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018-04-22李丹阳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范进中吴敬梓范进

李丹阳

175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两部伟大的小说作品,分别是《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两部作品的作者都生活在18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是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前夕,是表面上繁荣稳定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这样两部伟大的作品,绝不只是偶然。

一、《儒林外史》产生的背景

清朝统一中国后,统治者通过武力镇压与政治上的高压政策,巩固了其封建统治,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但其实在这种表面的虚假繁荣下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背后隐藏着黑暗腐朽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而清朝的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则采取了高压与收买相结合的政策。在大举实行文字狱的同时,又采取各种手段让知识分子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举考试制度,在思想上和物质上控制知识分子,达到统治者的政治目的。吴敬梓把科举考试作为中心,使用非常高超的讽刺手法,各种各样知识分子的生存和命运被展现出来,就好像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一幅真实而又生动的腐朽社会的历史画卷。

《儒林外史》问世以后,文学作品才真正的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讽刺社会,批判科举士人,而文章风格又悲而幽默,婉而讽刺。才真正可以称之为针砭时弊的小说。而鲁迅先生也指出了其思想艺术上的特色,并称其为真正的讽刺之书。而吴敬梓能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不仅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还与他的思想和生活分不开。吴敬梓受父亲思想的影响,从小就很有才学,喜欢读书,各类书籍都广泛涉猎。青年时期又经历了家族内部纠纷,使他认识到某些人的卑劣行径和丑恶灵魂。由家族到社会,使他对当时的世风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而吴敬梓也曾是个多次经历科举考试的士人,当然腐朽的科举制度也给他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从而使他厌弃科举。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创作出了《儒林外史》这一伟大的文学作品。

“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儒林外史》描写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主要还是在描写“士林”。通过吴敬梓长期的观察,为我们描绘出了各种各样的儒林士子,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展现出了封建腐朽社会儒林士子的生活百态。通过对一代文士生活和思想的现实主义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的深重危机,并寻求解救的方法。

二、现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杰出的作品中一定包含《儒林外史》。它的杰出所在就是它的讽刺性,而它的讽刺又具有真实性。就像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他认为,作者用精炼夸张而艺术的手法写出一群人的真实的一面来,就可以称之为“讽刺”。《儒林外史》就是在使用夸张手法的同时又运用了艺术的写作手法,把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和地主豪绅的活动描绘出来,揭露了当时社会所谓的“太平盛世”的假象,赤裸裸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它通过对当时普通的日常生活的描写,生动真实地展现出儒林士人可恨、可笑、可怜又可叹的丑恶嘴脸,从而进一步的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腐朽。这就是《儒林外史》被鲁迅先生高度赞扬的主要原因。就连法国大百科全书也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使《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闻名世界。

小说把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和社会的黑暗腐朽通过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来展现出来。据调查,全书二百七十多个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儒林士子,还有各个阶层的社会人物。吴敬梓从不孤立的描写一个人物,而是把人物周围涉及的人物关系社会关系一一描写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面。例如范进中举,中举后发疯,作者利用范进周围人物对他中举前后对比的夸张描写,真实而鲜明的揭示了他发疯的原因,使读者能够很好的理解接受并去深入思考。范进中举前不但家里很穷,就连杀猪的岳父也瞧不起他。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才使得人们更加扭曲、堕落、腐朽。作品写出了当时因為科举制度而扭曲变形了的社会与人情。

我们从一个个人物的描写中,看到的不是个人的堕落,而是整个社会的堕落、腐朽。因此,鲁迅说《儒林外史》是少有的“以公心讽刺之书”。《儒林外史》是为了抨击社会而作,目的是为了救世。这是《儒林外史》区别于一般讽刺作品的地方,它没有私人的恩怨,而是公正的去看待这个社会,用沉痛的心情来揭露这个社会。

三、悲剧性与喜剧性相结合

吴敬梓用饱含酸楚泪水的笔把封建腐朽扭曲变形了的社会用讽刺的手法描绘出来。那些出身下层却挣扎着向上爬的人物,他们的悲喜剧具有最揪动人心的讽刺效果。一些人物,堪称吴敬梓讽刺典型的精品。

周进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考试下悲喜剧的角色。周进是考了几十年,什么也没考上,继而感到痛苦绝望。范进是考了几十年,突然考上举人,乐极生悲疯狂失态。他们并不是本来疯癫,而是功名富贵把他们骗上科举的道路,最后神魂颠倒,走向堕落。而他们发疯的过程,既令人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怜。始而怜悯,继而大笑,最后是深深的悲愤。作者把这种对悲喜剧艺术感受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

作品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不是马上就能看出来的,它总是隐藏在我们看不到的生活深处和某些情节背后。例如马二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被科举制度所毒害的悲剧人物。他的青春和思想都被科举和八股文禁锢了。而他与周进、范进的不同之处就是他始终也没进入官场。

四、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

(一)漫画式的外形描写

《儒林外史》用精炼的语言,简短的语句,描绘出了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惟妙惟肖,形神兼备。例如第二回对夏总甲的外形描写,短短几句就写出了夏总甲穷困潦倒但又爱耍官威的低级小官吏的形象。

(二)夸张手法的运用

作者把人物的可笑可恨之处常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如范进中举和严监生临死前不肯断气的描写。作者集夸张之能事,使读者对主人公感到又可怜又可恨。夸张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鲜明。

(三)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

作者常用人物言行自相矛盾的手法来揭露他的虚伪可笑。如第五六回写的严贡生的言行。他沾沾自喜的在范、张面前吹嘘自己如何率真正直,从来不占人任何一点的便宜。随后作者就把他在乡里的各种卑劣行径用一系列生动的情节揭露了出来。尖锐的讽刺效果在严贡生自相矛盾的言行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

《儒林外史》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其中最能体现的就是范进中举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被作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既写出了人情冷暖,又写出了世态炎凉,同时又揭露了人性卑劣的一面。

(五)出人意料的描写

作品中还常常有意安排一些出人意料的描写场面。作者把要讽刺的对象让其他人物去无情的奚落和嘲笑,让其出丑,这也是作者擅用的讽刺手法。

(六)杰出的语言艺术

杰出的语言艺术也是《儒林外史》常用的手法。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白话经典小说的基础上,《儒林外史》使用了更加口语化的白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采用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讽刺手法,既含蓄委婉又夸张露骨。含蓄在引而不发,发人深省,夸张在尖锐泼辣,痛快淋漓。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虽然吴敬梓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但他在《儒林外史》里展现的近代现实主义的曙光,却一直影响着以后的时代,为文学的前进提供发展方向。吴敬梓不仅属于他自己的时代,而且也属于未来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明清小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第2版).

[2]儒林外史研究[M].华东师范出版社.《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87,9(第1版).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猜你喜欢

范进中吴敬梓范进
吴敬梓暖足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范进中举”现实版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范进一日游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