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金《家》中的代际关系及启示

2018-04-22陈非瑞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巴金

陈非瑞

摘要:《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作者以小元素家中的变化折射社会的风云变幻、五四思潮余温,同时也暗示着封建腐朽思想的末路和新思想的先声。本文以时代为背景、以文本为依托,对《家》中两代人的代际冲突做具体阐述。

关键词:巴金,家,代际关系,父子冲突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社会的最小组成单位,是社会的核心细胞。家庭的变化折射着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也会在家庭中有所表现。因此沿着五四时期鲁迅开创的家庭家族小说的模式,诸多作家在小说的创作实践中将封建家庭推向历史的审判台,将家族中“父与子”的角色牢固定位为象征秩序的顽守者和叛逆者。《家》也不例外,作者巴金就父辈对子辈婚姻恋爱的束缚对封建家族制度展开批判,揭露了老一辈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歌颂新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一、顽守者的专制与独裁

在《家》中,高老太爷是祖辈封建大家长,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祖辈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荼毒,认为对于父辈教导,子辈必须服从,不得违抗命令;对于受到新式思想影响的子辈来说,父辈很多决定是灭绝人性不能忍受的,然而以一己之力却无力改变环境。中国自古以来的纲常伦理道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别是对于长子长孙要求十分严格,就像觉新。原本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意气风发的青年,对于未来,也有自己的一番规划:打算中学毕业后继续研究自己喜欢的化学或者出国留学;也有喜欢的女子——梅表姐,甚至一度祈祷以后的妻子就是她。可一毕业父亲就打破了他所有的幻想,“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能早日抱孙”祖父与父亲年龄与日俱增,身体不如以往。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更何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魔咒般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他不说一句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订婚时他像木偶一样受人摆布,订婚后“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父亲给作为长子的他带来的不是支持和自由,而是家中最高权威者的命令与永无止境的束缚。自古以来封建传统思想中父对子的职责就是抚养长大并为其娶妻寻找体面工作,之后父辈就可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高高在上的父权具有极其强大的不可侵犯性,长子长孙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已经不属于自己,注定一生都是在为家族生存。

父亲的离世,让觉新从不谙世事的少年到初为人父担起家庭责任似乎在一瞬间就完成了转变。他也试图反抗,可只能使矛盾更加深化,所以在生活的重压之下逐渐麻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极力敷衍,牺牲一部分时间讨他们欢心。父权大如天,甚至于在爷爷死后,仍保有余威。处于承重孙地位的觉新,在妻子瑞珏临盆与爷爷去世时间相冲突时,陈姨太为爷爷能“升天堂”,迫使瑞珏在又冷又潮湿的环境中生产,觉新心有不舍却无能为力,最终导致瑞珏死于生产。在封建社会里,觉新所处长房长孙的位子和他的懦弱无能的性格造成他的人生悲剧。在祖父去世,父权坍塌之后,他心里残留的梦想催促着他帮助觉慧逃离。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对父权的忤逆。从中也可以看到封建父权所构建的世界开始出现裂痕,黑暗中透进一丝阳光。

封建制度下的家庭中,最高权威者的影响无处不在。不仅干预觉新的婚事,对于觉民觉慧同样是如此。“拼尽残年极力卫道”的爷爷不顾及觉民意愿,为维持家族兴盛让觉民与冯乐山侄孙女结婚,及得知觉慧参加学生运动,将觉慧囚禁在家,说道“你还要强辩!我说你,你居然不听!”还要给觉慧看《刘芷堂先生教孝戒淫浅训》,满腔热血的新青年在封建高压的胁迫下感觉自己好像生存在无人的荒漠中般地寂寞。封建家长的淫威无处不在。

二、叛逆者的反抗与挣脱

在高家公馆里,高老太爷是真正的封建大家长,家族的象征。子辈中,相对于长房长孙觉新的逆来顺受,觉民和觉慧没有养家负担,不为家事所累,学堂的教育接受不少新式思想,因此与持封建思想的父辈思想相悖。如觉民在面对自己婚姻时,爷爷为巩固自己和家族的社会地位而极力撮合他和冯乐山的侄孙女,一向有自己主张的觉民不想重复大哥和梅表姐的悲剧,于是在觉慧的帮助下选择留下书信,离家出走,直至高老太爷病重并不再要求婚事时觉民才回来探望。这是子辈反抗父辈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封建父权开始走向衰落的标志,同时也显示出老一辈在心理和身体上都无法与新生代抗衡,故而无奈走向妥协。

觉慧更是新思潮的代表,他始终以鹤立鸡群者的姿态俯视着整个家庭,看不惯爷爷的专制与独裁,看不惯大哥的懦弱与妥协,看不惯家庭成员之间勾心斗角,孤独寂寞地生存在这个充满封建腐朽味道的大家庭中。在文章开头写到“三弟素來害怕人说他坐轿子,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朦胧得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当他得知大哥要娶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而不是众所周知的梅表姐时,他就替大哥鸣不平。祖父知道他参加学生运动让他闭门思过时,他仿佛突然间认识到他所要反抗的不是祖父一人,而是祖父所代表的一代人。祖父病重之际,陈姨太请人来驱鬼,连留日读过书的克明为不给自己背上不孝的骂名都选择陪同,觉慧对此却是憎恶的,并且拒绝驱鬼者进入自己的房间,即使被当做不肖子孙,也义无反顾坚持自我的想法。

觉慧所爱的少女鸣凤被迫嫁给冯乐山,在出嫁前一天投湖自尽之后,一向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觉慧对家更是深恶痛绝。高老太爷去世,家中最强大的父权倒塌之后,但父权淫威并没有因此消散,父权代理者陈姨太逼迫瑞珏外出生产,且不允许觉新进产房,导致瑞珏死于封建迷信思想之下,临终也未能见到丈夫。可亲可敬的嫂子的离世更让觉慧认为家是一个让人倍感压抑的场所,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三、代际冲突原因及写作目的

所谓代际关系是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一代指20年,但代际关系的两代泛指老年人和年轻人,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儿女或孙子女辈的关系,代际差异产生代际关系。在社会发展缓慢、社会环境较为封闭的情况下,社会上的一切事物、思想意识,上百年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两代人共同生活的几十年几乎是处在完全相同的时代和环境中,接触相似的事物与思想,他们总是按其固有的惯性推进,所以“代沟”很少发生。一旦社会动荡,环境发生剧变,老一辈的生活经验将无法解决社会产生的新问题,年轻一代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两代人之间开始出现对抗的局面。《家》中主要体现为祖辈与孙辈之间的代际冲突。其产生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外部原因而言,五四时期,西方思潮来势汹汹,开明的中国人又极力宣扬,在青年一代中引发不小的轰动。被同化的年轻人拥有新的思想武器之后,开始与封建旧式家族格格不入,与家族长者冲突不断,破坏了中国传统封建伦理制度。如觉慧,经常看《新青年》杂志并且和同学们自己动手创办报纸,在家里会感觉到沉闷不堪,像是“狭窄的牢笼”。

其次就自身而言,两代人所生活的文化氛围不同,生存方式和处世态度差异很大,所以对待问题时态度和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出现矛盾也是自然而然的。比如高老太爷为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让觉民娶冯乐山侄孙女做妻子,完全从自己立场出发,不考虑子孙的感受。而觉民与琴表妹两情相悦,所以发生冲突也是必然。

最后,对于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父与子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父是高高在上的权威领导者,子是卑微在下的仰望者,二者所处地位的不平等性决定他们之间冲突的必然。在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一书中提到:“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如同现在所言,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希望,“父慈子孝”依然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传统美德,但我们需要的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父与子”,而不是高高在上与低入尘埃的俯视与仰望。父辈给孩子提供的是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指导,子辈在接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两代人真正的宽容忍耐就可以为和谐关系的呈现奠定基础。

代际关系的书写是作者创作的一个切入点,其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投射出他所要表达的价值观,以子辈婚恋问题为明线,以封建家族高家的兴衰为暗线,反映的却是整个五四后期时代的风云变幻。每个家中都有封建长者,也都会有青年人,作者选取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婚恋问题为主线,可见对于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就使婚姻具有极其强烈的反抗欲望。婚姻是家的基础,也是繁衍后代、兴盛家族的必备条件。如果青年人最基本的自由恋爱需求都不能被满足,可见组建起来的家庭根基是多么脆弱,摇摇欲坠,而夫妻之间没有良好的婚姻关系势必会影响至下一代人的成长。对于当今社会而言,人们应该把关注的焦点回归到人本身,保持家庭内部关系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大前提。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哈爾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2]鲁迅.坟 我们怎样做父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刘阳.“父与子”:巴金《家》中人物形象及其关系论[D].吉林:吉林大学,2010:4.

[4]解浩.试论现代家族文学中的父与子[D].郑州:郑州大学,2005:4.

[5]《代际关系——百度百科》[E].http://baike.baidu.com/view/l026737.html

[6]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7]温倩.试析巴金《家》中的思想内涵与特点[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巴金
海上日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小巴金“认错”
巴金家庭小说对“家”的解构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记参观巴金诞辰110周年展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循环叙事
《巴金全集》将新增补6到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