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石油魂—“铁人”王进喜的精神追源 (下)

2018-04-20杨德勇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王进喜钻井队会战

○ 文/杨德勇 杨 悦

在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发出铮铮誓言。

时间,能标注生命的长度,却难以丈量精神的高度。王进喜,生命短若烛火,精神高如山岳。他是一个英雄,一个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民族英雄。他是一座丰碑,一座永远存活于大庆人记忆深处、始终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不朽丰碑。

新中国第一批钻探工人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新中国成立国后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1959年9月,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王进喜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转战大庆参加大会战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1960年3月19日,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从西北的玉门出发,赴萨尔图参加了这场举世闻名的石油大会战。

王进喜是一个英雄,是一座丰碑。

那时的玉门火车站人山人海,鞭炮齐鸣。这是人们在欢送参加大庆会战出征的队伍。从大年初一开始走第一批,每批500人,每天走一批,一直到正月十五。就这样一共走了15批,天天如此。汽笛一声寸肠断。

父与子,夫与妻,同志与同志,上级与下级,一个个热泪盈眶,不忍分离。在当时的局长焦力人带领下,先后1万多人的玉门骨干力量就这样汇集松辽平原,成为大庆石油会战主力部队的一部分。

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

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三天三夜,硬是让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

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有人说:谁见过哪个国家有端水打井的?王进喜斩钉截铁地说:“就是我们国家才敢于这样干!国家缺油,别说端水,就是尿尿也要开钻。”

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五天五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

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链接

钢筋铁骨话铁人

大庆铁人广场作为居民休憩的场所,广植树木,绿化面积53650平方米,4盏25米高的广场照射灯,把整个广场照如白昼,加上音乐音响,更加营造了一个美妙轻松的氛围。铁人广场是大型集会的主要场所,各类歌会、舞会、表彰会、庆祝会、诗歌朗诵会等都在这里举行。”广场确实气派,体现北方人的个性。穿过广场,经过春华秋实园,一座高大的铁人铜像屹立在眼前。1960年初,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钻井,7天7夜没有离开会战现场,困了倒在钻杆上打个盹,饿了吃几口随身带的凉馍,渴了喝几口凉水。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深处时,突然出现井喷先兆,在没有搅拌设备的情况下,王进喜第一个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一直坚持了两个多小时。井喷避免了,他全身却被活碱烧出了大泡。当时他说:‘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1970年11月王进喜因患肺癌死去,年仅47岁。正当我们在铜像前观看王进喜生平介绍的时候,一位老人走过来自称曾经是王进喜的同事。他指着那块碑文说,上面的字一个不假,王进喜的事迹是真实的。”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2017年10月24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在党代表通道,十九大代表、大庆1205钻井队第18任队长、第三代“铁人”李新民接受媒体采访。面对全世界的新闻媒体,李新民道出了中国石油工人继续发扬铁人精神的新时代心声:“在国内我们叫1205钻井队,走出国门叫DQ1205钻井队,DQ就是大庆的缩写。

几十年过去了,1205钻井队的铁人精神终没有变。一是1205钻井队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变。我们在东北打井,最低气温是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我们到了伊拉克以后,最高气温是零上55摄氏度,让我们这些东北汉子几乎受不了。我回来的前几天,当地部落发生冲突,在我们住的营房里发现了17颗弹头。只有克服苦、险、难,才是我们1205钻井队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二是精益求精、严细管理的标准没有变。我们1205钻井队严格执行国际标准,操作零失误。特别是在伊拉克有着世界最难之一的区块打井,我们1205钻井队是唯一的没有井下事故的钻井队。我们用“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光荣传统保证质量,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取信于用户。三是掌握前沿技术,练就一身真功夫、硬本领的拼劲没有变。1205钻井队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大公司的井队进行同台竞技。我们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靠实力占有了一席之地。船的理想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勇于拼搏,在国际市场上树立新时代中国工人的良好形象。

王进喜成为“王铁人”

“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王进喜的这句名言,就是他被誉为“王铁人”的真实写照。

初来大庆会战时,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进驻马家窑。他住在房东赵大娘家。大娘为他烧好热炕,他不回来住;给他做好热饭,他不回来吃,整天顶在井场指挥打井。大娘感慨地对工人们说:“这人是铁、饭是钢,整天不吃不睡的,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从此,铁人的名字就在会战职工中传开啦!当时,连小孩儿都知道石油钻井队里有个王铁人。

当时在会战工地调研的工作组成员得知后,迅速向萨中探区指挥宋振明汇报。宋振明说:“大娘叫得好,王进喜当之无愧。”宋振明立即向会战党委做了汇报。石油工业部部长、会战党委书记余秋里听了汇报十分高兴,当即决定大会战的第一个标兵就树立王进喜,名号就叫“王铁人”。在1960年4月9日到11日召开的油田第一次技术座谈会上,会战指挥部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余秋里让铁人站在高处,向大家介绍他的事迹,最后激动地高声说:“我们每个队、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要向铁人王进喜学习,像他那样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种敢于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英雄气概。要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从此,一个“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油田蓬蓬勃勃开展起来了。

著名戏剧艺术家孙维世兴致勃勃地听王进喜讲创业故事。

“四二九”万人誓师大会后,大会战全面打响。各探区、各井队积极响应会战党委“集中全力,猛攻试验区”的号召,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大显身手。1205钻井队按计划搬到了杨四屯,打开发试验区的第一口井——萨2589井。

从安装钻机到第一口井完钻,王进喜一连七天七夜没有离开会战现场。困了他倒在成排的钻杆上打个盹儿,饿了就吃几口随身带的凉馍,渴了喝几口凉水。那年5月1日,王进喜指挥工人放倒井架,准备打第二口井时,脚被钻杆砸伤疼得晕过去。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打井。当萨2589井钻到700多米深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不一会儿就达到一二十米高。当时,井场上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急忙召集全队人集合共同想办法。有人提议,用黄土和水泥压井。王进喜果断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大喊一声:“往泥浆里加水泥和土,干!”大家一鼓作气,几吨水泥和土很快被加到泥浆里。可是加入泥浆池的水泥和黄土很快都沉了底,水泥沉下去又把上水管头堵住了,没有搅拌机,泥浆融合不好,井越喷越厉害。在此危急时刻,王进喜扔掉拐杖,大吼一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并不时钻入水下去清理上水管线的莲蓬头。紧跟着几个工人也跳入泥浆池。大家奋力划动搅拌,上水管线通畅了,泥浆比重升高了,用水泥、黄土配制的高比重泥浆经过两台高压泵的强力抽压,通过循环管线和钻杆强力注入地下,以巨大的压力往下压,把液柱一点点压了回去。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搏斗,终于制伏了井喷。这时王进喜已经筋疲力尽,伤腿上的绷带、纱布早已不知去向,伤口被碱性很强的泥浆浸泡冲刷得血肉模糊,刚被扶出泥浆池就昏倒在地上。大家张罗着要送他去医院。他清醒后大声说:“不要管我,看井压住没有?赶快大排量循环,防止水泥凝固。快点处理泥浆!”工人们给队长擦去满脸满身的泥浆,王进喜坐在那里,继续安排工人们处理事故后的各种问题。经过全队努力,井保住了,设备安全无事。

井喷压住以后,井越打越顺,1205钻井队只用4天时间就打完了第二口井,并创造了日进尺535米的当时最高纪录。

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了“工业学大庆”的热潮。大庆、王铁人,成了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标杆和学习的榜样。

历史瞬间的凝固往往是精神的点晴之笔。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井喷的严重后果是井毁人亡。就在这样关键时刻,一个身影纵身一跳,用身体搅拌泥浆。3个多小时殊死搏斗,井喷压住了,可是王进喜的伤腿肿了,连工靴都脱不下来啦。这就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精神的写照。

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1970年3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大庆油田主要情况的报告》上做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基本功”的重要批示。油田广大职工以此为动力,深入开展学“两论”、忆传统活动,使受影响的油田生产迅速恢复。到1975年油田生产能力已达到4443万吨,为原油高产上5000万吨奠定了基础。大庆红旗高高飘扬,铁人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石油人。

铁人广场石油人的心声

铁人广场是大庆石油管理局在2000年投资兴建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地处大庆油田中心局办公楼正门前。由台地园、中心水池、旱喷泉、春华园、秋实园等五部分组成。主雕塑名为“腾飞”,由9级台阶组成,材料采用镜面不锈钢板,光芒耀眼,象征着大庆油田蓬勃向上的气势。台地园外墙全部是浮雕,豪迈的石油人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石油会战,油田发展,展望未来”三个主题。铁人广场于2000年9月15日竣工。

在铁人广场建成之前,大庆就建有铁人纪念馆。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位于大庆市红岗区解放二街8号。1971年7月1日首次对外开放,目前规模是1989年在原“铁人王进喜英雄事迹陈列室”的基础上扩建的。全馆占地面积5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展览面积2500平方米。建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近150万人次,1994年被中共黑龙江省委、政府命名为黑龙江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评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大庆铁人纪念馆室外广场平台上耸立着高6.5米的花岗岩“铁人”雕像。雕像东侧,是一处初具规模的碑廊。在白杨与青松之间,高3米周长120米的灰色花岗岩碑墙,黑色天然大理石碑面别具一格。碑廊的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朱德、叶剑英、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高度凝炼的内容,各具神韵和风姿的书法,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人们从中领悟领袖的关怀,大庆石油人创业的艰辛,历史的凝重,岁月的沧桑。雕像西侧,是“铁人”率队到大庆会战时,用人拉肩扛办法安装钻机,靠脸盆端水打成的第一口油井—萨55井。周围是当年打这口井时卸车台,泥浆池等历史遗迹和高达40米重60多吨的井架和钻机。

为了弘扬“铁人精神”,现在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联合组建了“铁人基金会”,还在大庆创办了《铁人》杂志,刊发三大集团公司创作的具有铁人精神的文学作品。2012年,笔者到大庆采访中俄管道漠大线,有幸与《铁人》杂志主编宋铮及编辑人员一起探讨如何弘扬铁人精神。大家一致认为,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在有关媒体发起“钢筋铁骨话铁人”的讨论时,各种见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刊选登了位石油工人写的一篇短文,供读者思考。

点 评

铁人精神 根植沃土 魂系祖国

在铁人广场、在铁人纪念馆、在第一口油井纪念碑前,人们一直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大庆精神的基础是什么?有专家告诉说,大庆会战的队伍里有三种力量,一是有类似孙健初这样的知识分子组成的专家,二是有像张复振这样的以石油师为代表的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三是有和铁人王进喜一样的石油工人。

正是由于这三种力量的汇集,才创造出了大庆油田这样一个人间奇迹。这三种力量如同培育大庆精神这棵石油大树的三杯热土,为共和国的大庆精神提供能量,使大庆精神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回望参加大庆会战的千军万马,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英雄团队里,人们仿佛又一次见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孙健初、中国石油师师长张复振和中国铁人王进喜。他们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当今社会的财富;他们追寻的梦想,是我们中国石油人的共同目标。

猜你喜欢

王进喜钻井队会战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铁人王进喜(节选)
王进喜:一条铁的家规
归侨钻井队一箭三雕
库尔斯克会战
CHINESE IDOL
Leading the Way
敬呈大庆1202英雄钻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