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诗歌中的焦虑心理

2018-04-22尹若笛赵玉霞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曹操诗歌

尹若笛 赵玉霞

摘要:曹操作为魏晋时期文坛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作家,其作品慷慨悲凉,独具特色,字里行间反映出其内心的焦虑,通过焦虑的视角分析其诗歌作品,解读曹操的焦虑心理。

关键词:曹操;焦虑心理;诗歌

存在主义哲学家罗洛·梅认为,“生活在一个巨烈变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而各种新的观念却没有确立,站在这个价值观念青黄不接的时代,足以使人产生极度的焦虑。” (1))汉末魏晋时代正是如此,政治黑暗混乱、思想文化解体、道德秩序沦丧,身处这样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其内心必定波澜起伏。曹操在这个时代因其特殊的出身、自身性格及后天环境的影响使他内心不免焦虑不断,这种焦虑在他诗歌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焦虑心理的阐释

对于个体而言,体验到由于外界作用而产生的不安、恐慌、惊惧这一系列类似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处于扩散式和延续式的,这种心理体验就是焦虑。罗洛·梅将此定义为:“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则被个人视为他存在的根本。” (2)而这种焦虑由于其反映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正常焦虑,另一是神经性焦虑。判定一个人具有正常焦虑还是神经性焦虑主要在于其与客观威胁是否成正比,是否存在内在心灵冲突机制,是否需要启动神经性防卫机制和能否在意识觉察层面上建设性对待,如果均为是则为正常焦虑,反之则是神经性焦虑。神经性焦虑下的压抑和心灵冲突多来源于个体童年时期,受其亲子关系影响,能否被建设性的对待并解决问题是正常焦虑和神经性焦虑的根本区别。

二、曹操诗歌中焦虑心理的表现

汉末魏初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东汉中后期以来,因皇帝年幼导致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腐朽,在这样一个战争连连,死亡随处即发的黑暗混乱社会里百姓不堪重负,正如马良怀所述,“个体遭到了社会的蹂躏,士大夫为皇帝所抛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殷红的鲜血所冲溃,士大夫由此而陷入了巨大的悲苦与迷茫当中。” (3)心怀天下这样大抱负大雄心的曹操自然不甘被这样的时代所左右,可又无力改变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陷入深深的焦虑。

(一)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阶段,也是人类对于生命终结的焦虑。没有永恒的物质,也没有永生的人,无论在文学创作中还是生活中,死亡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1.迷茫的死亡焦虑

曹操的《蒿里行》与《薤露行》堪称东汉实录,两首诗均有讲述董卓之乱,董卓的不义之师进京后独揽大权,扰乱朝政,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雄起,率军进攻以期共同消灭董卓,然而在利益面前,诸侯各怀异心,怀疑猜忌,互相残杀,最终导致社会混乱,百姓、将士流离失所,大量死亡。曹操作为这场战争的参与者对此触目惊心,而他作为诗人的这一身份又不禁感慨悲叹,《蒿里行》中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战士们因为长久作战,穿在身上的铠甲生出了虱子,千万百姓于这场战役中死亡,白骨堆积,千里之内廖无人烟,不闻鸡鸣狗吠之音。这样的场面让曹操不禁悲愤,曹操除了战争的参与者,旁观的诗人这两种身份以外,他更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主宰者,他把黎民百姓的安危,国家社会的兴亡都作为自己的职责,他有的不仅是对家国天下的担忧更有的是渴望改变现实改变时代的雄心壮志,他所悲愤的绝不单单是百姓的死亡、国家的衰亡,更是以一个主宰者的姿态却无力无能改变这一切,他的悲愤更是对自己现况的悲愤。曹操这样创造能力极强的人心理上的疚责感也越强,对战争造成的生命易逝、坚信自己可以拯救时代却因现阶段无法实现的双重矛盾,让他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如何是好,导致他此阶段的死亡焦虑是迷茫的死亡焦虑。

2.豁达的死亡焦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对于曹操而言,人生中能有幾天是真正忘却权谋诡斗,杀伐征战的呢?这样的日子只是漫长而艰难的人生中的寥寥几日而已,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欢乐又从何而来,便是在这对饮美酒,放声高歌中。这时的曹操心中依然不免焦虑重重,他惶恐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焦虑难以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和人生理想,他以酒解忧,缓解内心的焦虑,他没有在焦虑中迷茫而丢失自己的人生目标,反而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表达他招纳贤才,求贤若渴的心思,渴望在有限的人生中有所作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本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曹操借此表达他在等待天下有志之士向他投奔,这种等待的滋味堪比姑娘对爱人的思念,同时也表明若是贤才志士肯来投奔,他必定以礼相待,盛情款待。此时的曹操面对死亡焦虑是一种积极而豁达的心态,知晓人生短暂却不日日悲叹,反而以诗求贤,渴望与贤才志士共建功业,能够正确的面对心中的焦虑,建设性的解决有关焦虑的问题,努力寻求改变这种焦虑状态,可知他此阶段的死亡焦虑是豁达的死亡焦虑。

3.逃避的死亡焦虑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6)一首《秋胡行》道出曹操心中无尽悲凉与万般无奈,他在大敌当前时没有丝毫畏惧,在与百官剑拔弩张时没有丝毫迟疑,在战火频频百姓横尸遍野时没有丝毫动摇,如此一个杀伐果断的奸雄在面对人生的终极命题死亡时,曹操犹豫了退缩了甚至选择了逃避。他对死亡的畏惧与凡人不同,他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一辈子,到了暮年垂垂老矣之时,他恍然顿悟今生所建功勋累累,开疆拓土,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以其死亡而终结的,一切地位名誉财富美人都将随着死亡而逝,他不甘心因此开始寻求长生之路,妄想得到神药能与仙人长游不眠。“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7)“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8)他不是不明白个体的存在是有限的,与这无穷的天地比起来更是如此,也不禁嘲笑自己渴望得到神药是幻想,可就是如此,他依然沉浸在求仙长生的路上彷徨踯躅、恍恍惚惚,明知死亡难以避免却仍然逃避面对这个事实,渴望寻求不死之术,他此阶段的死亡焦虑是逃避的死亡焦虑。

曹操前期和中期的死亡焦虑均属于正常焦虑的范围内,而后期的逃避的死亡焦虑已经超出正常焦虑的范围,迈向了神经性焦虑的范围,其死亡的威胁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曹操的内心却发生了变动,导致这种客观威胁与焦虑不成正比,他通过诗歌传达自己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和被压抑的内心世界,无法正视死亡这一事实,此刻的曹操是神经性的焦虑。

(二)孤独焦虑

个体在社会中生活因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而产生多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当某种社会关系被主动或被动的割裂导致个体与社会疏远的感觉和体验,主观上感到孤零苦闷的情绪感受却无法做出改变现状的举动可以称之为孤独焦虑。

笔者认为《短歌行》不仅是写给世人的为表达其求贤若渴的思想,更是曹操写给自己的向世人传达自己居高位时无人能懂的孤独与悲凉,渴望一统天下的胸襟抱负和为此付诸一生的壮志豪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9)天上的明月高高在上、光照不止,但却因永司其职而不能离开片刻,暗指曹操自己走上了争夺霸权、一统四方的多事之路便不可再回头,此时不仅从内心感到忧伤悲痛,这种在争权夺势之路上的孤独凄凉之感无人可诉,用千万人的鲜血换来的一次次前进与上升,曹操心中是否有迟疑和后悔外人无从得知,我们所能看见的就是一位乱世奸雄的不断强大和其背后无尽苍凉,而曹操在如此道路上行走的同时内心不免矛盾不断,孤独不断,焦虑不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0)此句运用比喻暗指那些犹豫不定的贤士不知选择何处栖身,生动刻画了他们彷徨犹豫的心境,向世人传递了曹操关心爱护贤才、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同时也隐含了曹操对自己至此一生的疑惑,建功立业几十年何处才是我真正的栖身之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1)此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一方面表明自己招贤纳士的决心,人不怕多绝不会“人满为患”,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其自身要争夺天下的决心。《短歌行》隐含了曹操在招纳贤士背后的个人矛盾情绪,潜藏在内心的孤独焦虑油然而生。

三、曹操焦虑心理的成因

(一)动荡起伏的政治时局

汉末魏晋时期前后十二位皇帝,皇权更迭频繁导致外戚乱政,造成了时局动荡、同时政治腐败也阻碍了忠志之士的从仕之路,朝政日益衰败。与此同时与外戚并列的另一大干政势力也日渐强大——宦官专权,这是外戚干政导致的政权崛起,皇帝长大后渴望从外戚手中夺回政权,首先想到的依靠对象就是与自己最为亲近的宦官,但正因如此宦官势力开始崛起,在外戚和宦官的争权下惨遭屠害的便是士人群体,士人群体为了反对外戚和宦官政权必然挺身而出,可结局却是极其悲惨。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忠臣良将对朝廷失去信心,同时他们也对传统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不知何为善何为恶,忠臣被处决,奸臣被重用,如此世道让人不禁产生焦虑之感。

(二)难以启齿的个人出身

《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身世记录明确,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做人养子而改姓曹,那曹操的祖父是何人呢,便是东汉有名的十大宦官常侍之一的曹腾。宦官虽然掌权,但其身份地位在正统思想中依然是卑贱无比的,那能认宦官作父之人,家境出身必定卑微。曹操祖父权倾一时,乱政害国,贪赃枉法,而其父曹嵩也死于贪财。当时宦官与士人群体水火不容,宦官欺上瞒下妄图一手遮天,陷害忠良,煽动皇帝镇压士人。曹操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然是难以启齿,在士人眼中更是为人所不齿,这样的出身也阻碍了曹操的仕途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他后期的焦虑心理的形成。

注释:

a叶浩生:《罗洛·梅论焦虑》,载《心理科学进展》,1998年第10期。

b(美)罗洛·梅著,朱侃如译,《焦虑的意义》,广西:漓江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页。

c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d曹操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页。

e同上,第5页。

f同上,第7页。

g同上,第7页。

h同上,第7页。

i 同上,第5页。

j同上,第5页。

k同上,第5页。

参考文献:

[1][美]罗洛·梅著.朱侃如译.焦虑的意义[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6.

[2]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3]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周宪.文学创作与焦虑体验[J].文艺理论研究,1990(1).

[5]金业焱.论曹操的焦虑心理及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1:6.

(作者單位:延边大学)

猜你喜欢

曹操诗歌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