受难的启示[J].人文高地,1994-2015.

[3]马英莲.《圣经·约伯记》与《俄狄浦斯王》的戏剧成分比较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4]郝岚.《约伯记》的戏剧叙事[J].外国文学研究,2005(5).

[5]陶涛.评《约伯记》的召唤结构及苦难意识[J].作家杂志,2009(8).

[6]赵世昌.上帝与苦难—《圣经·约伯记》之解读[J].甘肃高师学报,2015(4).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王
重构《俄狄浦斯王》的文学禳灾功能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涵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伦理禁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