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上坟

2018-04-18赵显清

雪莲 2018年2期
关键词:坟地祭祖大伙

赵显清

故乡地处一偏僻的山村,那里有许多传统且充满乡土气息的习俗,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尤其是清明节前上坟祭祖一事,更为隆重,亦是一项大型家族性活动。所谓的上坟,系扫墓,当地俗称“压纸”或“烧纸”,指每年临近清明节前的某日(一般不选择清明节当日),至自家坟地上祭奠,借以缅怀祖先,表达思念之情。

小时候,每年临近清明节前一周左右,本家族的尕爷爷就会择一适宜祭祖的黄道吉日,再相互转告,让整个同宗家族知晓,以便大伙提前准备,届时一同进行。提到上坟,最兴奋和期待的当属孩子们,他们最渴望能选在星期天,因平时要上学,若想去参加,还得请假,有时老师担心影响课程而未必准许,如此那天会令人整整遗憾和失落一天……

接到通知后,大人们开始逐渐着手准备了,最忙碌的是妇女们。那时祖父、祖母均孱弱多病,一切上坟的事宜均由父母操持。父亲除买些香表、炮仗、烟酒及宰杀只自家的鸡外,没多少事,母亲的活计相对就多了,那些搅酵头、和面、蒸馒头、烙油香、卤猪肉等的,全由她一人承担。

自离选定日子前的两三天内,母亲就会蒸出一副馒头(共计12个)。馒头的大小以底部直径约5寸、体高近3寸便可,无尖头,近似半球状。母亲的厨艺极佳,无论是做饭菜还是馍馍,均是一把好手。她精心做的馒头出锅后顶部炸裂开数瓣,暴露出雪白的内瓤。馒头一出笼,母亲左手端起提前备好,加了少许水,浸泡着大红纸的碗,右手持一筷子,筷头蘸上碗里的红水,立即点在馒头炸裂开面瓣的顶端,每个顶端点一下。如此,那热气腾腾,有了鲜艳红点的馒头,煞是惹人发馋。不过,在上坟前,这些馒头是万万不能品尝的,只能拿到坟上,献上片刻后方能食用。一般,馒头蒸熟后,顶部都会自动炸裂开,且炸开的幅度越大,被认为先祖们越喜欢。

上坟前的一天,将一切均得准备妥当。这天午间时分,父亲会在自家鸡群中挑选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无公鸡时母鸡亦可),依次经宰杀、水烫、褪毛、劐腹、掏尽内脏,将胃肠弃之不用,连同心、肝、肺及鸡胗一起拿到厨房,母亲再彻底清洗一番后卤制。用来祭奠的鸡颇有讲究,一定要保持头颅及四肢的完整,下锅水煮时得随时调整鸡的体形,使脖颈和头颅不可偏歪,呈昂首挺胸,双下肢向后伸直状,且保证煮熟后固定于这一姿态。据说,用这样的鸡上坟,后辈中所生的子女将会矫健精神。通常上坟时,每户只带一只熟鸡便可,但有些添丁加口或有过其它喜事的人家,往往还得再加一只。鸡汤及煮熟的部分鸡内脏当日食用。

父亲拾掇完鸡重新洗手后,就提出来一捆黄表纸,取出一些,按需求裁剪成大小适中的长方形状,用纸凿和锤子打制“长钱”(亦称“云马” 或“挑钱”,在当地用来祭奠神佛及祖先所用的纸质物,撕开后呈三节段长幡样)。每6张黄表纸打制一副,总共有五六副就行。成品的“长钱”暂不拆分,搁置在屋内较高且较为洁净之处。接下来,父亲拿出筐子,将柏树枝、黄表纸、烟酒、糖果及肉食等的祭品装进备妥。

翌日晨間,还得熬上一壶奠茶。早餐结束,快速收拾完餐桌厨房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动身。此时,大人们将“长钱”按规则拆分开,将系带挽绑在一截小树枝条上后转递给孩子们,尔后男女老少一起带上应用之物,浩浩荡荡前往墓地。一路上,孩子们欢呼雀跃,持树枝高挑着的“长钱”随风飘荡。

我家族有两处坟地,均离家不足1公里,一处埋葬着高祖父和高祖母,另一处上长眠着曾祖父母、祖父母及伯父母。上坟的次序要从大到小,先得去高祖父母那里。大伙相聚后,先清理坟地内的杂物,拔除坟头的杂草,再将一些祭品依次摆放在下面的简易石头供桌处。坟地下边近中部,用三块相对较大的石头,左右各一,上边再置一块,形成一“三叉式”灶膛状,内塞上干草及黄表纸,上覆些干柴,柴上垒摞油香(一种用清油烙熟的薄层油饼)、肉食、柏枝及水果等的,点燃下面的纸张和干草,并不时在火上浇些白酒,借以助燃。

这时,男女老师围着火堆开始虔诚地焚表烧香,期间说说笑笑。将大部分“长钱”放进火中,只留一、两副被树枝挑着的,插在坟丘或坟地的最高处。孩子及年轻人们就迅速拿起一沓黄表纸,蜂拥而去,将之一张张散开铺放在坟丘及周围处,用土坷垃、小石头等的压住,算是为先祖们“送钱”。当地将上坟俗称“压纸”,估计由此一形象的作法而来。接着,大人们把奠茶及部分白酒浇洒在火塘上边不远处的空地上,孩子们则以喜悦激动,争先恐后地去燃放炮仗。

有时,因长年累月风霜雪雨的侵袭及其它缘故,坟丘失凸变秃时,还得“填土”,就是数人合作,从附近处铲挖背来些干净的土后倒在坟丘上,再作适当的整弄,使其高耸。其实,每逢过节之际,故乡的每家都有前去坟地祭祖的习俗,有些坟地较远不便去者,就临时择住宅不远一洁净处,焚烧点祭品,象征性地表示下,但那只是简单的“烧纸”,而较为隆重的“压纸”及“填土”,唯在清明节前的那次中出现。

待那些祭品基本燃烧殆尽后,大伙准备向先祖磕头作别。这种次序是按辈分轮流,先最大一辈的站成横排,一同磕头数个,完毕后再轮到下一辈,以此类推,直至全部人的结束。这时大伙开始收拾各自的东西,陆续离开,转向另一坟地。

我家族在第二处坟地中的祭奠活动规模较为盛大。大伙再次相聚后,其它所进行程序与前述的一样,不同的是一番“压纸”、“烧纸”后,男女就分成两帮,席地而坐,开始闲聊。男人们抽抽烟,划拳喝酒。此时,选出几个年轻人,将已献祭了一会的所有熟鸡拔拽下头、颈、爪子等的丢进火塘,再将其撕扯成碎片,放入盘里,端到人群中开始享用。

近几年,大伙的经济和生活条件优渥了,每年“压纸”时还能宰杀一只羊。祭羊首先是有喜事的人家提前许愿了者单独承担,是自养或外卖来的。当无人许愿时,便按户凑份子再购。羊需提前一天宰杀,除剥皮、清除内脏外,仍要保持头颅、四肢的完整,血块及内脏洗净后当日可熬煮杂碎食用。收拾完毕的羊,届时被数人轮换,抬至坟上,敬献一会后再剁切成块。与此同时,在坟地边的地埂上挖一锅灶,安锅加水,灶膛内添柴草引燃,开始煮羊肉。开饭时,我们除为附近定居的人家送去些馒头、羊肉之类的,还得往往礼让招呼下附近地里干活的人。

酒足饭饱后,若还有剩余的鸡肉、羊肉类的,就按户打包分发。接下来就是“滚馒头”了。“滚馒头”算是整个祭祖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引得男女老少无比向往。首先,从每户的篮子中选出一两个馒头,凑够一副(有时也可超出几个),拿到坟地最上端一排中间和两端的坟丘上。为防止馒头在滚落途中被污染,可提前采取保护措施:装进塑料袋中扎牢。凡是来祭祖者全在坟地下边面朝上一字排开后跪下,再选出家族中辈分与年纪最大的一男性,到上面具体筹划执行。被选之人到了上面后表情肃然,望着下面一大溜跪等的人群,念念有词一番后才跪到坟丘上,两手各拿起一两馒头,底对底挨紧,自坟丘顶端沿地面向下撒手抛开。于是两馒头顺着坡势滚落而下,在大家关切的眼神和欢呼声中分别进入两人的怀中。顿时,获得馒头的人立即双手抓起来,激动地狠狠大咬一口,乐呵呵地咀嚼起来,喜情满面。值得注意的是,下面跪等的人,不能跟随馒头的走向而任意改变自己的位置去接,更不可去抢,任凭馒头滚落而下顺其自然地入怀后才算数。有时,一些半途停止或下来后未进入任何人怀里的馒头,被捡起重新拿到上面再滚一番,直至全部物归其主。当然,上述般“滚馒头”的仪式,只能在有坡度的坟地举行了。

“滚馒头”时,那些但凡能获得者,均被视作是幸运儿,意味著蒙受了先祖们的垂青护佑,当年能交好运,实现一些美好的愿望,且所得的馒头数量越多越好。他们最后又会不约而同地再度烧纸磕头,虔诚感谢祖先的恩惠。还有些人,为了能实现某些特期盼的目标,在“滚馒头”前会默默祈祷一番,并许个愿,恳请得一馒头,若当时能如愿,就自认为是好兆头,预示着将来的成功,否则会失意许久……不过,当时的那些幸运儿,所得到的无非亦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当这一颇为激动人心的剧幕降落后,当年的祭祖活动便接近了尾声。大伙再度依次磕头,准备与祖先们道别。未了,家族间相互交换下馒头,尝尝对方的厨艺。而那些通过“滚”而得来的馒头,只能各人独自享用,决不会给别人。最后,众人重新清理现场,那锅灶还得妥善保护好,以便来年再用。一切完毕后相互道别,陆续打道回府。

后来,至于我家族祭祖的时日,为了方便起见,早就不再考虑什么黄道吉日了,大家曾商议后选定:清明节前的周日。每年的上坟之日,我们最指盼能遇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若碰到雨雪或黄风天,简直是苦不堪言,只能匆匆祭祀后带供品去附近的一本家中吃喝或直接各回各家。记得我小时候,在雨雪泥水中上坟的时日为数不少,近数年来,大概气候亦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善了,那种糟糕天气再极少遇到。

其实,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重要习俗之一,属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历来被炎黄子孙高度重视。故此,至于清明节前的上坟,我们这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只要不被一些特殊的事务缠身,总会想方设法准时去参加的。

猜你喜欢

坟地祭祖大伙
滑轮
CLOSE TOHEAVEN
哪里哪里?
Transitioning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from hospital-based to rapid home-based infliximab: A stepwise, safety and patient-orientated proc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坟地
洪洞祭祖
祭祖
冬天是个调皮的孩子
官员讲大白话,大伙爱听
从《诗经》祭祖诗看“周德”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