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3+1”课堂教学模式

2018-04-18马新有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8年2期

马新有

【摘要】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建立以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教师在创新育人模式中,编制学案、问题导学、引领评价是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习小组成为课堂学习的小集体,教师评价针对的是学习小组,更注重对学习的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展示交流 教师特色 模式运用

在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育人模式成为各地课改的核心。建设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由班级授课教学模式向小组学习模式的转变,利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笔者总结借鉴了各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3+1”课堂教学模式。

“3+1”课堂教学模式中的“3”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1”是教师特色。“3”是基于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而言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三种方式;“1”是基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的,是教师课堂施教的个人特色,风格特点。

“3+1”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实现三个转变:课堂中心转变,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讲”向学生“学”转变;组织形式转变,班级向小组转变,“3+1”课堂教学模式既有理念也有方法,既有思想也有行动,从根本上保证“两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落实。

一、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的自主,是个人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受他人的“干扰”。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即学会学习,对各学科有自己的解读方法,有自己的思维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自主学习不仅仅指课前预习的自主,它存在于课堂学习流程的各个环节或各个板块。比如学生在课堂练习中,通过完成练习发现了规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门径。再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倾听同学的发言,观察小组内同学的学习,发现自己思维的偏差等。这些是自己研究的成果,是自主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也可理解为个人观察,个人感悟,个人研究,个人发现,个人完成。

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指成员间的展示交流。在小组这个小集体中,小组成员以小组为平台,交流个体自主学习的成果,或对问题的达成形成共识,或形成小组集体的疑难困惑。

小组合作是学生借助小组的形式学习。小组成员间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共同探究,达成任务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是“兵教兵”,没有教师的主导,小组成员集体解疑克难,探究发现,小组成为学生个体学习的平台,展示的小团队,竞争的小集体。

小组合作中的分组。分组一般采取“异质分组”,考虑到学生性别、学习成绩、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整体要均衡。通常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组长全面掌握学习进程,组织讨论探究,安排展示交流等活动。

小组合作还包括合作落实。课堂上,教师囿于一个人的局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兼顾到几十人,但小组长对组内几个成员的自主学习情况,独立完成练习的情况,实验操作的情况等,会及时掌控,及时检查修正。

“小组合作”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班级的展示交流须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教师的点拨、讲解、拓展等须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对于一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一般按照:个体自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的流程进行。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观察和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们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再组织小组讨论。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開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改自我观点。

三、展示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各小组间展开大交流。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展示本组合作的成果,展示解决问题中的独特思路,展示小团队无法解决的问题。

展示交流要把小组作为一个小团队,一个小集体。展示时以小组形式出现,即便是一个人的回答、演示、纠错等行为,那也是代表的一个小组。展示的形式可灵活多样:黑板展示、口头展示、多媒体展示、表演展示等。

展示要讲究层次性。各小组依据问题的难易度选取不同类型的学生展示: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展示,较难问题由中等生展示,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生展示。展示的层次性还体现在依据问题的难易度决定展示的顺序:容易的问题先展示,难度较大的问题后展示。

展示要体现竞争性。各小组选取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展示,易于激发展示的学生的赶、比、超的欲望,且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教师如果能依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做出中肯的点评,那么小组间的竞争会产生正能量,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弱势小组与强势小组同时展示无可比性,难于激发小组的活力。水平相近或相当的几组同时展示,在竞争中能促进发展,达到竞争的目的。通过展示,尽量把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把差异暴露出来,生成教学资源,利于知识的落实。

展示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小组间的交流,一是师生间的交流。

小组间的交流具体表现为互相评点,互相质疑,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小组间的质疑、辩难、补充、纠偏会扩大交流面,更有利于探究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小组的整体提高。

小组若选取优生评价可能抓住要害,容易使大家信服;若有意安排学困生评价或许能激起“波澜”,形成班级连锁互动。

师生间的交流,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切忌拿自己预设的“标准”画地为牢。要比较分析各组展示的学习成果,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拨,发现思维的症结引导,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或梳理或提升或拓展。

教师评价须针对小组。教师作为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在小组展示中,应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尤其是对胆小、懦弱的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信心,建立“能行”的积极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心,促使其主动参与,积极发言。

四、教师特色

一是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框架下,教师能根据学科、年级、学情的差异,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探索出适合自身特色的个人教学模式。

二是教师的教学特点风格。或以风趣幽默见长,或以点拨精到见功,或以鼓动煽情为能,或以论辩哲思显深。

教师特色具体体现为几点:

1.学案。学案设计充分体现教学模式中的“3”,教学内容的选定切合学情,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的确定依从课标,学习流程的安排科学实用,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2.问题。学案是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的学习,问题的设计既要抓住教材的核心,又要符合学生求知的需要;既要有层次有梯度,又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欲望;既要有思维的深度,又要关照素养的提升。

3.点拨。点拨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争议的焦点,分歧的根源;还能抓准点拨的时机,掌握点拨的分寸;更能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巧妙铺垫搭桥。

4.引领。引领学生的质疑,使学生在质疑中学会质疑;引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维中学会思维;引领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

5.落实。注重过程,关注思维,突出举一反三,看重迁移能力。充分发挥小组组长的作用,监督检查学案、作业、课堂笔记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逐步提高,优生逐步增加,学困生逐步减少。

五、“3+1”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3+1”課堂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的三个板块。一堂课可按照这三个板块依次推进,组织实施教学,当然三者之间的顺序也不是必须固定不变的,或者三者必备缺一不可的。如果说必不可少的一个板块,应当是自主学习板块,“自主学习”是后两者的基础,“合作、交流”要以“自主”为前提。当学习的内容相对容易时,“自主学习”后可直接进入到“展示交流”;也可以先“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再“小组合作”解决各组的问题。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也可以理解为课堂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在一堂课中可能出现几个轮次,依据学习的问题确定。“自主——合作——交流”三者是从个人、小组、班级的角度提出的,符合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师特色”不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个板块,也不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要素。教师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案的设计中已经体现了教师的功力与特点。在三个板块中,最能体现教师特色的是“展示交流”。快速高效的交流,依赖教师的合理组织;精准发现问题的症结,搭建思维的梯子,依靠教师的能力。在各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无处不在,只是由幕前退到幕后,新模式中“谁”退的最干净,“谁”退的最彻底,“谁”就是运用模式最成功者。

评价方式转变。评价方式要由传统的评价教师为主转变为评价学生为主,即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具体评价涉及六个方面:学生参与人数、展示方式、活动状态、活动的质量、达标程度、教师特色。

“3+1”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主人的理念之上,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3+1”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的主动权、操控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教师的文化底蕴,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模式的高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