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易安词中的雪意象

2018-04-22宋奇霞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李清照意象情感

宋奇霞

摘要:李清照有九首词写到雪,分布在早、中、晚各个时期,有直写雪的,也有用雪指代其他事物的。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雪作为李清照坎坷人生的物化表现,寄托了词人的情志,对词的创作也有不同作用。本文从带有雪意象的易安词着手分析,以期从雪意象中更深解读各阶段的词风特点。

关键词:李清照;雪;意象;情感;词风变化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时期的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称。她独创的“易安体”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其词的风格意蕴也随着她的经历发生着变化,“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生际遇的变化会反映在词风的变化上,词风的变化会反映在使用意象的变化上。

一、意象说与感物说

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一个颇为含糊的术语。尽管关于这一概念文学理论家尚有分歧,但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和回忆。《易·系辞上》提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语言的表达是有限的,思想和意蕴是可以借助一定的形象表达,其所传递的意义,通过一定的形象思维,可以比语言所能表达的更丰富、更深邃,此时的物象被赋予了更广博的意义,也就是“意象”。《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想要化繁为简,使普通的物象变成意象,需要“感物”。“感物说”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创作主体感受到外物的变化而有了心灵的波动,从而形成了音乐。陆机在《文赋》中曾说:“遵四时以叹世,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四时之景引发了情思。《文心雕龙·物色》又再次发展为诗人不仅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感召而引发了内心的情感,同时又是带着情感去观察事物的。《文心雕龙·明诗》也谈到诗词这类文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在《诗品序》再次丰富“感物”的内涵,“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人生形形色色的遭际、社会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都能够触发创作,“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那么,“雪”作为一种物象,伴随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际遇,在不同的心境下,就会被知觉成不同的意义,被赋予不同的情感,也会对词的意境、风格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二、易安词中的雪意象的特点与作用

在阅读易安词中,人们更多关注其中的花草意象。李清照常借助花草来咏怀,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就是以梅自况。这大概与其个性气质相关。但通过上文的意象理论,易安词的其他意象的选择必然也饱含作者的深情。在《李清照集笺注》中,除去存疑的篇目,有九首词提到了“雪”这一意象,结合作者生平,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时期下,“雪”也有了不同的特点,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丰,著作甚多,以著述受知于苏轼,其生母系出名门,是秦桧夫人的表姐。李清照在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这时期的带有“雪”意象的作品有《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首句“雪里已知春信至”就提到了雪。此词咏腊梅,作于李清照出嫁前夕,她与她的丈夫天作良缘,这时词风明丽轻快又空灵优美。梅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冰雪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因其色白、晶莹剔透,常被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被用来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诗句“余辉尚可借,回照读书人”(《望终南山春雪》)等。这里的雪是酝酿梅花的土壤,应同梅一样的高雅脱俗。带来的“春信”,不仅是春天的消息、梅花的初生,还是作者对春的期待,期待万物复苏,期待春日里的婚约。这里的雪高洁、富有生机,又深沉、含蓄,同梅花相映成趣,景中寄意,意中有景,表达作者性情的纯洁。“雪”、“月”、“玲珑”等晶莹明亮的意象,又能在我们眼前铺陈出一个亦真亦幻、返虚入浑的空灵境界。大观元年,李清照时年二十四岁,九月有多丽词咏白菊,以细腻的笔触描写风雨摧菊花的感受,来比喻政治风波对赵家的打击。词的下阙首句“渐秋阑、雪清玉瘦”,“雪”和“玉”并举,都给人莹透温润的感受。“雪清”更是说明雪多么清透纯洁。此处以清雪和瘦玉去形容白菊的冰清玉洁,使白菊显得楚楚动人,更添几分对白菊命运的同情。整首词无论是用词还是用典都是非常优美的,借助高洁的意象表达自己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虽然两首词雪的特点大致相同,但第二首更强调其清白纯净,前一首更富有生机。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党祸的经历,她的作品也少了几分率性,多了几分成熟。

大观元年,受党祸影响,李清照与赵明诚离京屏居青州,《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就是这期间所作。词中有句“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满东山风未扫”,这一句对仗工整,用了两处典故。赵明诚半月前出发,作词时清照与丈夫处于分离阶段,使用“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表达离别的不舍。“东山”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主要讲述普通战士归家前的复杂感受,对离家久远的表述以及离人思乡的流露。除《诗经》外,“分离别西川,回景归东山”(《酬从弟惠连》)等诗句都表达了离愁别绪。词人眼前的“南浦”已有了春意,遥想到丈夫所在的远远的“东山”上,还残留着未融化的积雪,春寒料峭,极大触动了词人的不舍相思之情。因此,东山上的积雪不再是纯洁的象征,更多表达了天气之冷,渲染离别时凄酸忧愁的氛围,类似有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寄寓了词人寂寞哀伤之感。

南渡后,李清照的詞风与先前有了很大变化,建炎二年春日清照抵江宁,江宁旅邸后庭梅花盛开,清照有殢人娇词咏之。“玉瘦香浓,檀深雪散。”前半句是白梅开始萎谢的样子,后半句表明白雪正在消融,雪压梅枝的美景已不见,从而词人“今年恨、探梅又晚”。这里的雪的状态是“散”的,与词人喜爱的纯洁的白梅一样,面临着消逝的命运。同年,金兵将南下,形势十分危急,摇摇欲坠的梅与飘零融化的雪同国家一样,风雨飘摇,这种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在词人所见之景中,就流露出了恨晚的情绪。消融的冰雪寄托了词人遗憾之情,以及对未来个人及国家命运的忧虑。建炎三年正月,清照有词《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背窗”在诗词中多指灯光暗淡,“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菩萨蛮》)等语均体现灯光暗淡,这种暗淡的灯光总给人们带来一种愁意。“炉烟直”与“深处麝烟长”(《菩萨蛮》)、“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等皆以形容静定空气中的烟气。“雪落”是雪花下落的样子,与下阙“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相呼应,徐培均先生认为“西风留旧寒”比喻时局尚严酷。在这种背景下,词人难免会发出家国之念、身世之叹。首句借助大雁、残云、烛光、雪、炉烟,表达词人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诗宋词的共同规律。词人将视觉与听觉、外景与内景相结合,渲染了凄清冷落、静谧压抑的气氛,表达了一种怅然若失,如炉烟般袅袅的乡愁。词人联想到国事和自身遭遇,下落的雪虽以静而美,但不似“独钓寒江雪”那般岑寂,而是带有寒冷沉重的寂静。后又作《满庭芳·残梅》以雪喻梅,与早期用雪比喻白菊的高洁不同,此时的词人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创,“莫恨香消雪减”,比喻落花似雪,是梅花凋零的状态。与《殢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的雪相似,春日不再像早期那样充满生机,让作者心生希望,春日里风雨的无情致使梅花丰韵不存。遭遇一系列变故的清照更多地去关注和同情落梅的命运,联系自己的身世,“浓愁”难以排解。美好又短暂的“雪”让人无限感伤。

建炎三年冬,此时赵明诚已病故,李清照又陷奔亡之苦中,写下《清平乐·年年雪里》,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小时候的自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每年下雪时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这里的雪是作者回忆的空间背景,儿时下雪天的无忧无虑,都融化在了作者的记忆中。此处的“雪”是再回不去的曾经的美好。建炎四年,清照追随高宗辗转浙东之际,发现江南早梅已开,遂作《春光好·看看腊尽春回》,“昨夜前村深雪里,一朵先开”,化用唐朝僧人齐己《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掩孤村,早梅独放,刻画了梅花不畏霜雪、傲寒独立的品质。这里的雪同“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相似,都是严酷寒冷的象征,赞扬了梅坚韧的品质。赵明诚去世后的某年春暮,清照作《好事近·风定落花深》抒发伤春之情。“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再一次以雪代花,风停了,庭花尽凋零。看珠帘外,雪瓣成堆,红蕊层层。此处的雪虽然指代各种颜色的花,但它是凋落的花瓣。痛失爱侣的清照精神本就空虚寂寞,又正值春将逝去,目睹这一地残花,一片寂寥,难免会触景伤情。凋落的花瓣让作者想到自己的青春,“雪”就寄寓了作者的无限哀怜、惋惜与伤感,营造了凄清和孤寂的环境。

《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物以貌求,心以理就。”物象用它的形貌打动作家,作家心里产生情志来作为反应。“雪”这一物象,出现在李清照早、中、晚各个时期的作品中,有直写雪的,也有指代他物的,皆有着不同的特点,烘托不同的气氛。早期的雪纯洁清白,具有生气,与其明丽轻快的词风相谐;中期的雪寒冷寂寞,饱含不舍与思念,渲染浓浓的离别气氛,词风深婉幽怨;南渡后其词风沉郁凄苦,后期的雪沉重压抑,又短暂易逝,寄寓着对青春已逝的感慨、漂泊命运的感叹,对亡夫和家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等复杂哀伤的情绪。彭国忠先生曾说易安词中作家与事物之间往往呈现出分离状态,结构上多是一半说事物一半说自己,因此严格来说并没有几首词算是咏物词。李清照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万事万物上,笔下的雪承载了她的情思和心绪,是她抒情的必要载体。而雪的意象内容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她内心状态、人生状态的变化。但无论是怎样的变化,在刻画事物时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采用了移情于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都能够体现词人卓尔不群的艺术造诣。

参考文獻:

[1]徐培均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3]彭国忠.试论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兼论李清照词创作的低俗倾向[J].中国文学研究,2011(1).

[4]任志存.浅议钟嵘《诗品序》对“感物说”内涵的丰富[J].文教资料,2011(18).

[5]范文亭.“物感说”与“模仿说”理论特色之比较研究[J].语文学刊,2008(S1).

[6]宋俊雪.李清照个人经历与其词风变化的关系[J].美与时代,2016(12).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猜你喜欢

李清照意象情感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点绛唇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情感移植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