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望的反抗者:吕纬甫与魏连殳人物形象分析

2018-04-22许慧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反抗

许慧

摘要:五四运动转入落潮后,曾受过新式教育的吕纬甫和魏连殳日益落寞,习惯上这被理解为对现实的妥协。但其实,他们的沉寂、他们的毁灭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只是這样的反抗充满了绝望的气息。他们可以被称为“绝望的反抗者”。

关键词:吕纬甫;魏连殳;反抗

1919年以后,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新文学阵营内部出现分歧,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转而进入落潮期,被时代唤醒的青年学者在现实的压抑下再次陷入苦闷与迷茫。同时期,鲁迅也从激昂明快的“呐喊”期转入沉寂焦虑的“彷徨”期,于是就有了《彷徨》的问世。关于《彷徨》,鲁迅曾言:“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哪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仿徨》。”①《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就是其中的两篇,分别描述了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知识青年吕纬甫和魏连殳在五四退潮后的精神痛楚及他们带有绝望气质的反抗。

《在酒楼上》②被周作人称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冬日的一个午后,“我”与旧友吕纬甫在故乡的一个酒楼里不期而遇,故事也在谈话中展开。我们知道,吕纬甫曾是个进步青年,但现在,看到的他却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行动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再看他此番回乡的目的,受母所托为小弟弟迁葬,给顺姑带绒花。而且为了生计,他也开始教人“子曰诗云”了。当年那个“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的有志青年就这样沦为精神落寞、敷衍度日的中年男人。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将吕纬甫看作“我”的对立面,看成是一个落伍者形象。试想一个真正的落伍者还会反复强调自己“就是这样了”、“麻木得多了”吗?作为曾经的觉醒者,他的活泼其实并没有消散殆尽,只是隐藏起来了。否则,他怎会“对废园忽地闪现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怎会在酒后“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呢?他的沉寂、敷衍只是面对压抑的现实的无奈之举。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辜负了朋友的好意,可他还能怎样呢?他也试过要有所作为,结果如何?失败了。在现实面前,不仅仅是他失败了,否则“我”又怎会在故乡的酒楼上喝酒呢?可见小说中“我”和吕纬甫实际上有着相似的命运轨迹,彼此互为镜子。结尾,“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利。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我”看到的何尝不是吕纬甫的处境?这样看来,当时的知识青年的生存环境还有什么区别吗?吕纬甫的敷衍颓唐也不再只是个人行为。他的沉寂,同样也是一代人的沉寂,是他们在压抑的现实面前无语的抗争,只是这样的抗争是那么的苦涩无望。

此后,鲁迅又创作出与《在酒楼上》极其相似的《孤独者》③,在一定意义上,《孤独者》是对《在酒楼上》的补充与完善。它将《在酒楼上》含混模糊的险恶环境一一展示了出来;并且,在同样的生存困境面前,魏连殳更是迈出了决绝的一步,他用自我的毁灭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较之吕纬甫无声的反抗更加令人心痛。

魏连殳也受过新式教育,虽然遭遇着误解和挤兑,他还是相信未来,相信孩子就是希望。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不仅被校长辞退了,也被自己认为的希望仇视了,大良二良也不再要他的吃食了。为了生存,他变卖了器具书籍。虽然此刻他已切身感受了命运的悲苦,却“依然发些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议论”。终于卖无可卖了,魏连殳乞求“我”帮他想想法子,即便是钞写也好。然而,就是这样的迁就,也还是没有。绝境中的魏连殳最终做了旧军阀的顾问,于是,有了“新的馈赠”和“新的颂扬”。

虽然,魏连殳做了旧军阀的顾问,但我们不能轻易地将他划分在旧军阀的阵营。他看似抛弃了自己的立场,但也正是对立场的坚持使得他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对此,鲁迅做过这样一番解释:“这一类人物的命运,在现在——也许虽在将来——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于成了单身,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④如果,他向旧军阀的投靠只为了苟且活着,那么做了顾问的他不是更可以长久地舒适地活着了吗?为什么会有“新的失眠和吐血”?为什么他还是死去了?他口角间含着的冰冷的微笑,告诉世人,他的死其实是一场有预谋的自杀。他用自己的死亡嘲讽了也报复了这世间的一切罪恶与黑暗,同时也警醒了和他一样正在被这罪恶与黑暗吞噬的“我”及“我们”。他用“自毁式”的反抗在密不透风的罗网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虽然微小,却是不容忽视的。

结语

五四退潮后,一部分知识分子陷入迷茫,精神的苦闷随着他们的或前进或退隐接踵而至。《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可以算作是鲁迅对这一境遇的思索和回答,吕纬甫和魏连殳的选择也就更具思考的意义。他们在现实压抑面前,从最初的激昂逐渐沉寂寞落,最后选择了爆炸式的毁灭,这些都是带有绝望气质的反抗。作为曾经的觉醒者,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在看不见前景的现实面前,知识分子的力量又是那么的微薄。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他们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成全自己,虽然这样的方式或许只是自取灭亡,但无法抹灭他们为之努力、为之献身的勇气和承担。他们从最初的觉醒到最终的沉寂毁灭始终都是对压抑的反抗,对希望的坚守。

注释:

①鲁迅著,《<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56页。

②鲁迅著,《彷徨》,《鲁迅小说全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66至176页。

③鲁迅著,《彷徨》,《鲁迅小说全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224至246页。

④鲁迅著,《两地书》,《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0页。

参考文献:

[1]鲁迅著.鲁迅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日]丸尾常喜著,[韩]金贤贞译.“彷徨”时期的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1999(06).

[3]黄秀生.先觉者的生存困境——狂人、吕纬甫、魏连殳人物形象比较谈[J].名作欣赏,2009(23).

[4]阎晶明.孤独者的命运吟唱——鲁迅小说里的孤独精神[J].鲁迅研究月刊,2011(04).

[5]汪卫东.梦魇中的姊妹篇《在酒楼上》与《孤独者》[J].鲁迅研究月刊,2012(06).

[6]谢晓霞.鲁迅的现代知识分子书写及其意义——《伤逝》 《孤独者》 《在酒楼上》阅读札记[J].鲁迅研究月刊,2017(0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反抗
压抑与反抗
自古英雄多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