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党建扶贫新引擎

2018-04-19文丨何玉梅

遵义 2018年8期
关键词:桐梓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文丨 全媒体记者 何玉梅

位于贵州省最北端桐梓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于乌蒙山片区贫困县。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县有50多万人口散居在深山石山区,有贫困村121个,深度贫困村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04户60120人。

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这是桐梓的现状,为了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桐梓县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地区、贫困户,合力攻坚,探索出党建扶贫的“桐梓模式”,促进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9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84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191户38911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0.6%降至2.65%。

桐梓县燎原镇花园移民新村的步行街一角

强基固本

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桐梓县始终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先锋带头作用。以“重法治•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抓手,要求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贫困户,将党的扶贫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带到基层一线,传递到群众家中,扶贫与扶志并重,促进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加速转变。

——加大基层组织建设经费投入,稳定干部队伍。目前,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已经提升到3.5万元/年,社区工作运转经费已达到3.8万元/年。村干部的报酬县财政拨付部分由原来的1400元/月提升到了2000元/月,要求乡(镇、街道)按不少于500元/人/月的标准对村(社区)干部报酬匹配补助;8月全县发动脱贫攻坚大决战总攻起,每月补助村组干部误工补贴1000元,直至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村干部报酬按要求兑现后,已达到3200元以上,有力保障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人员的相对稳定,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减贫摘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着力构建脱贫攻坚大决战纵横立体扶贫网络体系,明确职能职责,设立了县级脱贫攻坚大决战总指挥部,乡级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村级脱贫攻坚作战队和村民组级脱贫攻坚战斗班,覆盖了全县25个乡(镇、街道)225个村(社区)1833个村民组。落实5183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76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加快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强大动力。

——压实各级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各乡镇分别由1—2名县级实职领导干部担任指挥长,驻镇一线指挥调度脱贫攻坚工作,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具体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为直接责任人,负责具体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落实。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对贫困人口数量分布、致贫原因类型、扶贫政策举措实施、扶贫工作进展动态和效果等了如指掌。带头到各自扶贫联系点特别是深度贫困村开展蹲点调研。

在全县机关部门中抽派了75名领导干部,组成了25个驻镇督查组,长期驻扎在镇、村、街道,在市驻县督查组的指导和帮助下,全面督导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指导群众会召开、贫困户识别和退出情况以及各项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等,从而有效推进乡镇工作进度。

贫困乡的嬗变

桐梓县黄莲乡是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全乡总人口11374人,2971户,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971户4172人。39个村民小组,其中省级深度贫困村2个,市级深度贫困村4个,深度贫困组14个。

黄莲乡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和省委打赢“四场硬仗”和县委“1+17”文件的要求,制定出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扶贫政策,先后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项目建设109个,发放特惠贷413笔1860.2元,实现全年减少贫困人口279户1088人,易地扶贫搬迁192户893人。贫困发生率从14%下降至6.4%,有效形成了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打好产业硬仗促脱贫。投入1162万元,实施以方竹和牛、羊、鸡等为主的种养殖项目60余个,共计发展退耕还竹11000亩,方竹低产林改造25000亩;修建采笋便道、采笋步道42公里。新建和提升改造规范化养殖场共14个,其中养牛场4个,养猪场2个,养羊场3个,总建设规模为6100平方米;新建养蜂场2个,新增养蜂2400群。发展天麻基地2个,规模300亩;种植蔬菜1100亩,种植油菜800亩,种植核桃1000亩,种植板栗1000亩。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增收约1500元。带动贫困户848户3392人稳定增收。

——打好基础设施硬仗促脱贫。完成通村公路硬化76.25公里,修建组组通公路46.4公里、产业项目路3.81公里。新修水池7个,发放管道4万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51盏。实施农网升级改造139.5公里,安装变压器26台,更换木质电杆1430根;投资100余万元,新建通讯网络基站6座,覆盖上螺蟹、后深、新庄等村。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促脱贫。通过干部走访,积极发动宣传动员,共计锁定搬迁对象397户1858人;通过组织培训,提升就业技能,落实338户1611人搬迁对象“一户一就业”;成立走访服务队,开展定期走访,落实搬迁对象“三保障”问题,实现331户1582人稳定脱贫;盘活“三块地”,落实“村社合一”,确保2018年搬迁59户247人后实现旧房全部拆除。

——打好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硬仗促脱贫。实施“两居工程”,拆除重建老旧危房150户,维修加固535户;实施“三改”、“三治”、“三化”工程,改厕460户,改圈312户,改厨438户,院坝硬化19609平方米,房前屋后排水沟硬化12539米,连户路51.31公里。228名“两无”人员得到政策性兜底保障;594名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得到保障;实施“五重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度内住院自付费用不超过1000元。

移民新村新气象

春日暖阳,徜徉在桐梓县燎原镇花园移民新村,只见规划整齐的小洋房矗立在马路两侧,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门,绿化、商铺、医院、学校等应有尽有。老人们坐在花园旁边的石凳上晒太阳,小孩子们在小区里嬉笑追逐……

思源社区辖花园移民新村安置点和蟠龙安置点,搬迁后思源社区居住人口将近万人。成立于2016年的燎原镇思源社区党支部,主要由来自全县22个乡镇的27名易地扶贫搬迁党员组成。思源社区党支部坚持以人为本、先难后易、循序渐进的原则,党建引领,分类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服务移民,确保搬得出、住得稳、富得快。

——围绕大数据平台,开启社区管理新里程,确保困难群众“有服务、住得稳”。依托数据优势,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做好扶贫对象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通过手机APP将扶贫对象相关信息传入大数据平台,为服务移民提供数据保障;通过大数据警务平台、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物业管理、天网工程等综合管控平台,筑牢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通过大数据平台科学运行,根据移民需求及时提供帮助和服务,在生活、就业、就医、就学、养老等方面全力保障,目前共计培训社区居民312人,解决公益性就业岗位98人,转移劳动力644人,本地务工214人,自主创业22人,自主就业305人,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

——树立共创共建的理念,提升居民自治新能力,确保困难群众“转思维、提素质”。培育家园意识,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开展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居民群众参与和关心社区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营造社区安定祥和、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睦的社区氛围,达到共创和谐社区目的。

——推进支部建设,营造温馨家园新环境,确保党支部“增凝聚、强作用”。借助人民调解,切实解决问题。通过建立民意畅通表达、信访诉求、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服务、司法援助等平台,多元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同时律师参与矛盾纠纷的调解,引导居民用正规法律程序解决问题,有效实现“小事不出网格组、大事不出社区界”的原则。借助居民公约,塑造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公约,由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升居民整体素质,维护社区良好形象,实现“美丽社区•文明共享”。

扶贫进入攻坚期,桐梓县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党员干部群众思想转变,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党员骨干带头人和农村创业致富能手,不断加大党建扶贫工作力度,为全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桐梓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桐梓县关工委开展“尽责优教”大讲堂培训
桐梓县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桐梓县离退老干部为县教育事业点赞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