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书香涵养我们的灵魂

2018-04-19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图书读书学生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尹 晴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的目的是要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作家和学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在阅读中汲取知识,也在不断适应新的阅读方式,思考人类与书籍的关系。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作为学生,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喜欢阅读、习惯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的人。在这个美好的季节,让我们安静地读书吧!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相信这句话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共鸣。

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尤其是正处于青春年华的中学生。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国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伟大民族。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好环境,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活力,作为未来的主人翁,我们青少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的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来,事关民族的兴衰。

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古今中外,但凡有建树者,无一不是饱学之士。

青少年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中国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映雪读书”“囊萤照书”等无一不是讲述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而今天,校园里的低头族大多手拿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他们刷朋友圈、刷微博、读网络段子、打游戏,唯独没有安静的读书。我们的读书传统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有媒体对某学校高中学生进行一次调查,结果显示:42%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课外书,能够经常阅读经典作品的学生只占13%。从阅读兴趣看,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而阅读的学生占到66%,只有5%的学生阅读目的是“扩大知识面”,另有27%是为了“休闲娱乐”,2%是为了“学会处世”。

从调查看,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只占9%,91%的学生根本就没有阅读计划。无计划、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些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质量。在阅读时间上,大多数学生不管什么书,都能够坚持每周阅读,但仍有2%的学生基本不阅读。被调查者中,一学期读3本书以上的占33%,67%的学生一学期只读1至2本书。

中学生阅读状况令人担忧,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条:一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主要原因。二是静心读书的氛围不浓。很多家长一直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有良好读书氛围的家庭越来越少。三是电视、电脑、电子产品及大量的通俗读物,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成了他们学习之余的调剂品,这种快餐式阅读致使学生对需要静心品读的经典读物失去兴趣。四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课堂上教师仍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对课外读物不够重视。

其实,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中国国民的整体阅读境况都不容乐观。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而同年法国也公布了两项调查结果,一是法国年人均读书11本,二是法国有2/3的图书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这说明尽管进入了网络时代,法国人特别是法国青少年仍然爱好纸质阅读。由此看来,我国的青少年还需加强阅读,多读有利于提升他们思想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经典作品。

网络时代仍要坚守读书传统

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这种快餐式阅读其实是一种“浅阅读”。而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功能是“浅阅读”无法替代的,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传统阅读是纯文本阅读,是理性的深阅读。“碎片化”阅读虽然浏览的信息海量,但很难让读者静下心来沉思冥想,思想上难以有启发,因此,要想提升思想品格和人生境界,还是要靠阅读纸质的经典书籍。

虽然身处“读屏时代”,但仍有不少人在坚守读书传统。张山是陕西某大学大四的学生,大学四年期间,他涉猎的图书达上千本,精读下来的书有300余本。他的读书感悟是:“读书就是这样,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看,边读边想。”

近几年,随着“共享经济”理念的流行,湖北、海南、辽宁、陕西等多个省份出现了由机构组织或个人发起的“图书共享”活动,以书换书传递书香。此外,“图书漂流”也十分流行。海南省图书馆在馆内设置“图书漂流驿站”,每逢节假日就举办“换书集市”活动,这种活动不需要借书证,不用付押金,只要在工作台做简单登记就可换书。

智者不会盲目读书

我们正处于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比金子还贵。所以,读书之前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有一个概念叫做“认知效率”,即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阅读就是这样。

娱乐性阅读主要用来放松心情和陶冶情操,如在学习之余翻上几页《读者》《青年文摘》等。知识性阅读的目标是了解某个知识点,阅读的时候需要迅速判断是不是有用的知识,以决定自己涉入的深度。知识性阅读最好有做笔记或学习卡的习惯。心智提升类阅读属于“攻读”,需要有大段的时间系统阅读,适用于假期阅读。这三种阅读类型决定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书籍。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以下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许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对原著的整体理解上。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时间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味的,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无论如何,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就感激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溯源,要将其彻底弄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就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细致的分析梳理,人们真正需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的读书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余秋雨的“畏友法”。他说,读书“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少阅读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当的图书,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做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古人读书也是讲究方法的,孔子运用的是“学思结合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提出“提要钩玄法”,即“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朱熹则是“三到法”,即“口到、眼到、心到”。

读书不能盲目地读,要有针对性,既避免浪费时间,又能有效地汲取知识营养。如钱锺书读书,其旧学邃密,新知深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读书即心灵之旅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中,都讲过自己的读书故事。中外历史上,因勤奋读书而改变命运,乃至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例数不胜数。他们的故事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而要认识他们,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是的,读书,可以让我们结识世界上的伟人、文学大师;读书,可以让我们“穿越”过去和未来;读书,可以把我们带到地球的每个角落。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

猜你喜欢

图书读书学生
图书推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赶不走的学生
班里有个图书角
学生写话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