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将沉醉酬佳节”
——读东坡端午词

2018-04-19李小雨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字面首词东坡

○李小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浮沉宦海,数次遭受贬谪,流落到蛮荒之地,屡屡有性命之危,然而他对待这些险恶的人生起伏的态度超乎常人,晚年曾作诗自嘲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端午节这个原本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荆楚岁时记》便载有三条习俗:“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悬挂艾草、赛龙舟、包粽子、斗五彩丝线蛋等,这些都一直保留至今。检东坡词集,其端午词分别作于黄州、杭州和惠州三地,面对同一节序,心态不同则吟咏有别。兹以东坡作于元祐五年(1090)的端午词为例:

南歌子 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此词作于东坡第二次在杭州为官时。上阕头两句用美人翠敛的黛眉、流转的眼波来形容动人美丽的湖光山色,是词人在美人歌声中吟赏所得。两句十字,将人、景、声、情之美都传达出来。“十三楼”即“十三间楼”,《武林旧事》载:“十三间楼相严院,旧名‘十三间楼石佛院’。东坡守杭日,每治事于此。”在大文豪苏轼的世界里,用文字来记录日常、抒发感慨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可以合理揣测,这首词可能是苏轼在十三间楼处理事务时,信笔所写。明代杨慎认为,“十三楼”来自“五城十二楼,仙人居也”(《词品》),这种说法虽有些牵强,但也反映出正是东坡的满腹经纶使人不得不作如是观。“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出自杜牧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但仅用其字面义,用否定句写出眼见之美景、耳闻之妙曲,其丝毫不输扬州,反使杭州端午盛况如在目前。

下阕开篇两句落到端午,“菰黍连昌歜”是指米粽与菖蒲酒。“琼彝倒玉舟”是写以酒杯盛酒,“琼”“玉”是形容酒杯的美称。整首词中仅这两句直接与端午相涉,正如杨慎指出:“端午词多用汨罗事,此独绝不涉,所谓善脱套者。”(《草堂诗余》)可见东坡创作不为旧俗所拘。“谁家水调唱歌头”从筵席回转到歌声上来,此处用《明皇杂录》中安禄山反叛之后,唐明皇置酒倾听乐工演奏李峤《水调歌》之事。但明显只用字面义而已。“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是接续前句来说,乐声飞扬,越过青山,直追行云——是从“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列子·汤问》)化出,同时又将词境推开去。

才华横溢的东坡向来在用事上旁征博引,而他用事特征恰如明代沈际飞所说:“援引古事,不为古用。”(《〈草堂诗余正集〉评笺》)这首词中“十三楼”、“谁家水调唱歌头”和结句等都是用诗句或典故的字面义,与词作相协,如同己出,没有丝毫拼凑痕迹,无碍于行文的自然流畅。清代黄蓼园认为,这首词在苏集中“为平调,然亦自壮丽”(《蓼园词评》)。“壮丽”即指文辞宏伟瑰丽,这是与东坡用语特征分不开的。

用音乐将端午的气氛烘托出来,整个作品都萦绕在歌声里,是这首词的特色。词作本身音节谐婉,《南歌子》本来分单调、双调,此处采用双调,上下阕结构一致,都以五、五、七、九字的句式连缀起来。从声情上讲,五、七言都属于“流动拍”,适合抒发情感,最末九字句在第六字处出现音乐上的停顿,六言属“静止拍”,为音乐行将终止做准备。大体来看,整首曲子都处于行云流水的状态当中,与曲乐相应,文字也是一气呵成。苏轼曾评价谢民师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移评此词也正合适。

宋人胡寅称:“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斐然集》)其准确地描述出苏轼变“歌者之词”为“诗人之词”的成就。这离不开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但与其说“以诗为词”,不如说是东坡精通诗词艺术之后,在创作中自然而然体现出的一种贯通,也是东坡性情品格的集中体现。词史研究中提出“东坡范式”(王兆鹏《论“东坡范式”——兼论唐宋词的演变》)的重要概念,从抒情主体以及词的感事性、力度美和音乐性四个方面进行审视,前承“花间范式”,后启“清真范式”,足见苏轼在词坛举足轻重的地位。

猜你喜欢

字面首词东坡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神回复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宋高宗的眼力
别误会这些英语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