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子诗歌中的还乡命题

2018-04-22梅旻璐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还乡麦地海子

梅旻璐

摘要: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朵仙葩。与海子的人生命运相关联,他的诗歌一直围绕着还乡命题。这个命题来源于他的成长经历和东西方思想基础,其还乡命题集中表现在“村庄”、“土地”、“麦地”等意象上。

关键词:海子;还乡;村庄;土地;麦地

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所有的诗篇都是回家的歌。他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海子也是一样,在他短暂却又辉煌的诗歌生命里,他一直唱着回归故土的哀歌。他的诗歌里,一直保留着还乡命题。

一、命题来源

(一)成长经历

海子,1964 年4 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镇查湾村。海子十五岁去北大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他的生命之根深植于乡土之中。他们一家六口人,父亲母亲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他在农村呆了十五年,农村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独特。麦地、土地、村庄、河流,农村的一草一木,他都记得如此清晰。如《熟了麦子》①中的“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油灯下,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只有水烟锅,咕噜咕噜/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在这首诗中,海子使用了“粮食”、“油灯”、“水烟锅”等意象,从他对这些意象的选取可以看出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并且,海子以抒情性的笔调写道“熟了麦子呀”,在写出父亲和三叔在麦子丰收时深沉的喜悦与感激的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他对农村的情感,那种深沉的眷念。

十五岁之后,海子去了北大,他离故土的实际距离虽然遥远,但是心的距离却很近。正是由于这种“故乡遥,何日去”的眷念,他的笔下才会如此真切地书写还乡命题。

因为他出生于农村,成长在农村,目睹并亲身体验了农村的一切,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笔下的农民们的形象和情感,都是十分真实、细腻和全面的。他眼中的农村,除了自然、淳朴与温情,也有着贫困、痛苦与无奈。但无论是温情还是贫困,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他都无法忘记。这是他心间留下的回归契机。他曾自豪地说:“农村生活至少可让我写上十五年。”可以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用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来书写还乡命题的诗人。

(二)思想基础

1.中国传统乡愁情怀

海子在诗中走上还乡的路,也是源于他因袭了中国传统乡愁情怀。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心中总是有着挥之不去的乡愁情绪,海子传承了这种古老而又永恒的情绪,并且形成了他自己的情结。

这种传统乡愁情怀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②,《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种情怀在汉乐府《木兰辞》中也有表现,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奖励,木兰的回答出人意料,她不要高官厚禄,而是只要一匹千里马,以此能尽快归乡。更不用提唐诗宋词中的乡愁体现,一大批文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与还乡的渴望寄寓在诗词中,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马致远、辛弃疾等等。而在此之后,这种乡愁书写传统一直在延续,比如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清朝纳兰性德的《采桑子·九日》等等。在这些大量的抒发乡愁的诗词赋文中体现的正是中国文人永恒的还乡情结。

但海子的还乡和中国传统文人有所不同,这种还乡并不是迫于现实无奈的归隐,而是对人生的深入思索,本我的自然回归。他在他的乡愁中加入了生存与生命这两个重要命题。高波说过“农家出身的海子对村庄和土地有着更为真切的亲近,对村庄和土地,也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爱,这种爱不仅使他在诗篇中呈现了乡村及土地的丰富和美丽,也使得村庄和土地,成为他身心的归宿。”③虽然乡愁情结使他对乡土有一种自然情感和眷念之情,但这绝不是传统文人那崇尚安逸归隐生活的田园情趣,恰恰相反,海子讨厌甚至批判这种田园情绪。他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極大的珍惜和关注。”

海子的还乡命题意味着如梭罗般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关注,是回归本我的天然之心。

2.西方思想意识

海子的还乡思考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西方思想意识的影响,从对西方文人的崇拜情结到受到“瘦哥哥”梵高的启发再到对西方哲学的深入思考乃至对西方传统神话的吸收,海子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还乡命题的阐述。

海子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崇尚西方文人的情结。“回归大地,触摸乡土”是海子诗歌的内核,但在海子的多数诗歌中,土地是死亡的,家园也是虚幻的,土地成为了荒原,灵魂漂泊无依。他说:“土地的死亡,迫害我,形成我的诗歌。”如《土地·忧郁·死亡》④中“最后的晚餐那食物径直通过了我们的少女/她们的伤口她们颅骨中的缝/最后的晚餐端到我们的面前/一道筵席,受孕于人群:我们自己。”这里明显具有艾略特的《荒原》⑤气息,土地的死去,使灵魂漂泊无依,而肤浅的欲望成了他们的替代品。海子说:“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或指称,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东西。”这是海子的预言,他感觉到土地不久后会走向死亡,这也是他尽力实施拯救的诗中对抗,然而在现实中迎来的却只有绝望。

海子除了欣赏西方文人之外,还很欣赏西方画家,他曾经在日记中亲切地称梵高为“瘦哥哥”。梵高画过大量的麦地,如《孤鸟翔空的麦田》、《圣保罗医院后的麦田和收割者》等等。海子的麦田题材无疑是受了梵高的影响。并且,梵高的那种热烈也传递给了海子。

此外,海子也阅读了大量关于西方哲学的书籍,但丁、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梭罗等等哲学家的理论促使他深刻地思考人的存在本质,他将这种思考放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比如《土地·忧郁·死亡》一诗中的最后一句“一道筵席,受孕于人群:我们自己。”这是这首诗最核心的思想,也是海子的自我存在追问。另外还有西方传统神话对他的影响,比如海子诗歌中富有神性的“太阳”和“天空”的意象等等。

二、意象表现

海子诗歌中的还乡命题主要是通过各种意象来表达的。据统计,在海子的诗歌中(以《海子诗全编》⑥为参照本),从1983年到1989年共242首诗中,“村庄”共出现了104次,“土地”共出现了130次,“麦地”共出现了89次。下面分这三种主要意象进行分析:

(一)村庄意象

海子笔下的村庄是丰富而复杂的。“村庄”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如:

“和平与情欲的村庄,诗的村庄。”

“整个村庄是我的儿子。”

“废弃果园的村庄。”

“神秘的村庄,忧伤的村庄。”

“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

“野花的村庄漆黑,如同无人居住。”

“穷人的丁当作响的村庄。”

“枪是沉睡爱情的村庄。”

海子把村庄作为他栖居的地方,但是他笔下的村庄不仅仅是和平的、情欲的、诗意的,也是漆黑的,废弃的,忧伤的。他的“村庄”意象被分裂成两个迥异的部分。比如《麦地》里的村庄是健康的,而《十四行:夜晚的月亮》里的村庄却是幽暗的。幽暗的村庄让人感到冰冷甚至会打寒颤因为那“一切不幸”。海子像一棵固执的古树生长在村庄的中央,向地下向四周極力伸长着幽深的根,而不幸和痛苦是古树的雨露。古树在苦雨下生长,横截村庄,撕扯村庄。于是海子的诗歌里不断出现“两座村庄”、“七座村庄”这些代表分裂的意象。

(二)土地意象

海子诗歌中“土地”的意象是由大地、黄土、泥土等诸多的乡土意象支撑起来的。如:

“大地是我死后爱上的女人。”

“脚插进土地,再也拔不出。”

“而以后时代相传的土地,正睡在种子的袋里。

“完全沉默的是土地。”

“我和过去,隔着黑色的土地。”

“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

“大地,你先我而醉,你阴郁的面容先我而醉。”

“我脱下诗歌的王冠和沉重的土地的盔甲。”

由此看来,海子笔下的“土地”沉重生硬、黑色阴郁而又世代相传,不免给人一种压抑的、沉闷的、抑郁的感觉。并且海子总是把“插”、“睡”、“死”、“醉”等黑色绝望的动词与“土地”相搭配,使之含有一种死亡的气息。

而海子在1987 年8 月创作完成的长诗《土地》更加丰富了“土地”这个意象。“土,从中心放射延伸到我们披挂的外壳/土地的死亡力迫害我形成我的诗歌/土地的荒凉和沉寂……芳香而死亡的泥土……/土地这位母亲”。这里的“土地”是复杂而又神秘的。海子天才般地将繁衍抚育人类的神州大地赋予了神话的意蕴与母性的内涵。土地是黄色的,荒凉的,却也是辽阔的;它是苦难的,沉寂的,却也是丰盛的。浑厚的黄土地像是琥珀般的泪水,像是心中燃烧着的火焰,它放射出巨大无穷的生命之光,穿透天穿透雾穿透阳光直刺人的内心。

(三)麦地意象

海子笔下的“麦地”是神圣的,海子发自内心地赞美和歌颂它,热情而又哀伤。如:

“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

“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

“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

“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发自内心的困扰,饱含麦粒的麦地,内心暴烈,麦粒在手上缠绕。”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发射的诗歌和光芒。”

“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无所有。”

“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

与土地相比,麦地是收获的,是健康的,它养育了麦子,而麦子又养育了人类。所以,海子热情地歌颂麦地。但是,面对麦地的质问,海子和我们,所有的人类,都无话可说,因为我们人类“无法偿还”,这是海子感到痛苦和悲哀的根源。

海子的麦地含蓄、包容、丰富,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生存的希望,是给予人类生命的母亲,是几千年来文化的聚合。因而麦地蕴含着母性、神性与宗教性,可以说它是海子的理想,他用麦地来实现对世俗的深刻批判与决绝否定。但是海子却低估了世俗的能力,这是一个商业文化盛行、物质气息弥漫的时代,麦地消失了。在这个世界上,他没有了灵魂居所,只能无望地漂泊,他不可能完成自我救赎,所以他选择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了结自己。

海子一直在诗歌中纸上还乡,在其中寻求精神救赎。虽然这种救赎失败了,但这也使他完成了独一无二的人生书写。他书写的不仅是文字,更是灵魂,是一种深沉的生命思索。

注释:

①选自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②王秀梅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15.

③高波.《解读海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④选自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⑤T.S.艾略特著.赵萝蕤编.《荒原-艾略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⑥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高波.解读海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3]王秀梅译注.诗经[M].中华书局,2015.

[4]T.S.艾略特著.赵萝蕤编.荒原-艾略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还乡麦地海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后记 一生的麦地
青青的麦地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蓝天与麦地 千阳万亩旱作梯田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路过一片麦地
黄碧云9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悲剧哲学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