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为什么要学会跟自己玩儿?

2018-04-19Angela在悉尼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活孩子工作

Angela在悉尼

很多时候,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生活枯燥无味,心里只有工作或者学习,玩得时间有限,即使挤出时间玩了,也玩得不痛快?我刚到国外那会儿,也常有这种感觉。

以前学生时代,也许是好学生做久了,每天放学回家后,不做功课的话,心中会有罪恶感。后来工作后,即使忙完了一天的疲惫工作,如果不挤点时间学习英语,或者看看书充充电,仿佛觉得明天就会被全世界抛弃。那时候的玩乐,除了偶尔和朋友吃饭唱K或者爬山郊游外,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了。

但出国工作后,见证了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问题慢慢在心中翻腾:这些歪果仁咋就活得这么放松呢?慢慢观察之后,我总结出了其中的“玄机”——工作之余,他们很会玩。

怎么玩呢?

先说说西人Amanda,她是一位3个年幼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刚满一岁。她全职工作,没有父母帮忙照顾孩子,全靠和同样全职上班的丈夫两个人,打理家里家外,工作和生活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即使如此,她和她先生还是能够在保证星期天作为全家活动日的前提下,每周都抽出至少半天时间各自娱乐。她先生每个星期六下午,和一帮朋友组成社区板球队打板球,这时她就在比赛场地旁,一边带孩子一边为他加油助威。

而上午则是他先生带孩子玩,这段时间便是Amanda自己的休闲时光。她有时去打高尔夫球,有时徒步,有时则骑车,这些活动有些是跟三五好友一起进行,但若哪天朋友们没能来,她就一个人享受。Amanda是我的徒步伙伴。上次沿着悉尼北海岸徒步时,她告诉我,此刻正在研究冲浪培训班的信息,因为她打算明年夏天开始玩冲浪了!

因为很会平衡工作与生活、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Amanda活得充实而又放松。她的活力与激情,也常常感染身边的朋友,朋友们喜欢和她交流相处,喜欢她的自信豁达。

Carlos是一位年轻的背包客,来自意大利。认识他,是因为我家后院有一些简单的园艺活需要帮忙,我们在拥有合法工作背景的国际背包客旅社找到了他。他干活麻利、性格阳光、活力十足。他告诉我,计划在悉尼待上1个月,边玩边打工,攒下一些钱,前往下一站凯恩斯大堡礁与女友会合,一起玩潜水。Carlos已经通过这种边打工边旅行的方式,走过了十来个国家。在意大利,他也有一份全职的设计师工作,但每隔两年,他都会请出一到两个月的长假做深度旅行。

在这些旅行中,他学会了摄影、冲浪、潜水、园艺、玩泥塑、蜡染布艺、甚至还在越南旅行时学会了插秧的手艺,就连女朋友都是旅途中认识的法国姑娘。一边玩一边体验,也给Carlos的设计职业带来了取之不尽的灵感。结束旅程后,他总是灵感迸发,工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会玩应该是人生必修课

Amanda和Carlos的工作都不轻松,但为什么对比起来,他们的生活状态会不紧绷,甚至很松弛呢?答案就是:他们会玩,而且很会跟自己玩。自己跟自己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自己跟自己玩,考验的是如何和自己融洽相处。

有人说,“会玩”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所有独立生活的人的必修课。如果你整天都神经紧绷,脑子中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觉得玩是浪费大好时光,那么即使偶尔抽出一点时间去玩了,又怎能玩得痛快呢?在国外这些年,发现华人圈子里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时,最常聊的话题就是房子和孩子:如何买房投资?如何给孩子补习功课?

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不会玩,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在追求人生幸福的道路上,很容易就陷入追求名利、迷恋物质甚至拜金的漩涡中去。这样特点的人聚在一起,除了仅有的共同话题“房子和孩子”,也就沒什么可聊了。会玩的人,自然懂得如何取悦自己。把自己哄开心了,才更有力气和心情去应对生活中的琐碎与平凡。会玩,首先你的状态应该是松弛的。而当你开始玩的时候,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

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在研究画家是怎样工作时,注意到一个特点,就是画家们在创作时,常常能忘记劳累、饥饿或不适,他们沉入其中,兴奋而满足。他称之为“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是一种美妙境界。玩的最高境界就是产生心流,说明你已经完全投入其中,并给你带来了积极的美好的感觉。

学会了跟自己玩,也就自然掌握了和世界相处

会和自己玩儿的人,一定是个好玩的人。他能把自己逗乐,还愁逗不乐别人?前几天和国内一个朋友聊微信,她说现在很忙,但又常常觉得烦闷、不开心,她半开玩笑告诉我,现在已经忙到唯一的真空时间,就是在地铁上,偶尔手机没有信号,而自己又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

现在是手机刷屏时代。但从追求生活乐趣的角度来说,互联网和手机屏幕剥夺了我们体会细微变化的灵敏性,还在很大程度上欺骗了我们的大脑,让大脑以为手和眼睛一直忙着,就是在认真生活。

因为刷屏时代轻易就可以填满你所有的碎片时间,让你连发呆的机会都没有了,甚至让你错以为:我很忙,我就过得很好了。

但如果你的快乐一定要他人给予,那这份快乐就很难持久,而且迟早会被剥夺。只有自己逗自己开心,才是你真正拥有的快乐,是持续的、恒久的、召之即来的、不依赖于他人的。你玩得足够开心时,这份快乐就有足够的感染力,会吸引别人主动跟你一起玩儿。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上的满足,有个边际递减规律,就是获得越多,快感越少。唯有在精神上的追求,能够让我们立足当下,视野开阔,让自己的人生好玩起来,心中的快乐就会向周边幅射。

有了和自己玩的能力,就有了和别人相处的能力。你一个人独处都可以很满意了,当与别人相处时,就不需要去刻意迎合别人的需求,也更不会在乎别人有没有达到你自己的期望了。这样和朋友相处时,状态就会是放松的、自然的、真诚的,效果也是令人愉悦的。人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定律,和花开的道理一样,当你的身上芬芳宜人,自然而然,就会吸引人驻足、甚至流连忘返。

如何跟自己玩之方法论

关于如何和自己玩,Wikihow里有着非常详尽的攻略,告诉你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分别对应的方法,简直可以当做指导手册来参考。

比如,在家里,你可以尝试一个人跟着音乐跳舞、玩弹珠、玩单人纸牌游戏、做手工等。而在户外,除了常规的单人运动项目,你还可以玩弹力球、射箭,甚至就是坐在咖啡馆的窗前,端上一杯咖啡,一边喝咖啡一边观察人来人往,根据他们的衣着打扮,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乃至他们的故事人生……也是极放松的。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有本书叫《OFF学:会玩,才会成功》,其中提到一些建议,很实用,不妨一试:

1、努力结交一些有趣的人,向他们学习。

2、每年一次5天以上的长途旅游,去想去的地方,人少不跟团,慢慢享受。

3、每周都能给自己留放松时间。

4、定期去尝试不同的美食。

5、不要只读几种固定类型的书,尝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6、每隔3-4年左右去学习一门完全不同的知识,保持好奇心,发现更大的世界。

而依我的看法,也可以这样试試看:重新做一回孩子,向孩子学习。因为孩子的世界最简单,除了吃饭睡觉,玩是他们的天然使命:和自己玩,和家人朋友玩。其中,你若仔细观察:孩子其实最会和自己玩,他们一个人玩过家家,一会儿当爸爸妈妈,一会儿当宝宝,忙得忘乎所以。他们搭乐高时,为了一个小零件能费神半天,不觉得累也不会觉得烦,相反,他们玩得尽兴、纯粹。

如果我们能像孩子那样玩,还担心玩不痛快吗?但你可能要问:已经不是孩子了,怎么做回孩子呢?

第一步,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关上微信,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先将自己适应在完全一个人的寂静、孤独的世界里。闭上眼睛、冥想片刻,想象自己变成了孩子,心无杂念,想象最能带给你愉悦体验的美好时刻。

第二步,结束想象,开始行动。做一件能让你心情平静的事情,比如读一本书、画一张画、做一顿饭、或者走出家门,去公园散步。

第三步,是孩子还是成人,这种身份已经不重要,此刻,你就是你,你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享受着独处的魅力,周围世界的喧嚣已经没那么重要。又或者,干脆忽略上面一切步骤,向《生活大爆炸》里的孩子王Sheldon学习:自己跟自己下棋。

想象着左边坐着某狐朋,右边坐着某狗友,一边骂着他们的臭棋,一边见缝插针的夸夸自己,这应该是和自己玩的最高境界了吧。你玩开心了,才能与世界和平相处。

独乐乐,即众乐乐。

猜你喜欢

生活孩子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