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2018-04-18吴文化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强国交通基础设施

吴文化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跃升,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之一。

一、交通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两个重大判断。提出分“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系统提出了建设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空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等方面的要求,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丰富内涵和总体框架。其中充分肯定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方面,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内容和支持条件。

二、交通发展成就斐然但短板依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交通运输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再到适度超前引领,有效支撑经济社会运行。截止2016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是1980年的2.33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承担铁路客运量比重43.4%;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0万公里,是1980年的5.3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速公路13.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980年的178.3万辆增加到2016年的18575万辆,年均增长13.8%;内河水运航道里程达到12.71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比重达到9.5%,港口吞吐量规模全球第一,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我国占7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达到216个,各类民用运输飞机2950架,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0.16亿人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连续20年保持10%以上增长;输油气管道里程达到11.34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3728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快递快送业务蓬勃发展。但是,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从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而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

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区域间、城乡间、方式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网络覆盖面和通达度有待提升,有效供给不足,现代化技术水平总体偏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尚不完善,项目设计、施工和运维等环节常常被人为分割管理,缺乏有效监管,从而造成整个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脱节。供需缺乏精准对接,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培育形成新产业,激发消费新需求,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有待提升;铁路、收费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准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总体盈利能力较差,普通国省道路、农村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行业、地方债务负担加重。

运输服务与技术应用领域:成本偏高、结构不合理,交通运输与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与节约手段;运输服务全链条效率、综合运输系统效率以及交通物流支撑经济社会运行的效率总体偏低,要素配置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不同运输方式、各种服务环节之间衔接不畅,服务全程信息共享不足,行业管理与企业运行低效;部分领域创新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水平,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整体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一些领域短板突出;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运营网络的广度、深度亟待拓展,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推进缓慢,运输服务供给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运输需求依然得不到有效满足;我国在运输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话语权与市场规模不相匹配。一些重要交通方式相关装备产业中,“技术空心化”现象依然存在,战略性交通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装备仍严重依赖国际进口。

交通安全与绿色发展方面:安全基础还不稳固,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交通安全监管链条衔接不畅,人、基础设施、设备和交通环境各环节脱节;缺少基础设施安全和风险的战略性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安全考虑不足;交通安全监管交叉、空白和不足问题突出,重要枢纽、城市内外交通、多式联运等多头监管突出。交通发展偏重资源要素投入,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缓慢,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绿色低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节能减排统计计量、检测与考核评价工作推进缓慢,尚未建立绿色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

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方面:需求对接不精准、供给服务不配套、资源共享利用效率不高、牵引带动能力不足等不充分不平衡不协同等问题,特别是部分新业态在推动消费需求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和风险。

三、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的举措

(一)基础设施发展方面

一是切实转变基础设施发展方式。继续实施适度超前战略,强化国家主导和规划引领,推动基础设施由规模扩张向优化设施功能、扩大有效供给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由各领域独自发展向多领域统筹、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转变。二是创新基础设施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统筹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公益性设施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编制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约束性,统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和监管。三是强化现代基础设施产业体系政策支持。加强政府产业政策引导,加大对绿色、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树立交通项目全周期视角的发展导向,推动实现基础设施工業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发挥财政性资金补贴、政府投资基金、企业税收等政策杠杆的引导作用,鼓励基础设施工厂化、智能化建造和运营,促进实现支持关键领域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四是全面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有效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同时,规范推广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五是创新基础设施国际合作模式,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牵引,多向分段施策,在重点国家和重大项目上率先突破。增强我国在相关国际或区域组织中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建立中央地方协同联动机制和央企、民企、协会协同推进机制,通过合作换市场、投资换市场、市场换市场等方式,推动在基础设施产业走出去和产能领域的合作。

(二)运输服务与技术应用方面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主体责任,改革政府治理模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为打造品质优体验好竞争力强的运输服务体系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交通运输“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全面保障广大城乡居民基本出行权。满足全程化、多元化、高端化服务需求,使人民群众享受“出行即出游”的美好交通体验。三是提高物流竞争力。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拓展国际市场,延伸“最后一公里”,发展智慧物流服务,强化对成本、效率、可达性、可靠性的全链条与关键环节控制力,打造现代供应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增长点。扩大市场开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运输服务企业,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提高运输服务供给水平。四是推进交通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与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全社会交通运输文明水平,使绿色、诚信、礼让的交通理念深入人心。在技术装备应用方面,推动长寿命基础设施技术研究,力争使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船舶、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器等交通技术装备应用水平,培育交通技术装备国际竞争优势。

(三)交通安全与绿色发展方面

安全应急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安全与风险战略规划,交通安全战略规划等顶层设计,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规划。统筹效率与安全关系,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二是提升基础设施安全监管能力,落实交通基础设施与安全防护“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运营”三同步原则。实施交通项目安全审计工作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安全责任“终身制”,将交通安全责任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中。三是加大安全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加强传统既有基础设施安全改造和新建基础设施配套安全设施建设,推进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以及共享单车、通用航空等新业态的安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提升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体系,树立交通安全终身教育理念,提升交通参与者,尤其是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绿色低碳方面。一是创造绿色发展动力,将基础设施建设运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创新发展方式,培育形成新的消费升级动能、经济增长动能和创新发展动能。二是提升运行组织效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路货运实载率。通过优化运输组织,加速运输工具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和综合效益。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对标国际标准,推进技术装备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处理好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四是完善绿色低碳制度设计,完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监测统计分析制度,提高监测的信息化水平。

(四)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方面

一是以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总体导向,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围绕跨业、跨域、跨界融合,全面提升整体发展质量与水平。三是深化改革,创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与体制机制。

四、建设现代化交通强国的主要任务要求

(一)对建设交通强国的理解

交通强国意味着在交通运输各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输服务和制度文明,这将是一个具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文明、更可持续和更强支撑带动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具有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有力、与国家经济地理特征相适应、资源要素利用效率高、各种方式优质高效体系完备、交通跨业跨域跨界融合度深、国际联通力强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交通强国的核心是提供具有更强服务力、支撑力和控制力的客货运输保障。充分满足全程化、大众化、高端化出行需求,创新“全程管家”式客运服务模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货运快捷高效、准时可控,与经济社会融合更加紧密,运输组织更加有力,支撑作用更加显著。建设交通强国的要义是构建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前沿的交通制度文明、交通精神文明和交通生态文明。交通制度文明要求未来充分利用好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公平的交通供给。交通精神文明要求不同交通参与者具有良好的出行道德行为。交通生态文明要求交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平安交通、绿色交通。建设交通强国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创新实现技术的追赶和跨越,成为世界交通科技进步和技术应用的领跑者。未来我国除了在传统车、船、飞机等核心技术领域需要追赶突破外,更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建造工艺等方面紧跟技术进步前沿。在深海、深空、深地空间探索技术领域突破,引领新交通方式变革。

(二)建设交通强国的基本任务要求

建设交通强国,既是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宏伟目标蓝图,也是对我们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提出的任务要求,需要从提高服务水平、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突破跃升。

一是以服务为本满足社会大众的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运输本质上是服务性行业,用户的切身感受是衡量一个交通运输系统完善与否的标尺。相对于硬件设施而言,我国在交通出行和客货运输服务方面的短板更为突出。建设交通强国,首要任务是完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满足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

二是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技术进步是促進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交通现代化最显著的表征是开发应用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技术和装备。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需要借助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如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技术等,更主要是需要交通运输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

三是以产业升级为抓手带动交通运输跨越发展。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战略。以低碳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降低交通运输环境影响;以技术跨越为支撑,全面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的工业化、自动化和安全水平;以全产业链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为抓手,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全生命周期数据链整合和信息共享,提升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以管理机制和标准的国际化主导为牵引,加强产业链整合与创新,全面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拓展国际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以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驱动培育新动能。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跨业、跨域、跨界深度融合发展,把握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方向,实现交通运输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开放互促共进,在更高水平上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融合联动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构筑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五是以制度创新为突破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加快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政策要求机制化,通过市场竞争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各运输领域服务水平。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法律或行政手段解决好区域间、城乡间交通资源的公平配置,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各领域的市场规制防范市场失灵产生的问题。加强政策、规划和标准对未来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先行引导,适应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新趋势,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交通能源消耗方式根本性变革,实现交通工具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营造规范和谐的交通运输运行生态环境,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倡导以交通正义规范各参与方的交通行为,尊重人的生存权和出行权,交通文明高度发展,交通安全和公平得到充分保障。

猜你喜欢

强国交通基础设施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